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萬象 >

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金獎作品被指剽竊(組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9日 06: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庫對應光盤中的無名圖和《明天的現實》主題圖極其相似,就是“翻了個身”。

《中國攝影》刊登的金獎作品《明天的現實》。

  2010年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金獎作品《明天的現實》(藝術類)是“抄襲作品”?昨天,鎮江一廣告公司總經理、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陳聯軍告訴記者,他在組織公司員工賞析、借鑒獲獎作品時,意外發現《明天的現實》的主圖和一本近10年前他購買的《全球最新圖庫大百科》中一無名圖極其近似,他還在圖庫光盤中找到了對應照片,據此他指出《明天的現實》有抄襲嫌疑。7日下午,陳聯軍已將相關證據組合,以《2010年第23屆攝影國展又現“抄襲門”》為題,發到了網上,並將此事上報了鎮江市攝影家協會。

  18萬幅作品中評出百餘幅大獎作品

  7月底,陳聯軍收到《中國攝影》雜誌八月號,該期雜誌詳細報道了“2010年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又稱“國展”)的相關消息。陳聯軍告訴記者,“國展”倍受國內攝影愛好者關注,他抱著學習態度向大展投了20多幅參展作品,並和全國攝影發燒友一起,迫切期待大展揭曉。在《中國攝影》雜誌八月號中,他終於看到了“國展”評選工作6月 22日在江西宜春順利結束的消息。

  記者在雜誌《2010年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及相關文章中看到,本次大展共收到參賽作品 180000余幅,包括李前光、張桐勝、高琴、王文瀾等在內的22位國內著名攝影權威,用10天時間分記錄、藝術、商業、青年四個類別,共評出入選及收藏作品九百餘幅(組),其中金、銀、銅質收藏作品百餘幅(組),該期雜誌還選登了部分獲獎作品。老陳質疑的《明天的現實》登載在雜誌的第40頁,作品載明作者是“侯謝(湖南)攝”,是“藝術類收藏作品選登”的第一幅作品。作品下方註明“藝術類金質收藏”。

  廣告公司員工賞析獲獎作品

  發現《明天的現實》涉嫌“抄襲”

  7日,老陳組織公司所有員工集體賞析獲獎作品時,公司員工楊家輝説:“《明天的現實》這張照片我好像在哪見過。”説完,小楊轉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隨後拿著一厚本的《全球最新圖庫大百科》返回現場,結果讓老陳目瞪口呆。

  老陳回憶,這本圖庫還是近10年前的夏天,有人專門上門推銷的,是一本沒有標明出版社、但配有對應光盤的盜版圖庫,當時他購買了一批。圖庫上的照片都是微縮的小圖,但在光盤中對應的照片像素則非常高。小楊很快將“圖庫”翻到“自然生態”類52頁,老陳驚訝地看到,與《明天的現實》主圖高度相倣的一幅無名圖赫然在列。為了確認比較,他趕緊將光盤打開,在從光盤上找到對應圖片後,老陳發現兩圖高度相倣,他質疑《明天的現實》主圖極有可能就來自這本盜版圖庫。

  幾位專家反復比對

  認為存在“抄襲”可能

  記者比較了兩圖後發現,儘管兩幅作品畫面色調、景物幾近相像,但《明天的現實》作品中畫面的主體枯樹榦在圖中左側,而圖庫中的無名圖則在右側。老陳當即將光盤插入電腦,點擊打開無名圖,將圖片翻轉後,記者發現它就和《明天的現實》主圖幾乎吻合了。隨後老陳及在場的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黃良清説,《明天的現實》中散落枯樹榦間的30多幅鳥照,應該是事後PS上去的。黃良清是老陳質疑《現實》抄襲後,被緊急約來反復推敲該圖的老攝影家。黃良清告訴記者,進入數碼攝影時代,藝術攝影是可以進行PS處理的,這是攝影者的第二次創作,但前提是所有的主體照片應該是自己拍攝的。比對後,兩人隨即向鎮江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王念約彙報。昨天,王念約也反復比較了兩幅作品,他説《明天的現實》主圖和圖庫中的無名圖高度相近,只不過“翻了個身”,存在抄襲和侵權可能。

  記者注意到,由於《全球最新圖庫大百科》中的無名圖沒有標明作者,又是盜版書,且範圍是“全球”,那有沒有這種可能:這一主圖確實是侯謝拍攝的,被“盜”入圖庫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明天的現實》就不存在“抄襲”之説。老陳等人分析説,圖庫出現在近10年前,且多為外國攝影,這種可能應該不大。 通訊員 劉玉寶 本報記者 萬淩雲

  聲音

  攝影作品造假像沒有賭本的賭博

  就在前不久,蘭州某報社攝影記者任世琛發現,2010年“人與水”國際攝影大賽獲得特等獎、名為“千里尋水”的攝影作品內容與自己所攝的完全一致,但是構圖方向卻截然相反。他很快意識到,自己的作品被剽竊後修改了。

  近年來,攝影界造假剽竊事件頻發,一些造假剽竊的作品甚至屢屢榮獲大獎,被揭穿後,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效應”。比如2008年首屆華賽獲獎作品《廣場鴿接種禽流感疫苗》中的鴿子是PS上去的,而入選影響2006CCTV年度十大新聞圖片的《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難關——鐵路關》攝影作品,也是被PS過的假照片。

  隨著這些造假、剽竊作品的曝光,造假、剽竊者也被釘上了恥辱柱,“王雲彩、劉羚羊、張鴿子”的稱號,就是網友送給造假剽竊者的最好“獎賞”。而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桑玉柱,則被冠以“桑剽剽”的稱號。無疑,這對於搞藝術創作的人來説,是一種恥辱!

  現在,攝影界的造假者越來越多了,手段也是越來越高明了,其獲取的利益也在不斷“升值”。應該説,這些攝影者屢屢PS或剽竊照片,一方面是由於受到了利益的誘惑,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的評判標準和人們的道德水準的降低,讓底線變成了上線,正常的變成了不正常。一些埋頭搞創作的人默默無聞,而一些投機取巧者則往往能名利雙收。他們無需付出太多的勞動,只要將別人的勞動果實剪剪貼貼、PS一下,立即就將別人的勞動果實據為己有,甚至還因此而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這就刺激了一些居心不良者,將造假、剽竊當作了創作,甚至當成了自己的“專業”。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説,這是可恥的。對於藝術創作來説,則是非常可悲的。

  造假抄襲雖然被人不齒,但是,造假、抄襲者卻並不以為然。而對造假、剽竊者的“處罰”,僅僅是取消資格,拒發或追回稿酬或獎金,僅此而已。對於造假、剽竊者來説,幾乎毫發未損,這助長了造假、剽竊之風的蔓延和盛行。

  造假、剽竊就像沒有賭本的賭博,成功了,就能狠狠賺一把,不成功也沒什麼損失,這無疑助長了造假、抄襲者的膽量。看來,對於藝術造假、剽竊行為,必須採取更嚴厲的懲罰手段,讓造假、剽竊者付出更大代價,才能起到警醒和懲戒的作用。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