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專家稱日本心神戰機獲實質進展 但仍受美國束縛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7日 09: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本“心神”驗證機

  新聞提示

  日本研發六代戰機的弦外之音

  徐勇淩 陳繼銘

  “技術指標超前先進,淩駕五代隱形戰機。”這是日本《軍事研究》月刊最新一篇文章對日本六代戰機的描述。

  自從日本防務省開始研究接替F-2戰鬥機的未來戰鬥機設想以來,關於其第五代“心神”戰機的各種猜測一直沸沸颺颺。就在此時,日本又推出第六代“i3”戰鬥機構想,堪稱緊鑼密鼓,躍躍欲試。

  所謂“i3”,是指信息化、智慧化和敏捷性。這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戰術理念和技術構想?從第五代到第六代,日本想告訴世人什麼?請看空軍試飛專家徐勇淩的解讀。

  “F-3”:名字排序蹊蹺

  自從2005年媒體首次披露以後,關於日本第五代戰機“心神”的話題就不絕於耳,如今“i3”六代機又引發世人廣泛關注。

  有意思的是,現在網絡上一些軍迷把“心神”五代戰機和“i3”六代戰機混為一談。這裡,日本媒體對戰機的代序劃分顯然參照的是俄羅斯體系。若按照美國代序劃分體系,“心神”算是第四代,“i3”算是第五代。本文姑且統一參照俄羅斯戰機代序劃分體系。

  當“心神”計劃在技術上還沒有實質性進展之時,去猜測或預期日本下一步航空武器發展戰略構想還為時過早。在我看來,“心神”還處於嬗變期,影響其未來發展的變量太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對於下一代戰機的技術構想似乎頗含新意。

  “F-3”——日本給其下一代戰機冠以一個頗為蹊蹺的名字。從序列上看,它是F-2的傳承者;而從技戰術角度看,“F-3”似乎比四代機更有新意——“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擊毀”的理念揭示了現代戰機的本質特徵。

  作為亞洲的技術強國,日本註定要在航空裝備領域有所作為。“心神”尚未起飛,“i3”又來敲門,充分表達了日本人的決心,而非一些人所説的什麼心神不定。

  信息技術時代的裝備發展之路,已經完全不同於三代機時代,三到五年拿出一款新型戰機的時代過去了,對以戰場適應性和超凡殺傷力為最高技術準則的現代戰機而言,任何一種技術的運用都需要經過精細的規劃和繁複的試驗。

  “心神”:技術驗證艱難

  為了實現未來戰機的戰術理念,日本人開始了實實在在的技術跋涉。他們從2000年即已開始投入研製。2005年,一款模型樣機被送到法國的雷達信號電子試驗場,技術驗證機的隱身性驗證開始了。

  由於日本人一貫低調的做事風格,我們不可能像了解F-22那樣,知道他們在方案確定過程中具體取捨的技術細節,但在2006年,日本人終於對外宣佈了“心神”的總體外形設計。

  媒體對於“心神”氣動外形的評價已經很多,在此不過多贅述。我想指出的是,8噸量級的總體設計,充分證明了這款戰機只是日本下一代戰機的技術驗證方案而已,它或許會製造2到3架,但其目的不是像YF-22那樣驗證下一代戰機的總體技戰術性能,而是為了驗證下一代戰機的關鍵技術:隱身技術、氣動佈局、傳感器技術、信息綜合技術、飛發一體化控制技術和戰機配套相關技術,如信息組網、指揮控制、電子戰、新型數據鏈等。

  有心人會注意到,“心神”與F-22最大區別在於機頭部分。其實這種修改並非什麼技術新舉措,而是由於總體噸位量級限制的一個權宜之計。日本並不像美國和俄羅斯具有完備的氣動試驗設施,其氣動外形設計更多的還是來源於創意理念和技術模倣。要實現氣動佈局方面的頂尖優化設計,沒有氣動試驗設施,顯然無法想象。

  “i3”:七種技術超前

  然而,日本人的技術優勢絕對不可小視。最新一期的日本《軍事研究》月刊3月號發表的文章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文中提到的下一代“i3”戰機的七種技術構想告訴我們,日本在“心神”研發中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技術進展。

  ——所謂“雲射擊”的技術構想其實來源於數據鏈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融合技術已經發展到了雲時代,由以往的局部個體的信息處理到信息共享到現代的信息融合,“雲射擊”技術已經完全突破了 “傳感器-目標-殺傷” 的傳統固有模式,實現了“目標-殺傷”的可能,雲射擊將大大提高空中毀傷目標的效能,同時降低攻擊的武器彈藥耗費,將使空戰由低損傷向低耗損轉變。

  ——“群控制”技術解決了三代戰機火控系統“傳感器-武器-目標-彈道”控制的複雜模式,將武器控制環的人為中心的模式改變為網絡中心模式,真正實現了網絡中心戰的理念。群控制技術如果能夠實現,將會對戰機的設計理念返璞歸真,由注重傳感器配置回歸到對戰機高度速度和機動性的追求。

  ——定向能武器技術對於雷達時代所引發的超視距武器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雷達技術和空空武器技術發展遇到了技術瓶頸,技術空間難以拓展,研發成本週期問題難以解決,而武器挂載與隱身的矛盾更是四代機難以超越的技術悖論,這樣的背景下,選擇新的武器研究方向勢所必然。

  ——光傳操控並非什麼新概念,由於光傳具有信息容量大、不易干擾、耗能低等特點,其在民用領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由信息傳送到機電控制的轉換,其關鍵技術依然在研發中。隨著電子脈衝彈等新型武器的出現,飛控系統的防護顯得尤為重要。光傳技術不易干擾的特點可以大大提高飛控系統的生存性,降低飛機的戰損率。不僅如此,光傳信息傳輸量大也是未來複雜的飛發一體化控制系統所需要的。

  ——由於隱身與殺傷力的矛盾,使現代戰機的佈局設計頗費心機,技術融合的難度大大增加,採用氣動外形隱身的難度和成本越來越高,如果能從隱身材料上實現突破,隱身與機動性的技術悖論就可以迎刃而解。眾所週知,材料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這一領域的研發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關注,技術突破也層出不窮。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實現隱身的超材料一定會研發成功,也必將引發一場航空武器技術的徹底革命。

  ——最後兩項:大功率雷達與發動機。這是日本軍機研發領域的傳統弱項。日本要實現軍機領域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研發能力,就必須在這兩個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從日本的實力看實現也許不成問題,關鍵是需要時間。

  “i3”是具有實際戰術意義的技術構想。隨著日本人在“心神”計劃上的不斷技術探索,其在未來的六代機上實現技術超越並非沒有可能。在我看來,一個國家的裝備研發是其國防戰略的自主選擇。日本的問題是,如何擺脫美國,實現戰略和裝備研發的獨立話語權。從戰略的角度看,美國對日本裝備技術發展的控制不會隨意放棄。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的六代機能走多遠,並非完全由日本人自己決定。

熱詞:

  • 戰損率
  • 未來戰機
  • 網絡中心戰
  • 火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