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中小企業陷生存危機 實現轉型升級仍需政策支持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6日 02: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加強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在下決心順勢淘汰一批落後産能的同時,有區別地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優質企業,避免大批民營中小企業主幹實業的信心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張遙 黃深鋼 王攀 張和平 項開來

  “對於一些産能過剩、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不必對其困境過於擔憂,經濟要轉型就要允許有一定的淘汰率。”浙江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徐劍鋒的這番話,不被浙江省電氣行業協會會長鄭元豹認同,他坦言,“目前,中小企業連生存都存在困難,實現轉型升級還需依靠相關政策支持。否則,經濟發展恐怕會失去活力。”

  近期,《瞭望》新聞週刊深入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調研時發現,在“三荒”(錢荒、電荒、用工荒)、“三高(高物價、高稅負、高成本)”影響下,沿海中小企業不少陷入生存困境。作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細胞、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市場經濟體,中小企業普遍遭遇生存考驗應引起足夠重視。

  接受本刊記者採訪中,福建泉州石獅市商業局副局長林金場説,良性的經濟環境不應當讓專心實業的中小企業越來越累,“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融資難等因素導致的生存困境,政府部門可以出臺針對性措施幫企業渡過難關,並借此適當調整産業規劃佈局,引導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取得長遠發展。”

  “假倒閉、真停擺”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儘管斷言沿海中小企業“倒閉潮”為時過早,但受多重因素困擾,部分企業事實上已經處於“假倒閉、真停擺”狀態。

  在珠三角地區,不少企業由於“接單無利潤”基本處於“簡單在生産”狀態。在深圳市布吉區,一家專做外貿貼牌的企業負責人説,以往一年最多能加工幾十萬件服裝,今年上半年的産量還不到5000件,“現在是訂單接多了不行,完全不接也不行。設備一旦停下來再重新啟動,可能就不能用了。”

  地處長三角地區的浙江省,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也仍在蔓延。溫州目前有大約36萬家中小企業,其中20%處於半停工或停工狀態。本刊記者在浙江康爾樂電子有限公司的車間裏看到,這家年銷售額約為1000萬元的小企業僅開啟六成負荷運轉。溫州市中小企業投資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説,“按現在的趨勢發展,明年春節過後可能會有40%的沿海中小企業停工或半停工。”

  一些面臨生存危機的中小企業已經開始轉離主業。浙江省商務廳綜合處對1700多家外貿企業的最新追訪顯示,約兩成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在利潤總額中佔比不到20%,呈現“企業主營業務邊緣化”現象。多位經濟界人士認為,需警惕中小企業在實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轉向投資領域,導致國民經濟根基受損。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從企業規模來看,目前企業“生存危機”最為突出是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下,員工200人以下的規模以下中小企業,而多數融資和創新能力強的大中型企業經營狀況良好。

  浙江省人大財經委相關負責人分析説,今年1~5月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3.7%,但利潤主要集中在大企業大集團。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張文獻説,廣東省中小企業1~5月完成的增加值保持了兩位數增長,而且增加值比全省的平均水平超出11%,“這説明關停的大多是小企業、微小企業,它們對總體産值影響並不大。”

  四類中小企業陷“沼澤”

  據本刊記者在沿海三省走訪了解的情況,不少企業主認為當前正面臨“史上最困難生存期”。按企業類型劃分,四類企業在當前生存壓力最大:

  其一,“原材料依賴型企業”。浙江樂清柳市天銀合金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立文告訴本刊記者,今年以來推掉了30%的訂單,這在開廠20多年來從來沒有過,“4月份,銀價暴漲到一萬多元一公斤,廠子差點倒掉,現在利潤也只剩5%。”由於資金緊張,天銀合金庫存的原材料純銀從2噸降至200公斤,常常是今天用完明天再買。本刊記者調查發現,五金、棉紡、傢具等行業的受困中小企業普遍存在這一問題。

  其二,“傳統低利潤製造企業”。企業普遍反映生存之難,在於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産要素紛紛漲價,使原本就微薄的利潤趨零。作為浙江省第一大傳統産業的紡織企業正普遍面臨這個問題。目前浙江紡織行業普遍利潤仍在5%左右,加上貸款難,迫使部分企業從民間融資,以溫州當前最低的月息三分計算,一年的利率仍達到36%,是紡織業生産利潤的7倍以上。在製造業上獲取的利潤填不滿高利貸的“坑”,最終將逼迫企業走上絕路。

  其三,“需求萎縮、産能過剩企業”。本刊記者在溫州了解到,當地打火機企業最高峰時有4000多家,2008年金融危機前夕也有超過500家,而如今只剩約110家,仍安於打火機生産的企業僅佔其中的三分之一。“更多的老闆只是把企業作為一個融資平臺,才讓它活著。”溫州煙具行業協會會長黃髮靜向本刊記者介紹説。

