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人民日報:中國投資助推非洲工業化進程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05: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6月,位於埃塞俄比亞的東方工業園正在緊張建設中。這是中國在非洲建設的經貿合作區之一。 

  本報記者 裴廣江攝

  ——非洲主流媒體稱,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和貸款,對這個大陸産生了無法估量的影響力。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稱讚中國人把非洲人當兄弟,而批評西方國家把非洲人當臣民。中國是非洲的合作夥伴而非“新殖民主義者”,是非洲工業化的推動者而非“資源的掠奪者”。只有代表非洲人民心聲的話語,才是對中國的公正評價。

  ——中國在平等、互利、共贏理念指導下的對非投資合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稱,來自中國的大量投資極大地改善了非洲的基礎設施狀況,併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非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些投資彌補了非洲國家財政方面的不足,增強了非洲與中國的互利合作關係。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深度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非洲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剛剛啟動工業化進程。按照國際産業轉移的規律,中國企業走進非洲不僅順勢開啟了國際化的征程,且給非洲的工業化輸送了急需的資金、適用的技術、成熟的管理經驗,更為中非互利共贏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構築了堅實的基礎,進而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合作,獲得了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非盟等區域組織和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的廣泛首肯,但也遭到少數西方國家“中國新殖民主義論”、“中國掠奪非洲資源論”等無端責難。那麼,非洲的工業化為何姍姍來遲?究竟是誰掠奪了非洲的資源?中國在非洲的工業化進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就讓我們用事實去撥開這些“人造”的迷霧吧。

  適應非洲需求——

  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合作,正是推動非洲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動,符合非洲的發展利益,給中非雙方帶來雙贏和多贏

  非洲是世界上僅次於亞洲的第二大洲,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歷史原因,非洲的工業化水平卻一直很低。自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相繼取得民族獨立的非洲國家曾為發展工業進行了艱苦的努力,但由於缺少必要的資金和技術,加之前宗主國繼續對非洲實行單一經濟政策,把非洲當作其原料産地和商品市場,因此非洲始終未能建立起自身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些眾所週知的因素,使非洲經濟結構單一,絕大多數國家以初級産品生産為主,出口産品為附加值較低的資源型産品,工業發展緩慢,工業製成品嚴重依賴進口,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落後,進而加劇了戰亂和衝突、外債沉重、管理不善和人才流失等問題。而這一切又反過來限制了非洲各國工業的發展。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工業産值佔全球工業産值的比重僅為0.7%,如果不包括南非則僅為0.5%。

  為了動員國際社會致力於非洲的工業化進程,1989年聯合國大會第四十四屆會議決定將每年的11月20日定為“非洲工業化日”,在這之後的每一年的11月20日,聯合國和非洲聯盟都舉行專題活動,確定非洲工業化的新議題,制定加速非洲工業發展的行動計劃。2003年—2005年,非洲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6%,但是到2009年非洲工業製造業産值僅佔全世界的1%。原因何在?讓我們看看這樣一組數據:非洲國家超過50%的人口從事農業,出口額50%以上為初級産品。很顯然,非洲國家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政治願望上講,都迫切需要加快推動工業化,需要學習他國工業化的經驗。

  2008年10月,非盟工業部長會議曾經通過了“推動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施戰略,目的在於為經濟發展創造健康的公共政策環境、提升工業製成品的生産和出口能力、促進生産所需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建設、鼓勵創新機制,同時為配合項目實施動員必需的資源和資金。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合作,正是推動非洲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動,符合非洲的發展利益,給中非雙方帶來雙贏和多贏的成果。

  中國與非洲國家已經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密切合作關係。一方面,中國政府在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內政、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前提下,在60年的時間裏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技術援助,得到了非洲國家政府和人民的真誠信賴和歡迎。另一方面,中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化進程方興未艾,自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製造業逐漸呈現結構性飽和,需要按照國際産業發展的規律對外轉移富餘産能,而非洲這個整體工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後的大陸恰好成為最佳的投資場所。從國際産業“雁型”分工體系和産業轉移規律的角度看,非洲的工業化進程更需要中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非洲國家一直擔憂被邊緣化,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來,通過擴大開放成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創造經濟奇跡,更是非洲國家需要借鑒的經驗。

