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專家稱未來或有9級大地震 抗震教育從娃娃抓起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8日 02: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6月18日電 截止至6月18日,日本3月11日的芮氏9.0級地震發生已滿100天。地震海嘯奪去了逾1.54萬人的生命,1萬多人失蹤,福島核危機陰雲仍籠罩在日本上空。日本地震的經驗和教訓有哪些?未來遇到比日本地震破壞力更大的強震時,該如何應對?中新網記者對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曉東進行了採訪。

  不否認未來再有9級強震

  張曉東指出,地震是人類無法控制其發生與否的自然災害。通常認為,全球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人類有感的地震只是其百分之一,造成傷亡和損失的就更少了。

  而且,地震的發生具有波動性,可能今年全球7級地震次數多,明年次數又少了。有的地震震級不高,但發生在人口稠密、建築物密集的地區,造成的傷亡可能就比發生在人煙稀少地區的高震級地震要大得多。

  他表示,1960年,智利發生了9.5級地震,是觀測史上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而日本今年發生了9級地震。既然這樣的地震在歷史上發生過,現在也發生了,就不能否認未來有發生9級、甚至更高級別地震的可能性。

  此外,日本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傑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人類從1900年開始對地震有可靠記錄,此次地震為100多年觀測史上的第五強。

  他指出,2004年年底,地震引發了造成20多萬人死亡的印度洋大海嘯,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地球又進入地震相對活躍期。僅在2010年,全球就記錄到28次7級以上地震,大大超過多年平均數據。而且,前兩次地震活躍期都持續了10年以上,按照這一規律,地球目前應該仍處在地震多發期當中。

  他特別提到,去年智利發生強烈地震,那次天災和此次日本地震,佔據了全球地震強度前五名中的兩個席位。而智利和日本,一個在太平洋東南部,一個在太平洋西北部,這意味著,著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未來活動很可能走強。

  日本抗震有經驗 國民冷靜很關鍵

  張曉東表示,他曾親赴日本考察過1995年阪神地震的震情,比較了解日本當時抗震防災的一些情況。日本今年發生9級地震,他也一直從多種渠道了解、關注這方面的信息,感受有三點:

  一,日本是一個地震、海嘯多發的國家,抗震、減災有經驗,此次抗震救災的工作總體上還是有序的,進展比較明顯。日本9級強震誘發大海嘯,由於其房屋建築在抗震方面做得不錯,起到了好的抗震作用。從統計數據來看,這次地震中大部分遇難者是在海嘯中喪生的,而非是因房屋倒塌導致的死亡。

  他説,海嘯與地震存在著關聯,但不是所有發生在海裏的地震都會引起海嘯。海嘯的形成需要具備一些條件,例如地震震級足夠高,一般認為大於6.5級,地震斷層錯動要有垂直錯動分量,海水要足夠深,海浪到達海岸時,海岸快速變淺等。此外,海底火山爆發也可能引發海嘯。

  他認為,在日本房屋抗震能力較強的條件下,如果沒有誘發大規模海嘯,死亡人數應該説會大幅降低。

  二,日本的預防、預警機制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可以説減輕了災害。

  首先,用於預防大規模海嘯而修建的防浪堤作為直面海浪衝擊的第一道防線,雖然在這次海嘯中被沖毀,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海嘯的衝擊力。而且,由於海浪衝擊防浪堤有一個被阻擋的過程,為人們逃生贏得了一定的時間。

  其次,日本的海嘯預警系統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海嘯預警在海嘯到達之前就發出了,對人們及時逃生也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手段,死亡人數還會大幅度增加。

  張曉東介紹説,目前運轉中的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發佈太平洋沿岸的海嘯警報。自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之後,國際社會又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嘯預警系統,目前這些預警系統將海嘯警報快速送往沿岸國家並通知到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每一個人,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日本國民的防震意識強,抗震和避險知識較豐富,面對大災時能夠冷靜應對。雖然災區生活用品急缺,但是並未出現哄搶的現象,災區生活能有序運轉。抗震救災工作也在日本政府的掌控之下逐步展開,國民積極展開自救和救災工作,這是非常重要的。

  與日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0年海地發生了芮氏7.3級地震,造成數十萬人傷亡,損失慘重。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總統府在震後倒塌,政府功能難以發揮,短時期內形成了政府組織救災的“真空”狀態,抗震救災工作無法有組織地開展,國民更是無法冷靜應對。

  張曉東説,地震發生後,救援當然是越快越好,但救援展開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一般來説大震過後,災區交通會受到影響,沒有平時便利,救援隊伍從準備、出發到抵達,也需要時間。黃金72小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段,而且大震當天救出的被困者存活幾率最高,這時自救和互救發揮的作用非常大,往後就依次遞減,72小時過後,被困人員存活率將大大減少。

  因此,遭遇大震後,災區民眾自救、互助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受傷、受災較輕的民眾可以自發組織起來搜救。國內外民眾在地震後,外部救援力量趕到之前,很多也是靠自救互助的,但由於知識、素質和條件的限制,差別還是很大的。

  抗震知識宣傳教育“從娃娃抓起”

  張曉東表示,中國目前對抗震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還達不到日本那樣的程度,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國作為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國家現在很重視防震抗震知識宣傳和教育,一些地方舉行了地震演練,模擬地震場景,培養人們的防震意識,這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國民眾也可以通過媒體對國內外一些大地震的介紹和報道,了解抗震救災的知識和經驗。

  據了解,國家從2009年起,將每年的5月12日設為“防災減災日”,7月28日設為唐山大地震紀念日,依託網絡、電視、書籍等進行大規模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

  他説,重視對中國民眾宣傳和普及抗震救災知識是減輕人員傷亡的有效途徑之一,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抗震知識要“從娃娃抓起”。從幼兒階段開始培養其避災意識,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避災行為。這樣在遇到地震等災害時能本能地做出逃生、保護自己的反應,而不是不知所措。

  日本、美國等國都很重視幼兒防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地震知識宣傳教育要採取“從娃娃抓起”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國也開始這方面的嘗試了。

  他表示,由於防震、避災包含著許多對幼兒來説高深的專業知識,如何將這種高深轉化為通俗易懂,如何讓孩子們抱著興趣去學習這樣的知識,需要通過靈活、有趣味性的方式進行。以日本為例,不少幼兒園把專業的防震知識轉化為兒童可以理解的語言,通過故事性強的繪畫讀本、做遊戲等方式將避震知識貫穿在其中,讓兒童在玩樂中學到知識。小學、中學課本裏也會提供這樣的知識,這樣使得日本民眾從小就培養出了很強的避災意識。

  張曉東特別強調,人類歷史上數次發生了破壞力大、導致重大傷亡、慘重損失的地震,但人類對於災難的關注度無法一直維持。隨著時間推移,當時觸目驚心的災難似乎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了,漸漸被人們淡忘。

  但是,也許正當人們“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時候,新的災難來襲,沒有從上一次災難中吸取教訓、增加防災知識的人就可能陷入被動的境地。由此,張曉東強調,長久的、不厭其煩的防災宣傳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奏效,可以讓民眾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一切損失降到最低。

  張曉東表示,由於地震是不分國界的,它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國際上這方面的合作研究很多,中國也一直參與和組織這方面國際合作,因此,地震研究還是與國際接軌的。他指出,地震預測仍是人類孜孜不倦試圖攻克的世界性難題,他相信隨著人類不懈的探索和實踐,預測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專家
  • 9級大地震
  • 抗震教育
  • 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