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解放軍99坦克三項指標出色 可與國外三代坦克抗衡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7日 08: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軍事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王哲榮院士工作照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記ZTZ99式三代主戰坦克副總設計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坦克車輛設計專家王哲榮院士

  1999年10月1日,國慶50週年閱兵式上,我國自行研製並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ZTZ99式三代主戰坦克氣勢恢宏地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全國人民檢閱。這種被譽為“中國陸戰王牌”的坦克總體性能躋身世界前列,它的橫空出世標誌著我國在主戰坦克研製方面,具備了完全獨立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及備受矚目的三代主戰坦克,自然就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該型坦克副總設計師——原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總工程師王哲榮。二十多年前他和研製團隊,日夜奮戰、頑強拼搏,歷時十五載,成功研製出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三代主戰坦克,實現了從仿製、改進到自主研發的歷史性跨越,為我國坦克裝甲車輛研製能力和水平躍升做出了突出貢獻。2001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每當回憶起ZTZ99式主戰坦克研製經歷,王哲榮都會激動不已,因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在那艱苦歲月能夠研製出三代主戰坦克如此複雜的武器系統是多麼艱難與不易,以及它的研製成功對國防裝備現代化的深遠影響。

  歷時十五載,只為一朝亮劍捍衛國門

  ZTZ99式第三代主戰坦克于1984年立項,是新中國成立後唯一一個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直接下達研製任務的陸軍裝備重點項目。當時我國第二代主戰坦克還沒有設計定型,而西方諸強的三代主戰坦克,如美國的M1、德國的豹2、蘇聯的T72和T80等均已裝備部隊,整整領先我國坦克裝備兩代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央軍委高度重視,並堅信國防裝備現代化不能依賴別人,一定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再苦再難也一定要造出可與國外先進坦克抗衡的先進裝備。因此,三代主戰坦克立項成為了“八五”、“九五”期間,四大重點武器裝備型號工程中陸軍唯一一個重點項目。1984年1月,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鄒家華三顧茅廬,力邀66歲已離休的獨臂將軍祝榆生挂帥出征,擔任項目總師,這位有著12年戰爭經歷,1950年榮獲全國戰鬥英雄稱號的老兵臨危授命。隨後在祝總師的力薦推舉下,時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總體研究室副主任、有著豐富總體設計經驗的王哲榮被國防科工委正式任命為項目第一副總設計師兼總體組長,與祝總共同承擔研製重任。

  就八十年代我國的技術實力而言,無論設計水平、技術儲備、實驗測試能力,還是零部件、電子元器件及加工工藝等各個方面都與國外存在幾十年差距,基本不具備研製條件。但為了實現三代主戰坦克研製目標,王哲榮會同祝總師結合國情,本著自主研發為主,廣泛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為輔,提出了高度綜合“系統取勝”的設計理念,即在工業技術基礎不如發達國家的條件下,通過整個武器系統的有機綜合、系統匹配與優化設計,達到1+1>2的效果。設計思想確定後,接下來的15年裏,王哲榮和項目團隊歷經動態模擬樣車、試裝試驗車和正樣車三個輪次摸索與改進,完成了各項臺架試驗和高低溫、沙漠、高原等環境適應性、可靠性和武器系統試驗,最終通過了嚴格的定型考核,各項戰技指標均達到了研製要求,符合設計理念構想,武器系統高度綜合併實現了1+1>2的效果。自主研發的帶熱像瞄準鏡火控系統、125毫米高膛壓滑膛炮、1200馬力渦輪增壓空—空中冷柴油發動機、激光壓制觀瞄裝置、激光敵我識別及激光輔助通訊系統、組合結構的複合裝甲與車身外形等一系列成果均為首次成功應用,從實戰角度注重的坦克火力、防護和機動性三項重要指標綜合評比,ZTZ99式三代主戰坦克不亞於美國M1、德國豹2、日本90式等先進主戰坦克。

