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湖南:農技推廣再強身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7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現狀——

  農技員安心充實,找回了多年未有的工作狀態

  已是二伏,正是湖南農忙時節。翻開湖南省武岡市鄧元泰鎮農技站站長朱詩傑的工作記錄本,這幾天的工作安排滿滿噹噹。朱詩傑指了指自己的一雙胳臂:"看,又黑了一圈。"

  今年41歲的朱詩傑,畢業後一直待在鄉鎮農技站,一幹就是19年。在他的記憶中,如今的工作狀態,是多年未有的安心與充實。

  毗鄰武岡市區的鄧元泰鎮農技站,共有9名農技員,屬於武岡市鄉鎮農技站中的大站。農技站的工作安排,同樣緊湊而充實。"一般情況,我們週一研究佈置工作,週五總結學習,其他時間下村。"

  武岡市是湖南省率先落實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改革政策的縣市區之一。從2010年開始,武岡市21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農技站,全部納入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之列,通過重新考核和人員分流,每名基層農技員每年的收入,穩定在2.5萬元左右。

  待遇提高了,人心穩定了,農技站的運轉也逐步重回正軌。

  鄧元泰鎮蔡家塘村村民段遠學,是武岡市農業科技示範戶,也是全村有名的種糧大戶。從去年開始,他家種的98畝水稻,畝産年年攀升。段遠學告訴記者,今年的早稻畝産又比去年提高了100斤。

  問及近年來水稻增産"秘方",段遠學遞給記者一本小冊子。翻看這本《2011年度科技示範手冊》,上面不僅有農技站專門為他制定的水稻種植技術指導方案,還有農技員每月到他家進行技術指導的記載。"從品種推薦,到育秧,再到病蟲害的統防統治,要是沒有農技員的幫忙,這兩年哪能年年增産?"段遠學説。

  轉變——

  重構改革政策接連出臺,基層農技員"久旱逢甘霖"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仔細一看是農技推廣站的"。回想過去的工作經歷,湖南省芷江縣岩橋鄉農業服務中心農技員李明軍,依然唏噓不已。

  "能拿到手的錢,只有工資的一半,還不能按時領,連家都養不活,工作自然就沒了積極性。"李明軍坦言。

  武岡的情形一度同樣如此。武岡市農業局農技推廣站站長趙光宇説,從2002年到2009年,武岡市鄉鎮農技員每年只有1300元的包乾經費,這其中包括工資,還有工作經費。

  "工資待遇低,農技員人心浮動,一部分人搞起了化肥、種子買賣,一部分人就乾脆外出打工。"趙光宇告訴記者,武岡市農業局曾經做過統計,從2005年開始,全市200多名農技員中,全年在外打工的接近60人。"那個時候,鄉鎮農技站的職責還有,但基本上名存實亡。"趙光宇説。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6年,重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拉開序幕。8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旨在解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足等問題。

  2007年,湖南省出臺了該項改革措施的實施意見。3年之後,湖南省下發《關於改革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實施方案》,明確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是公共服務機構,實行財政全額供養,並對深化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改革做了具體部署。

  在湖南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總農藝師劉年喜看來,接連吹響的改革號角,對完善基層農技推廣網絡,堪稱政策"大利好";對絕大多數鄉鎮農技員來説,無疑是"久旱逢甘霖"。

  期待——

  "織網"要加快,服務要提升

  武岡市豐收糧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剛,如今算是武岡最大的種糧戶。2009年成立的豐收合作社,去年産值達1800萬元。

  兩年多的時間裏,林剛長期保存著一本武岡市農業局的通訊本,一有問題,隨時諮詢。不僅如此,在他的要求下,農業局對合作社骨幹技術人員的培訓,年年進行。

  在我國農業生産向現代化大步邁進的今天,農技推廣這張"網",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不過,湖南農技推廣體系再"織網"的速度,並不樂觀。

  根據湖南省農業廳掌握的情況,截至6月底,改革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的縣(市區)僅佔1/5;一半左右的縣(市區)的農技員待遇有所提高;還有三成左右的縣(市區)尚無動靜。

  地方財力狀況,直接制約著各地落實改革政策的進度。比如,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株洲市茶陵縣,由於財力有限,農技員去年每月僅能拿到200元的工資。

  但若僅從財力來解釋,武岡無疑又是"特例"。武岡市去年市本級財政不過4個億,每年投在農技人員工資收入上的資金,卻超過了2000萬。武岡市委書記王春生,曾經任邵陽市農業局局長。他長期堅持的觀點是,武岡的優勢在農業,抓農業離不開一支過硬的農技員隊伍。

  湖南省農技總站透露,近期將就政策落實情況,開展全省範圍內的大督查。

  讓農技推廣服務更高效,除了完善"布點",還需服務"提質"。

  在懷化市芷江縣,鄉鎮原有的農技站、農機站、畜牧站、水管站、企業辦被整合為一個全額事業編制的"農業服務中心",原來的"單手助農"變成了"多方參與"。 芷江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楊東生坦言,時代在變,農民對農技服務的要求也更高,不改革服務模式,就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現在的農技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朱詩傑説,以病蟲害防治為例,以前常用藥品不過4種——甲胺磷、殺蟲雙、撲虱靈、三環銼,如今,農藥品種多了,病蟲害也更複雜了,"如果自己不學,不僅'看不了病',更'開不了處方'。"

  趙光宇告訴記者,目前武岡的農技員年齡結構偏大,有"技術斷層"的隱憂,但又很難補充"新鮮血液",2008年,武岡市農業局曾申報公務員招考計劃,原本想招2名農技員,卻只有1人報名考試,無法開考。

  補好網還要服務好(編後)

  披一縷朝霞,踏一層露霜,農技員們,走在鄉間小路上;頂一輪烈日,流一身熱汗,查蟲防病,讓禾苗茁壯成長;田壟上奔走,泥土裏滾爬,稻穗金黃,再苦再累也值得……

  這首"農技員之歌"是農技人員工作的真實寫照。廣大農技員無怨無悔地付出,手把手地傳幫帶,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逐步提升,一大批農業新技術轉化為先進的生産力。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起,作為基層事業單位的農技站在歷次機構改革中被"脫鉤"、被"斷奶",農技推廣體系處於"線斷、網破、人散"的邊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大地的豐收哪能離得開農技推廣?近年來,一系列旨在加強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農技推廣體系"補網行動"陸續展開。十七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力爭3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

  如今3年時間快到,補網進展順利。網補好後,怎樣更好地為農民服務?這是一個值得農技推廣機構認真思考的問題。農技推廣機構一度 "邊緣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有為才更有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今,後顧之憂已經逐步解決,農民對技術服務的渴求前所未有,農技推廣戰線要乘勢而上,加快自身改革發展,更好地為"三農"服好務。

  走吧,廣闊的山鄉大地,希望的田野,是你們大顯身手的舞臺。再出發吧,可敬的農技員們!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農技員
  • 農技推廣體系
  • 武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