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重開發輕保護 政績衝動破壞文化遺産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7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爭議聲中登上“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寶座的安陽“曹操墓”,近日又被23名學者聯手質疑純屬“人為策劃、蓄意造假”。“打曹派”甚至開始重演“周老虎”事件中的著名戲碼,要求跟“挺曹派”以命相賭。

  而本週,身陷尷尬境地、遭人口誅筆伐的文化遺産又何止“曹操墓”一個。北邊,總投資120億元的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為了申遺達標,開園前夕又對部分剛建成的建築進行“拆建”,被指為“燒錢”。南邊,湖南衡山南嶽大廟為了申遺籌款,通過一場聽證會成功地將門票從每人40元調整到50元,被指為“圈錢”。

  隨著此類新聞越來越頻繁地涌現,文化遺産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負面形象、混亂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那些自家身份尚不過硬的遺産,如“曹操墓”,幾個月前還聲稱“不追求商業開發”,而今轉眼間就完成了徵地、建館、修築“商業運作”公路等一連串工程,吆喝著“門票每人60元”迎客;那些身份確鑿但名頭不夠響亮的遺産,則排起大隊,砸下幾億、十幾億元重金申遺,並不時被曝出197萬元興修一座五星級公廁之類的創舉;至於那些已經拿到“世遺”金字招牌的遺産,卻並沒有因為成了搖錢樹而受到優待。有報道披露,雖然熱門景區大都遊人如織,門票收入可觀,但除去上繳地方政府和支付龐雜運行費用外,最後落到保護上的資金普遍不到門票收入的10%。

  種種跡象表明,當下各地熱衷拿文化遺産説事兒,多是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在發展衝動、政績衝動下,重開發、輕保護,快投入、多産出,短視行為不一而足,説涸澤而漁亦不為過,其中最為突出、最引發民怨的做法就是準備申遺要漲價,申遺成功更要漲價。從深層次看,對任內經濟增長特別是財政收入增長的過度追逐,已經讓不少地方政府公司化,結果導致包括考古在內的文化事業産業化傾向日趨嚴重。儘管先人所遺或自然所賜的種種資源所有權屬國家、使用權屬公眾,卻常被其所在地綁上了競爭戰車,當成掙錢項目運作。在近來的新聞報道中,時而出現三五地方共爭名人故里,時而出現多地大拆大建、勞民傷財“申遺”,時而又出現“申遺”變“毀遺”。這些看似矛盾的事情,實際都源於一城一地對項目短期盈利的功利考量,既無關文化,也無關公益。

  遺憾的是,儘管深知地方政府有將文化遺産、哪怕是備受爭議的文化遺産立馬“變現”的衝動,一些專家學者和主管部門卻並沒有及時上前踩幾腳剎車。專家學者中,一些人受邀當上了各地政府的參謀,為這個或那個“重大發現”背書,另一些則積極投身一場場並非純粹的學術之爭,賭咒發誓以命相搏。而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對一些項目的匆忙定性,不但為地方火速開發獲利壯了膽,更因為過程有失嚴謹、學術公信力不足,導致權威部門在不斷升級、炒作氣息濃厚的爭論中始終相當被動。

  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産首先要有起碼尊重,然後才談得上合理利用。只為稻粱謀、只為名利爭的保護只會帶來對遺産的破壞、對文化的侮辱。這些年來不少人愛説“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但文化顯然已難以承受越來越多的索取,而華麗的大舞臺上要是只剩“名利”唱戲,那就很容易唱成一齣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