  項目研製中王哲榮專職主持技術工作,他憑藉“系統取勝”的創新設計思路開展方案論證、總體設計、質量控制,成為全系統、全過程技術決策、組織實施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為項目研製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1991年7月初第一輪樣車研製成功後,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親自為樣車剪綵。同年9月,黨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家主席楊尚昆、國務院總理李鵬等黨政軍領導親臨某軍演現場,實地視察主戰坦克項目進展,王哲榮代表研製團隊向首長作了情況彙報,並現場解答了江總書記等領導的提問,最後國家領導人對研製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在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下,1999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順利通過了設計定型審查,成為四大重點裝備型號研製任務中最早定型和裝備成軍的一個,參加了國慶50週年大閱兵,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從小立大志,歷經磨礪心繫國家繁榮

  王哲榮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一個農民家庭,自幼親歷了日本鬼子侵華戰爭所犯的滔天罪行,目睹了八路軍、遊擊隊不怕犧牲奮勇抗敵,幼小的心靈深處激起了對日本鬼子的極大仇恨,並立志好好學習長大保家衛國。日本鬼子的瘋狂侵略,加上物資匱乏、上學條件的艱苦也阻擋不了他如饑似渴的學習熱情。1950年小學畢業後考入了北京師大附中,初中畢業又考入北京11中,家庭條件的艱苦讓他特別珍惜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從小養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多次獲得品學兼優學生獎勵。1956年高中畢業後進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坦克專業深造,六年軍校生涯,紮實而又嚴格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學習,為他獻身國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強烈的求知欲讓他特別珍惜實習機會,大學期間他跑遍工廠各個車間,熟悉了車、銑、刨、磨等工種,全面系統的了解了坦克這個複雜武器系統的生産過程,並達到了三級坦克駕駛員的駕駛水平。1962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同年畢業後分配到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前身),從此就與坦克結下了不解之緣,直至今日一直從事坦克裝甲車輛設計、理論研究工作。

  王哲榮酷愛坦克技術研究,50年來從未離開坦克總體技術研究工作,一直潛心鑽研坦克發展的最新技術,曾先後擔任過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總體室總體組長、副主任和研究所總工程師。1962至1984年先後承擔了多項裝甲車輛研製任務。1963年至1973年,他代表軍方參加組織協調並承擔我國第一代坦克——“121中型坦克”(即69式中型坦克)的全過程研製工作。1974年至1984年,承擔並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台燃氣輪機試驗坦克和中型坦克新部件試驗坦克。期間還主持完成引進項目“64式坦克”復裝、試驗和對其設計思想、技術特點的分析,並編譯出版了《64式坦克技術説明與使用指南》上中下三冊。這些都為他順利完成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我國坦克裝甲車輛研製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儲備。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王哲榮對技術的癡迷絕非常人可以企及,為了鑽研技術難題,他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犧牲了對家庭的關懷、對子女的照顧,“咬定青山不放鬆”、潛心鑽研是他對待科研工作執著精神的真實寫照。1964年,王哲榮作為裝甲兵派出的唯一一名總體技術人員到某總裝廠參加“121中型坦克”研製任務。期間正逢文化大革命,各種各樣的政治運動、四清搞得如火如荼,政治運動高潮時,甚至有人給他扣上了“只專不紅”、“只促生産、不抓革命”的帽子,但他始終牢記上級領導“把握難得機會,把自己鍛鍊成有真才實學的坦克專家,為推動我國坦克裝甲事業發展做貢獻”的叮囑,克服了極左思潮干擾,一心一意把全部精力投入項目研製工作,從不參加派性活動。為了充實自己,總裝廠8年時間裏他很少回家,白天在研究室搞設計,晚上到各個車間了解、熟悉加工工藝、工裝等。即使是春節,只要工作需要他也不回家,家裏所有的負擔都交給妻子一個人,兩個孩子沒人看管,妻子在外單位上班,每天騎自行車要走十幾公里的崎嶇路程。就這樣最終他克服了重重困難與阻力,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圓滿完成了“121中型坦克”三輪樣車研製任務。研製成果為我國坦克外貿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了重大經濟效益,1978年王哲榮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

熱詞:

  • 高膛壓
  • 複雜武器系統
  • 祝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