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評論:金錢堆砌不出乳業健康形象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0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志勇觀察

  也就是在一週前,發生在中國乳業內的一場鬧劇,仿佛就這樣在不聲不息中就躲過去了。因為警方很快就有了結論,同時也認定是個人行為,但其實質是兩個乳業巨頭捲入的這場惡性門事件,可以説誰都不乾淨,都有新舊賬可翻,這已成為業內都知曉的不是新聞的新聞。

  伊利和蒙牛的前世今生,以及彼此的恩恩怨怨,可以追溯的各種故事,有10年來的各種樣本。兩家乳業公司的快速發展和超常規成長,都可以説是一個奇跡。同時,無論是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還是伊利集團的董事長潘剛,都在當下乳業及商業中有著基本良好的形象。如僅就這兩位乳業成就者的光鮮一面來看的話,可以説,誰也不會把乳業中上演的各種鬧劇與他們聯絡在一起。

  但鬧劇就是這樣上演。

  在筆者看來,這樣一個卑鄙無恥的醜聞,迅速降溫,很多媒體快速啞言,多少顯得有些不正常。很顯然,把事情鬧大不符合各方利益,誰也不願看到這樣兩個“精心培育”的乳業巨頭有什麼不必要的閃失,對整個乳製品行業也不利,所以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上上之策,這樣,格局還不會被打破,至於其中的各種問題,可以慢慢調整,這也基本符合當下的一種遊戲規則,誰把誰弄個半殘,可能都不是什麼好事,遠的不説,就是當地政府也不願看到這樣,也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更何況兩家乳業都很強大,並有著相應的背景。

  出於善良的心理,都擔心這場鬧劇給整個乳製品行業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重創,其原因很簡單,這個行業很脆弱。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客觀地説,不是一兩個乳製品企業的事,可以説是整個行業的悲哀。正如當時牛根生在其博客中所言:“我們每個人都逃脫不了干系。”很顯然,在整個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很多問題的存在和發生,使得向牛根生這樣始終高揚企業社會責任和道德理念的企業家,也顯得無能為力。

  人們不應忘記,2008年的最後一天,66歲的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以及三鹿的四位高管是在經歷長達14個小時的漫長庭審中度過的。而在筆者看來,2008年的最後一天,對中國的企業家而言,其實是在審判中度過的,尤其是乳製品行業。其原因很簡單,整個行業在接受道德的審判,因為道德的淪喪不是一家企業,雖然有制度上的缺陷,但商業道德倫理上的缺失是多企業多行業的,然而當時人們不想這樣看待。

  之後,有人説了,對乳製品行業要呵護,要扶持。顯然上面這樣的態度沒任何問題,但呵護和扶持不等於放任自流,呵護和扶持不等於嬌生慣養,呵護和扶持不等於沒有任何底線。

  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後,大概用了半年的時間,這個行業基本得到了恢復,但兩大乳業巨頭的競爭變得更加“生龍活虎”了。鋪天蓋地的廣告“風起雲涌”,此消彼長,仿佛比的就是誰家的品牌更有市場價值,市場競爭落腳點可以説完全依賴廣告的投入,這一現象媒體也不去“發現”,很顯然媒體從中也可獲利。

  客觀地説,中國乳製品行業存在的問題很多,在産業鏈的上下游中都存在一些問題,但對很多人來説,能混就混過去,這就使得要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只好把重要的精力和資本投到品牌打造上,尤其是對乳業巨頭來説,拼得只是廣告和品牌推廣上。正是這樣的一個結果,“病態公關”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誰是誰非,在這場鬧劇中顯得都不重要了,原因很簡單,都是“狗咬狗”。

  沒有商業倫理的企業,不講商業道德的企業,無論他成就多麼非凡,這個“大廈”將會在頃刻間坍塌,這樣的實例其實早已有之。只是我們都在各種僥倖中繼續延續著各自的商業“公關”。

  一個品牌的建立,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一個品牌的價值,絕不是完全依賴金錢的堆砌就能實現的,而一個産品、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其中所賦予的內涵,更不是金錢可以堆砌的,包括産品質量,産品的創新能力,對消費者的服務能力,管理、營銷,社會責任、企業責任,公益、文化、道德倫理,商業文明、商業文化、企業文化等等。

  金錢堆砌不出乳業的健康形象,乳業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路徑了,不然消費者只有遠離,誰説中國人就一定要喝你們提供的牛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