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民間研究團體痛批小學語文教材“有毒”(圖)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14: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 (圖片來源:京華時報)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4課《檢閱》 (圖片來源:京華時報)

  近日,一本名為《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新書引起廣泛關注。該書以教材點評的方式,刊發了一個名為“第一線教育研究團隊”的民間研究團體的研究報告,提出了現有小學語文教材中文章存在的諸如內容失實、篡改經典等問題。他們痛批現有小學語文教材“有毒”,甚至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11月初,當報告轉帖到網絡論壇後,3天之內點擊量高達20多萬。

  研究緣起

  從母愛入手梳理教材

  郭初陽是此次專題研究的最初倡議者,2005年曾獲全國語文公開課第一名。他説:“本來我是教高中語文的,對小學語文並不熟悉,只是在為雜誌撰寫專欄文章時偶然發現,小學語文教材裏有許多母親、母愛的文本存在相當多問題,於是邀請身邊從事語文教學的同學和朋友共同探討。”

  收到邀請後,包括呂棟、蔡朝陽等在內的三十多個身處全國各地、執教各年級段的語文老師迅速聚集起來。他們給這個團體起名為“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後簡稱“第一線”),意為“其成員均來自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對於同為人父的呂棟和蔡朝陽來説,這顯然是一個很新鮮的研究視角。他們表示:“作為父親,出於私心,我們也想在兒子上學之前,先看看他將要學習的東西。”

  “我們希望用一種人文的視角,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廣泛使用的課文,重新認識那些過去印象中的‘母親’,讓孩子認識一個健康的‘母親’形象。”郭初陽説。

  為保證研究的廣泛性,參與“第一線”的三十多位成員分為三組,分別針對目前小學教材中使用較廣的三個版本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版裏有關母親課文進行分析。三個小組負責人分別為郭初陽、蔡朝陽和呂棟。

  蔡朝陽稱,他們對這些文章的分析和評定主要依據三個原則:一是選文的價值觀念是否符合公民社會價值多元的要求。比如,是否將母愛當做了母愛本身,而非一種扭曲的情感;二是選文是否基於事實。因為再偉大的道理也需要用真實的事例來表現;三是教育的方式是否得當,是否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髮育規律和認知能力,並非總是説教和灌輸。

  研究結果

  教材被批存“四大缺失”

  通過對這3套教材的梳理、核實和審視,“第一線”這個民間教育團體認為,現有的小學語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

  經典的缺失

  報告指出,這3套教材中有關母親和母愛的文章,來自經典的文本並不多,且時有篡改。蘇教版共17課,只有4篇可稱經典。朗朗上口的《遊子吟》顯得臃腫而累贅;節選自《儒林外史》的《少年王冕》被改得面目全非。北師大版的24篇課文中,只有4篇經典。人教版的22篇課文中,只有2篇經典。“但事實上,涉及 ‘母親’的經典文本很多,顧城給媽媽的《安慰》、泰戈爾的《飛鳥集》等。”“第一線”團隊的蔡朝陽表示,課本舍這些經典文本而不用,非常沒有道理。

  兒童視角的缺失

  報告指出,僅就這3套教材的課文來看,大部分都重在説教,極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裏的《漢語拼音兒歌》,處處都是教育與禁止:“大喇叭里正廣播,愛護大佛不要摸”,“弟弟河邊捉蝌蚪,哥哥走來勸阻他”。

  蔡朝陽稱,為什麼中國的孩子考試比外國孩子分數高,但創造力和想象力卻遠遠落後?這跟我們泛道德化的教育非常有關係。

  快樂的缺失

  在蘇教版17篇課文、北師大版24篇課文、人教版22篇課文中,快樂並不多見。最不快樂的孩子,莫過於人教版《玩具櫃臺前的那個孩子》。“只要看到誰買小汽車,他就馬上跟過去,目不轉睛地盯著櫃臺上跑動的小汽車。可是他得不到他心愛的玩具,他還必須懂事,必須分擔父母的生活之重。有什麼能夠安慰這位貌似堅強的孩子孤獨的心靈呢?不快樂是有原因的,可能是貧困,但母愛不會因為貧困而打折。”

