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調查稱近五成黨政幹部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圖)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5日 07: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前,中國持續快速發展,國人的腰包越來越鼓了,腰板越來越硬了,可心靈卻越來越“脆弱”了。

  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黨政幹部受訪者達45.1%;公司白領受訪者達57.8%;知識分子 (主要為高校、科研、文化機構職員)受訪者達55.4%;而網絡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則高達七成。為何黨政幹部、公司白領等“精英階層”都覺得自己“弱勢”?這一普遍情緒的存在及其背後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精英群體“弱勢”感受出人意料

  45.1%的受訪黨政幹部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其“弱勢”心態主要來源於以下幾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場競爭、嚴厲的問責制度和強大的網絡監督面前,一些官員成了“驚弓之鳥”,生怕因做錯一件事、説錯一句話;二是雖然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進,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論資排輩現象,甚至“潛規則”盛行,很多官員因沒有背景,成為官場“弱勢群體”;三是公務繁雜,既要有讓上級看得見的政績,又要有能讓老百姓滿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為卻困難重重;四是一些貧困地區公務員的工資收入有限,在物價尤其是房價快速上漲的背景下,只能“望房興嘆”。

  針對知識分子群體的抽樣調查表明,高達55.4%的受訪知識分子自認“弱勢”。改革開放30餘年,知識分子的地位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在經濟上也越來越富有,但與一些名利雙收、風光無限的房産商、隱形貪官等相比,不少知識分子“喊弱”、“哭窮”首先是因為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這種不滿是通過比較得出的,面對當前經濟資本(財富)、政治資本(權力)的聯姻甚至轉換,大學教授的文化資本(教育文憑)顯然處於弱勢。而“弱勢心理”在那些基礎、冷門學科的知識分子當中表現尤其強烈。

  針對公司白領群體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57.8%的受訪白領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幹得多,掙得少”是記者在採訪調查中許多公司白領的共同感受。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白領們工作繁忙,職場競爭非常激烈,而且他們不像黨政幹部和大學教師一樣有穩定的職位,面對層出不窮的新人和嚴格的業績考核,他們要全身心地投入戰鬥,為此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

  專家分析指出,當前社會處於快速轉型期,社會階層也隨之快速分化,一些階層缺乏穩定感,尤其是當前正在形成的白領中産階層。

  中産、官員等群體在集體“哭窮”,難免讓人覺得矯情,但並不能由此否定這部分人在特定情境時的無力感。針對黨政幹部、知識分子及公司白領等“精英階層”自認弱勢群體這一現象,專家分析指出,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一個穩定的預期,剛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當下中國不安全感産生的源泉。而在當前轉型條件下,這種不安全感不僅僅存在於傳統弱勢群體身上,也同樣存在於諸如官員群體、白領階層身上,這就是為何不同群體卻有相同“弱勢”心理感受的時代背景。另外,“弱勢”是相對的,你在這一個環節強勢,到了下一個環節可能是弱勢,而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等現象的普遍存在,使每個人都身受其害,“弱勢”心態自然蔓延。

  為何這麼多人“喊弱”“哭窮”

  為何公眾普遍出現弱勢心態,並且感受如此強烈?在記者的調查採訪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別是:“收入與預期有距離,生存、工作壓力大”(37%)、“社會競爭中産生不公平感,導致相對被剝奪感強烈”(29%)、“許多個人權利得不到有效維護”(16%)。可見,收入差距、生活重壓、公平感保障感缺失等是“弱勢感”的催化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必然會引起中低收入者的不滿,從而引起“弱勢心理”。高房價和通貨膨脹的衝擊也讓人們“弱勢感”強化。看到別人住著別墅開著豪車,而自己辛辛苦苦攢一年的工資還買不了幾平米房子,“弱勢感”怎能揮去?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在漲價,工資增長的速度跑不過物價上漲的速度,“弱勢感”如何避免?一位網友這樣説。

  權力與資本的相對集中,加強了民眾的“弱勢感”。黨政幹部手中有權,企業主手中有資本,在其面前,普通民眾無權無錢,難免會産生“弱勢心理”。

  而很多網友在討論“弱勢感”問題的時候,也往往將社會“弱勢感”的蔓延,歸咎於“你是哪個單位的”的驕橫、“我爸是李剛”的張狂和“拼爹遊戲”背後的無奈。

  專家指出,相對特殊利益集團的不勞而獲,對大多數人而言,無論是物質財富的獲得、政治權利的實現,還是話語權的掌握、社會地位的提高都不盡如人意。當一些群體與階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獲得越來越多社會資源的時候,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卻因為獲取資源的有限性而逐漸被拋到了主流社會發展的軌道之外,在這種情況下,“弱勢心理”自然會迅速蔓延。

  如何消除公眾的“弱勢心理”

  五成受訪者認為要“讓大家都富起來”

  如何消除公眾的“弱勢心理”,讓大家充滿自信,獲得尊嚴?49%的受訪者選擇“讓大家都富起來,調整收入分配方式,縮小收入差距”,20%選擇“增強大家的保障感,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保障大家基本生活”,12%選擇“讓大家都強起來,在利益受損的時候能夠有暢通的渠道”。

  由此可見,老百姓最關注的還是收入,只有讓大家的錢袋子鼓了,收入增長的速度超過了物價上漲的速度,才能抵禦通貨膨脹的衝擊,才能消除“弱勢心理”,增強幸福感。

  中央黨校教授青連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弱勢心理”蔓延的重要因素。弱勢化的本質在於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而造成資源分配不公的關鍵則在於現有制度的不完善,如戶籍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等。因此完善制度建設是重中之重。

  “消除公眾普遍的‘弱勢心理’,政府責無旁貸。”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政府首先應最大限度地保障政策本身的公平和公正,要消除公眾普遍的“弱勢心理”,就是要通過政策的公開、公正體現出來,所以政府一定要保證政策本身的公平和正義,若是政策本身就不公平、不正義,若是維護了強勢利益集團的利益,遏制“弱勢心態”就無從談起。

  轉型期劇烈的社會分層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視防止“弱勢群體”制度化、定型化、凝固化,強調政策和制度層面的“邊緣關懷”、“草根關懷”。防止弱勢群體停留在發展的邊緣,需要在全社會樹立公平觀,要有計劃地採納適宜中國國情的幫扶與發展方案,使得他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據《人民論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