  一些傳統行業盲目轉投的新興行業也面臨産能過剩危機。據統計,杭州市從事LED産品研發和生産的企業數從2000年的16家快速增長到2010年9月的179家,多了十余倍,但需求並未同步高速增長,産業過剩苗頭開始顯現。

  其四,“環保不合格企業”和“産能落後企業”。今年5月份浙江德清市發生血鉛事件後,浙江省環保廳派出10個檢查組對全省登記在冊的所有273家蓄電池企業進行了地毯式排查,其中213家企業被勒令停産整治。一些蓄電池企業受此影響,完不成産品訂單,遭遇違約賠償後面臨經營困境。工信部7月公佈的落後産能企業名單共包含2200多家企業,其中涉及水泥、造紙行業面臨被淘汰的企業超過一千家,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不穩定“苗頭”初顯

  本刊記者採訪了解到,持續的生存壓力已經導致一些企業不堪重負宣告破産,加上沿海中小企業盛行互保等貸款融資方式,上下游生産企業之間“三角債”日趨增多,大批企業因催債引發的砸、搶等不穩定因素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拿不到薪金的工人也在鬧事。有企業主反映,需警惕債務危機引發的連鎖反應進一步擴散蔓延,危及社會穩定。

  在溫州,浙江天石電子有限公司最近成為繼江南皮革、波特曼等之後,又一個宣告倒閉的當地知名企業。在現場,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管道修理工告訴本刊記者,“老闆還欠我一萬多塊工錢呢。現在什麼東西都漲價,又白打了半年工,讓老百姓怎麼活啊?”

  對於尚未倒閉的企業而言,浙閩一帶盛行的企業“互保”融資方式讓企業主人心惶惶,“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讓企業主在高風險和融資難之間陷入兩難。浙江捷仕泰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錫旭在國內多個省份開辦了工廠,今年以來只與一家親戚開辦的公司開展了“互保”,“誰也不敢輕易把自己的公司係在別人的褲腰帶上,風險太大了。”浙江電器精益集團董事長陳冬青説,目前大量互保企業尚處於平衡狀態,但一旦出現資金缺口,影響的肯定是一連串企業。

  在珠三角地區,上下游廠商層層壓賬期導致“三角債”情況增多,成為潛在金融風險。順德佳臣橡膠模具廠模具車間的張姓主管向本刊記者介紹説,現在大的電器廠商都拿承兌匯票來壓賬期,時間長達6~8個月,“下游壓我們,我們就拿承兌匯票壓上遊供應商,由此演變成了‘三角債’。未來如果我們倒下去,將會直接帶倒一批上遊企業。”一些企業主坦言,一旦破産,老闆早就已經把能變賣的東西都卷走了,最後遭殃的都是工人。

  淘汰轉型也要“有保有壓”

  多位受訪的經濟界人士認為,此次危機是中小企業長期積弊的一次集中爆發,融資難、用工荒、資源緊缺、匯率上升等因素,導致遲遲難以轉型升級的中小企業在高成本時代集中暴露出軟肋。他們普遍認為,當前趨緊的宏觀調控政策對經濟長遠發展有利,但需更注意宏觀調控政策的連貫性、穩定性。目前的有些宏觀調控政策呈現“一刀切”趨勢,往往傷及了脆弱的中小企業。順勢淘汰落後産能、扶持優質産業,實現轉型升級需要有保有壓。

  相關人士提出,淘汰哪些企業、如何轉型升級,希望政府部門明確態度並進行扶持指導。在擁有30多年製鞋史的浙江康奈集團,常務副總裁周津淼告訴本刊記者,政府號召“退二進三”,但是例如是否支持發展皮革業,溫州具有代表性的打火機行業是否要淘汰,企業感到迷茫,“如果像個別省市明確表示不支持製鞋業發展,我們就早點轉型幹別的,希望政府有個明確規劃和表態。”

  一些企業主還提出,在限電等措施上也應區別對待,“給瘦子和胖子一樣的減肥標準,這是在打擊先進。”浙江南藝管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阿寬通過本刊記者建議,政府不妨通過稅收、産值等數值分析出企業的質量,對優質中小企業給予支持。

  受訪企業主還表示,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很大程度屬於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企業要經得起風浪就得摸爬滾打,但希望政府針對中小企業出臺的扶持政策能進一步細化、落實。珠三角地區的一些中小企業反映,政府的扶持措施讓它們感覺“雷聲大、雨點小”。順德中小企業促進會秘書長謝馳説,審查門檻高、審批環節多、辦理時間長是扶持政策共有的“痼疾”。

  “以順德為例,去年6月就已經啟動的‘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融資’項目,由於要求單家企業凈資産不低於6000萬元,一年過去只有兩家企業成功參與,其他的還在等待審批。”浙江遠創聖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愛玲説,與民企“三十六條”如出一轍,不久前頒布的緩解小企業融資難的“銀十條”至今未有細則出臺,“就像給中小企業畫了個餅,看得見、吃不著。”□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中小企業
  • 生存危機
  • 轉型升級
  • 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