  事實的缺失

  “第一線”團隊對文本真實性的看重,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報告認為,“可以講不好故事,也可以不那麼快樂,但捏造事實就顯得十分荒唐。但是現有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卻有許多篇目內容失實,不符合歷史與常識。”

  比如北師大版和蘇教版都有的關於愛迪生用智慧救母親的故事,因為廣為流傳,所以沒有人想到去考證其真偽。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中國學生何易的研究結論讓人們大跌眼鏡:“最早的急性闌尾炎手術是在19世紀末,最早對闌尾炎手術的論述是1886年。愛迪生生於1847年,電燈發明于1879年,1886年他已經是一個39歲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説,愛迪生小時候根本沒有‘闌尾炎手術’,不可能有一個醫生在他做的有影燈下為他得了急性闌尾炎的媽媽做了這個緊急手術——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社會反應

  研究報告引起網絡熱議

  這份報告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在回帖中記者看到,有人高度稱讚這種反思,認為像這樣深刻的思考在教育界“很少見”;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在吹毛求疵,“為批評而批評”,“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還有的網友,乾脆全盤否認報告裏的很多價值觀,覺得與傳統教育理念相差甚遠,“不敢茍同”;也有學者發表文章指出“教材必定是要堅持主流價值的,一定意義上的滯後性也是穩定性成熟性的表現”;還有的老師覺得,教好課文才是當好教師的本分,不應該去懷疑教材裏寫的東西。

  家長親自核查教材內容

  據報道,繼郭初陽、呂棟和蔡朝陽之後,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的編導于愛群也加入到這支教科書“事實核查員”的隊伍中來。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一個5年級孩子的家長,她發現,北師大版小學語文5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黃河象》,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從考古挖掘出來的一頭早已滅絕的劍齒象骨骼化石展開想象:“大約200萬年前的一天……一群大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疲勞和乾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一望見前面有一條小河,它們就高興地跑起來。”于愛群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發現:現存的大象,不論是非洲象還是亞洲象,象群都是以母象為首領的。不知道這個作者有什麼根據認為200萬年前的劍齒像是以公象為首領的?

  對於在教材中發現的問題,于愛群稱,除了教師外,對教科書進行義務核查,也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她會繼續為此而不懈努力。教科書“事實核查員”的職責是對現行教材進行監督和審查,及時提出批評,促使教材進步。

  人教社、蘇教社回應

  “不能用西方思想替代傳統價值觀”

  目前,人教社和蘇教社都針對報告中對其教材的批評做出適當回應。不過對於蘇教社的回應,“第一線”團體並不滿意。該書總策劃郭初陽稱,蘇教版的回應搬出許多與作者和文章相關的信函,但是漏洞百齣。而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鄭宇發表的文章《我們應該堅持怎樣的價值取向——對當前小學語文課文評價的反思》則引起“第一線”團體的關注。

  鄭宇在文章中稱,教材的價值取向,體現了教材編者對“什麼樣的教育對教育主體來説是有意義的”這一命題的思考,關係到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接班人等一系列重要的問題。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教材價值取向的確定,必然要與國家制度本身的性質、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未來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等諸多因素相聯絡。對於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來説,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給一代又一代,是教材無法推卸的責任。“一些雜誌、網絡對小學語文教材裏的諸多課文進行的批評,是試圖運用在西方社會也算不上主流價值觀念的思想,來替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實在不敢茍同。”

  鄭宇列舉了《救救孩子——小學》小學語文教材的實例,藉以説明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在弘揚中華傳統價值觀點,具有普適意義,“不能用西方的‘契約’取代‘謙讓’,用‘自我’取代‘寬容’,用‘經濟理性’取代‘愛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