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中國海軍依託人才優勢攻克潛艇隔振降噪難題(圖)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7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0年,何琳一路攻堅克難,先後研發出五代艦船隔振系統裝備和系列核心元器件,使中國在機械系統隔振領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30年,何琳一路攻堅克難,先後研發出五代艦船隔振系統裝備和系列核心元器件,使中國在機械系統隔振領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海工大教授何琳:他把潛艇“藏起來”

  劉迎軍 熊峰

  潛艇,現代軍艦中最神秘的艦種,它靠隱蔽自己消滅敵人,被稱為神出鬼沒的“水下殺手”。而噪聲是潛艇的致命弱點,因為在反潛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被發現就等於被消滅”。

  30年間,從長江邊的追夢學子到國防科研領域頂級專家,何琳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凝結成了一個心願——把潛艇“藏起來”。

  何琳是海軍工程大學某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明專利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今年,他率領創新團隊獲得“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

  30年,何琳一路攻堅克難,先後研發出五代艦船隔振系統裝備和系列核心元器件,使中國在機械系統隔振領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潛艇噪聲太大,就會被敵人發現,成為活靶子”

  1981年,懷揣著對大海無限嚮往的何琳,高分考取了海軍工程學院輪機工程學科施引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從此,他與大海打起了交道,與艦船減振降噪技術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國防科技現代化建設剛剛起步,國內大多數艦船的減振設備都依賴進口或研倣,沒有自主知識産權,裝備保障也受制於人……

  “不就是一根普通的橡皮管子嘛,究竟有多大的技術含量。”外行人看來不起眼的東西,研製起來卻異常複雜。

  為驗證新工藝方法,何琳率課題組連續奮戰3個多月,經過反復試驗,終於研製出符合預期的工程樣品,順利通過專家驗收。

  接管裝上潛艇之後,潛艇振動噪聲的二次傳遞被“攔腰切斷”。這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外技術空白,先後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海軍裝備要的是高水平的新技術,有競爭才能有活力”

  為掌握減振降噪關鍵技術,何琳習慣走一步看三步。某種介質隔振是世界上一門新興隔振技術,能讓數十噸甚至數百噸重的動力機械宛如淩波仙子般輕盈地漂浮在介質層上。何琳瞄準這一世界難題,進行深入論證,研發出系列産品。

  技術部門一開始選用的是進口産品,一試,卻故障連連。這時,何琳站出來説:“我們自己有現成的産品,可以裝上去試試。”但有的設計人員卻認為,他們研製的替代産品安全性、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不能冒這個風險。

  何琳成竹在胸,據理力爭,把所有的性能指標、實驗經過擺出來給所有在場的專家看。最後,總師拍板同意了何琳的方案。果然,何琳研製的産品安裝上去後,不僅承載能力強、可靠性高,而且隔振性能優越、安裝維護簡單、操作使用方便,從設計、使用和維護管理方面全部實現了智慧化。經使用測試達到了驚人的降噪效果。

  消息不脛而走,何琳再次名聲大震。一些研究機構和生産廠家紛紛找他,尋求技術合作與定購。用多名業內人士的話説:“何琳帶來了國內減振技術領域的一次革命。”

  近年來,何琳帶領創新團隊,瞄準部隊裝備急需,先後研製開發出7個系列、數百種規格,具有完全知識産權的新型高性能減振元件,實現了潛艇隔振裝置的5次技術跨越。

  幾年前,某型潛艇減振降噪急需研製一種低噪聲、低摩擦系數的軸承。國內某科研單位專家斷言:“我國在短期內不可能研製出這種軸承。”

  何琳偏偏不信這個邪。徵得上級機關同意後,他決定自主研發這種軸承。還沒等項目申報批復下來,他就自籌資金,帶領課題組成員展開了前期研究,經過一年多緊張系統的研究和反復實驗,終於突破了軸承材料和結構等關鍵技術,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要求,某些性能指標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標準。

  在行業裏,沒有人不知道何琳的正直和耿直,甚至有人形象地把他比喻成行業“羊群裏的狼”,推動了整個行業向前發展。

  何琳向上級機關彙報申請研製某潛艇減振降噪項目,地方有家研究單位聽説後,隨即組織由院士和專家組成的團隊,也要申請這一項目。

  面對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何琳非常坦然,他説:“我們是軍隊的研究所,我們的科研必須為部隊戰鬥力服務,海軍裝備要的是高水平的新技術,有競爭才能有活力,只要能為海軍裝備解決一些問題,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一系列的競爭中,何琳團隊勝出。後來,參與競爭的幾名專家反而轉向投到何琳門下,組建成名副其實的“國家隊”,攻克了潛艇減振降噪技術的一道道技術難關。

  “比尋找創新突破更讓我憂心的是人才”

  培養人才,何琳從來沒有門戶之見。該校青年教員樓京俊在某個項目研製任務中,想解決艦艇振動主動控制問題。何琳全力支持,並就這一研究領域存在的難點問題與他進行深入探討,臨走時,還把自己研究的一撂厚厚的技術總結報告毫無保留地交給了樓京俊。

  去年,何琳領銜的某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申報成功,一舉把研究團隊帶到了國家級層面,近30年的努力終於得到認可。慶祝申報成功的那一天,何琳破例多喝了幾杯,興奮之情難以言表。他激動地説:“比尋找創新突破更讓我憂心的是發現人才。我都50多了,早晚要退休的,不能我一退休就讓實驗室走下坡路。所以必須給年輕人壓擔子,讓你們迅速成長起來。”

  海軍某型潛艇減振降噪科研項目,技術難度大,何琳卻把重擔壓在了30齣頭的年輕博士徐榮武肩上。

  項目方案審查會召開時,來自總裝、海裝機關領導及數十名專家教授濟濟一堂。令大家“大跌眼鏡”的是,彙報總體方案的徐榮武,竟然是個年輕人。不少人心裏犯起嘀咕:“這麼大的項目,咋讓個毛頭小火子&&負責?”

  徐榮武顯然是有備而來。從方案的設計思路,到具體細節把握,從理論原理到實際操作,條分縷析,滔滔不絕地作了詳細論述。面對連珠炮式的輪番發問,徐榮武毫不含糊,講得頭頭是道,贏得了所有在場專家的交口稱讚,方案一致獲得通過。

  何琳常説:“一個人獲取的科研成果再多,總是個定數,若帶出幾個高質量的人才,他們獲取的科研成果則是個無限的變數。”

  他精心托舉青年才俊,為青年人才成長繪就成長線路圖。如今在何琳創新團隊裏,每個人都承擔著兩項以上重大科研課題,數十項關鍵技術難題已獲得重大突破。

  2001年,畢業于海工大化學材料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帥長庚,高分考取了何琳的輪機工程學科專業方向博士研究生。剛開始因為專業不對口,一時沒有找到攻關的方向。

  何琳經過一番精心設計,把點選在這兩個學科的結合部上做起了文章。帥長庚的潛力一下子被發掘出來,先後承擔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研究,攻克一系列理論和工藝難關。畢業時,其博士學位論文《某型接管設計理論實驗方法與工藝研究》還榮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2011年,帥長庚被破格晉陞為教授,並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

熱詞:

  • 隔振降噪
  • 何琳
  • 減振元件
  • 減振技術
  • 隔振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