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社會對利益集團不滿引執政黨警覺 "包容性增長"促公平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9日 10: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的致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的概念。這一次會議的主題本來是“人力資源開發”,胡錦濤總書記第一次使用“包容性增長”來回答人力資源方面的問題,但提出的“包容性增長”概念的含義卻遠遠超過人力資源的範疇。所謂的“包容性增長”即是機會平等的增長,這一增長當然主要是指經濟增長,但是“機會平等”這一個定語並非“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與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以“機會平等”為理論出發點又衍生出“包容性增長”的多重含義: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等。可以説,以上含義的理論出發點幾乎都找到“機會平等”的影子,在強調平等競爭、公平就業環境的人力資源開發主題上,當然更是如此。

  雖然胡錦濤總書記只是在一個以“人力資源開發”為主題的會議上提起“包容性增長”,但這個概念仍然引起公眾尤其是理論界人士的注意,這一新概念因為具有極為豐富的含義,可能成為執政黨新的理論成果和戰略思想,專家普遍認為這一概念可能寫入“十二五”規劃。雖然“包容性增長”相對是個經濟概念,但它與近年來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際上一脈相承:我國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長”的含義,只有更加全面、均衡地發展,才能使得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可以説,這幾個概念在大方向上反映了執政黨對於國家未來思考的系統性和理論探索的延續性,在理論邏輯上與時代緊緊相扣,但由於時代的變化發展迅速,理論也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時代的主題。所以,一個新概念的提出往往可能反映執政黨的新思路。如果説“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那麼“包容性增長”這一新概念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對機會平等的強調。

  經濟連續增長30多年,平均每年增速在9%以上,當代中國知識界和理論界必然要提出疑問:這樣的經濟增速還需不需要;如果需要,怎樣持續,如果不需要,經濟放緩的空間主要由什麼樣的任務來彌補;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為何社會不公和貧富差距一直在拉大;改革的人口紅利時代過去之後,改革成果如何進行更加合理公正的分配。這些疑問的提出主要基於當下中國的現實,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系列社會改革開始,國企、教育、醫療、房地産、股市等改革無不伴隨著巨大的社會爭議,在市場化和非市場化、放權與收權、改革與反改革的一輪輪爭奪中,中國經濟雖然取得巨大成果,但同時帶來了社會問題,而在當下突出表現為民眾對貧富差距拉大和利益集團板塊化阻礙社會公平的不滿。當這種不滿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顯然需要一種以倡導“機會平等”的理論出現以指導執政黨的治理戰略。

  所以,“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它涉及到的核心問題就是公平與合理的問題。“包容性增長”同樣是一種和諧的增長、科學的增長,這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的理念一致。它同樣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對於當前經濟增長的一種反思,但這種反思不僅僅停留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産業結構調整這些經濟領域,它當然也關注經濟的增長,但它同樣關心經濟增長中的個人、企業能否“機會平等”地參與經濟活動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從這個角度來説,“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的提出十分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