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小學生查出鮮蘑菇9成漂白 工商局稱不具科學性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06: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 (記者杜丁)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現,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專家稱,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

  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稱,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

  張皓是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學員,“鮮蘑菇是否被熒光增白劑污染”的實驗,是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微生物實驗室做的,並由校外專家、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實驗室高瑞芳博士指導,實驗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

  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老師劉建華介紹,聽説一些不法商販為了賣相好看、延長保質期,使用熒光增白劑來浸泡食用菌的行為,張皓從不同的零售和批發市場,選擇了不同産地的十六種消費者常吃的食用菌樣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針菇、白靈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雙孢菇、木耳等,樣品中還有兩份標注“有機”的,以及兩份幹蘑菇。

  經過調查後,張皓出具了一份調查研究報告,該報告稱,暗室實驗檢測結果表明,除一份“有機金針菇”樣品和兩份幹蘑菇沒有檢出熒光增白劑外,其他所有樣品都檢出含有熒光增白劑,熒光增白劑主要殘留在菌傘邊緣和菌柄根部。報告證明,93%的鮮蘑菇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了,而幹蘑菇樣品中沒有水分,保質期長,不需要用熒光增白劑保鮮,所以,熒光增白劑殘留量幾乎為零。

  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

  追訪

  “木耳也被增白劑浸泡”

  高瑞芳博士稱該調查“可信度100%”

  對於張皓同學調查的可信度,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實驗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該調查可信度100%。

  高瑞芳博士稱,不光是蘑菇,他們還對木耳進行了調查,發現木耳也使用增白劑浸泡過。根據資料顯示,熒光增白劑是一類精細化工産品,嚴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體吸收後,會影響神經系統,大大削弱人體免疫力,加重肝臟負擔,同時還可導致細胞畸變。過量接觸,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

  提示

  買蘑菇要“看、摸、聞”

  張皓同學總結了一些購買蘑菇的技巧。首先看顏色:含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覺,在陽光下可産生紫色熒光,損傷部位顏色變化不明顯;不含熒光增白劑的,菇面白色或稍微帶黃,損傷處顏色深黃。其次摸蘑菇表面:含有熒光增白劑的,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濕潤感;不含熒光增白劑的菇面發澀,表面沾有泥巴,摸上去比較粗糙、乾燥。聞氣味:購買時要選擇沒有發酸發臭的蘑菇。

  作者:杜丁

  “蘑菇漂白”為何被小學生查出

  北京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在農大農學院高衛芳博士的指導下,在實驗室做了一個常規實驗:在暗室中通過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結果發現一個大秘密,如今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長期吃這樣的蘑菇將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

  一個小學生經過簡單指導就能夠查出來的蘑菇漂白問題,為什麼那些肩負監管重責的大人們就發現不了呢?

  應該説,實驗本身的要求並不高,只是實驗室常用的檢測方法;取樣過程也不複雜,就是家庭主婦們經常購買的16種食用菌樣品。這個調查不過是一個常規實驗而已,技術上並不存在太高的門檻。

  進一步説,相關監管部門負有監管市場運行、規範經營行為、呵護食品安全的重大責任,其所擁有的技術手段肯定比一個小學生先進,其所能夠調動的行政資源也自然比一個小學生充裕,那麼,這些部門為什麼發現不了呢?

  看來,不是商販的漂白工藝先進,也不是蘑菇增白缺乏“行業標準”,根本上在於監管部門的監管缺位。

  食品安全並不遙遠,它就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身邊,包括小學生張皓在內的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做出自己的努力。當然,監管部門的責任更大,更應該積極主動以行政強力矯正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而不是總是被動等待,推諉卸責。如果真的等到事情鬧大,成為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則必將傷害整個社會的信用和價值。

  也因此,小張皓的實驗至少具有兩個方面的價值。一是照見了大人們的疏懶、失職乃至缺位,暴露出公權力對於食品安全一以貫之的傲慢和懶惰;再就是催促監管部門迅速行動起來,不要僅僅把張皓的努力當做一則趣聞、逸聞,而應該看做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提醒大人們認真做事、探究到底,以負責任的權威結論消弭公眾的疑竇。

  胡印斌(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