  貢獻有目共睹——

  中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通過對非投資對非洲工業化所做的貢獻遠遠大於發達國家

  在國際金融危機、全球基礎産品價格暴跌使許多非洲國家面臨困境時,發達國家大幅降低了對非投資,而只有中國對非投資逆勢上揚,幫助非洲國家戰勝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

  中國重視對非投資。過去10年來,非洲不僅逐漸成為中國越來越重要的貿易夥伴,而且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不可替代的目標市場。2003年到2010年,中國企業累計對非投資108.75億美元,佔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約4%,高於其他西方國家對非投資的佔比。但作為世界投資市場的後來者,中國對全球直接投資存量僅有3000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3%。中國無論對非洲還是對其他地區的投資,都不構成任何威脅。

  中國投資結構多元化促進非洲工業化。截至2009年底,中國對非投資中採礦業佔29.2%,製造業佔22%,建築業投資佔15.8%,金融業投資佔13.9%,其他領域佔19.1%。中國企業對非洲製造業的投資不僅遠遠高於對全球投資6%的比例,而且遠遠高於與發達國家對非洲製造業投資的比例。中國企業幫助蘇丹建立了石油工業體系,向許多國家輸出先進的技術裝備和工業項目。2006年以來,應非洲國家的要求,中國企業在讚比亞、埃及、埃塞俄比亞、毛裏求斯、尼日利亞等國家積極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幫助非洲國家設立經濟特區和開發區,取得積極成效。可見,中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通過對非投資對非洲工業化所做的貢獻遠遠大於發達國家。

  中非基礎設施合作為非洲工業化和城鎮化奠定基礎。不僅如此,中國還大力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極大地改善了那裏的投資環境。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工業化的啟動和快速發展,需要便捷的交通運輸和持續的能源供應,中國曾經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以及一些發達國家資助下實施了大範圍的交通運輸建設。因此,在中國本土的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和電站以及通信網絡還在建設的高峰時期,就開始了在非洲的基礎設施合作,且根據非洲工業化的需要在加快這一進程。2001年,非洲佔中國對外工程承包的市場份額從17.1%提高到38.9%。中國企業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幫助非洲國家建設交通網線、通信設施、城市給排水以及學校醫院,改善當地生産生活條件。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至2009年末,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房建竣工面積累計約7000萬平方米,修建道路約6萬公里,建設電站裝機容量約350萬千瓦。毫無疑問,基礎設施建設為非洲的工業化和經濟起飛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中非人力資源合作加快項目推進。非洲國家人才短缺。為了加快在非洲的基礎設施和工業投資項目,中國還向非洲國家派出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向非洲國家傳授了技術管理經驗,進一步密切了中非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

  中國企業關注當地民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主動融入當地社會。截至2008年末,在非洲的1407家中資企業已為所在國捐款(物)合計5551萬美元,義務修建道路218公里,無償為當地建設了15所學校和79家醫院,為當地培訓員工5.5萬人。

  中非共同成長——

  中國把企業國際化與非洲工業化和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把融入當地社會與防範風險結合起來

