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縫肛門”撲朔迷離 媒體吁政府從制度層面反思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9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醫療糾紛,竟然引發了重重質疑?根本原因在於,我國缺乏具有公信力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

  最近,深圳某醫院發生了一起産婦“縫肛”門。患方認為,助産士因嫌紅包太少伺機報復,導致妻子産後肛門被縫;醫院解釋,産婦在生産中痔瘡脫落,醫院免費做了個痔瘡手術;而衛生行政部門認為,助産士只是進行了結紮止血,屬於超範圍執業。對於這樣的結論,患方並不認可,最終向警方報案。

  縫還是沒縫?一個並不複雜的醫學問題,如今變得撲朔迷離。面對紛紜的説法,不僅患方充滿疑惑,公眾也一頭霧水。於是,醫學界人士紛紛發表“猜想”。有資深婦産專家推測,産婦肛門被縫,有可能是因助産士操作不當,發生了會陰三度撕裂傷。如果這個“猜想”成立,應當屬於醫療事故。當然,這只是主觀臆斷,並無確切依據。只有經過醫療事故鑒定,才能最終認定事實。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醫療糾紛,竟然引發了重重質疑?根本原因在於,我國缺乏具有公信力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在“縫肛”事件中,衛生行政部門儘管組織了專家調查,但因其與醫院的特殊關係,調查結論很難令人信服。由於衛生行政部門不具有中立性,所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調解。而患方選擇報警,即便是進行法醫鑒定,也很難認定醫療行為是否違法違規。因此,“縫肛”門要想真相大白,必須進行醫療事故鑒定。

  醫療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發生醫療糾紛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有一個權威公正的第三方,很多糾紛就能得到妥善處理,不會升級惡化,甚至演變為公共事件。目前,我國很多地方都在探索醫療糾紛的第三方調解機制,包括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保險公司指定機構調解、仲裁委員會調解、仲介機構調解等。但是,這些調解機構最大的“軟肋”是缺乏公信力。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臨床醫學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複雜性,而多數第三方機構都不具備醫學和法律專業人才隊伍,無法對醫療過錯責任作出客觀準確的判斷;二是多數第三方機構並非公益性組織,有的甚至靠調解收費維持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三方調解很難獲得廣泛認可。

  事實上,客觀公正的醫療事故鑒定結論,是醫療糾紛處理的重要基礎。如果不進行醫療事故鑒定,沒有事實依據,就無法分清醫患雙方的責任,第三方調解就會成為“和稀泥”。目前,很多第三方調解機構陷入一個認識誤區:“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沒事就是本事”。其實,這是以犧牲事實真相為代價的虛假“穩定”。從短期看,一些醫療糾紛確實被迅速“擺平”。但從長遠看,很多糾紛因為事實不清,患方一旦發現問題,還會重新翻案或者起訴,不僅增加了社會成本,而且不利於長治久安。同時,如果不分清是非曲直,也不利於醫生吸取教訓,難以起到警示作用。

  那麼,一個理想的第三方調解機構應該具備哪些特徵呢?首先是中立性,這個機構應獨立於醫患雙方,並與衛生行政部門無隸屬關係,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其次是專業性,這個機構應具有足夠數量的醫學、法律等專業人才,或者可以調用各級醫學會的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第三是公益性,這個機構應是公益性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財務透明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如今,“縫肛”門依然是一個待解的迷局。面對這樣的公共事件,有關部門不能止于危機公關,甚至用“擺平術”代替事實真相。只有啟動公開透明的調查程序,拿出令人信服的鑒定結論,才能取信於民。同時,有關部門應從制度層面進行反思,建立一個具有公信力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惟其如此,才能避免“縫肛”門事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