  很顯然,相對於其他地區而言,處於工業化初期的非洲,既是一塊蘊藏著無限商機的沃土,也是投資環境還有待改善的大陸。對於剛剛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而言,非洲是踏上國際化征程的起點,是培育跨國公司的搖籃,更是發展南南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國際舞臺。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合作,有成功的喜悅,也有慘痛的教訓,但是對於謀求中非長期友好合作的中國企業來説,既要在市場導向下追求短期利益,更要著眼長遠戰略,用自身的國際化推動非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與非洲共同創造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中國把企業國際化戰略與非洲工業化戰略結合起來。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培育發展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國際化戰略作為應對全球化競爭的戰略決策。中非之間日益增強的經貿關係表明,儘管非洲還面臨工業基礎薄弱、自然災害頻發、戰亂和衝突持續等多重不利因素,但是在法律和政策方面,中國企業在非洲受到的禮遇最高,沒有遭遇西方國家那樣的法規和政策壁壘。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非洲大陸作為它們國際化戰略的起點,把自身的國際化戰略與非洲的工業化戰略密切結合起來。在資源能源領域,中國企業關注到非盟關於“原材料加工促進工業增長和發展”的主題,願意通過深化與非洲的能源資源合作幫助非洲改變以往工業化依賴初級原材料生産和出口,轉而將重點轉向發展原材料加工工業,以附加值更大的工業製成品和半成品帶動工業化和貿易發展。中國企業在非洲國家將不僅開展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産、電力、風能、生物燃料、節能、能源科技裝備等領域的合作,而且將能源合作從單一的上遊勘探開發,逐步拓寬到煉化、加工、儲運、銷售等上下游一體化領域。同時,能源合作僅僅作為中國企業對非經貿合作當中的一個産業領域而並非全部,中國企業已經參與到蘇丹和安哥拉等非洲國家的工業多元化戰略,願意為非洲製造業的發展付出更多努力。此外,在農業、金融、物流等領域,中國企業積極開展中非合作,將為自身的國際化戰略和非洲的工業化戰略同時增添新的動力。

  中國把企業國際化與非洲的本土化銜接起來。中國剛剛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程。非洲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昨天。非洲國家迫切需要從國際投資合作中提升發展能力。因此,中國企業正在加快在非洲的本土化進程,遵守非洲國家的法律開展經營,尊重非洲國家的風俗和文化,雇用非洲當地的員工,為當地市場服務,在當地納稅。許許多多的中國企業在招聘和培訓當地員工,不僅在當地培訓技能型勞工,還在中國高等院校和公司總部培訓非洲的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毫無疑問,中國企業不僅相信非洲是一個潛力無限的大市場,而且正在通過自己的投資合作推進非洲的工業化以滿足未來非洲發展需求,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國把融入當地社會與防範風險結合起來。

  歷史數據驗證,非洲國家吸收外國投資的波動與戰亂和衝突有關。當前,部分非洲國家由於貧困和兩極分化導致治安形勢惡化,甚至有的國家反對派和反政府武裝將矛頭指向與該國政府合作的外國公司,威脅到外國投資者的生命和財産安全。近期,發生在中東、北非的政局動蕩,也對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合作形成了嚴峻挑戰。對此,中國企業將在合理評估風險的前提下,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與非洲共同創造發展機遇,發揮非洲的能源和基礎資源優勢,推動非洲國家積極參與國際新能源體系,加強自身的技術和能力建設,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確保工業化成為非洲大陸擺脫貧困和戰亂的關鍵。同時,中資公司還將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對外交流,加快融入當地社會,真誠地與非洲當地社會各界展開全方位合作,擴大與非洲各界的利益交匯點,讓廣大的非洲人民了解中國的發展理念和傳統文化,和非洲人民共同謀劃發展的前景,共同創造財富。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發達國家為非洲做了什麼?(鏈結)

  統計數據顯示,多數發達國家對非洲投資佔其對外投資流量的比例不足1%,其中80%左右集中于礦産資源開發。顯然,一方面,對發達國家而言,在基礎設施落後、電力不足、人力資源素質不高的非洲國家投資,遠不如提供帶有附加條件的“官方發展援助”獲利更多,而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之際,為數不多的投資則多流向礦産資源開發領域;另一方面,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的發達國家已經沒有製造業産業可以向非洲轉移,這就是為什麼在《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支持下的美國對非洲投資雖然有顯著增加,但也主要集中在礦産資源開發和金融領域的原因。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人民日報
  • 中國投資
  • 非洲
  • 工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