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亞太諸國安全戰略大調整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7日 01: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韓美戰車部隊首次混合編隊進行交戰演習

菲律賓與美國的聯合軍演

眾多韓國市民走上街頭,舉行反對韓美聯合軍演的集會,要求中斷戰爭演習。

  新聞背景

  11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澳大利亞發表演講,聲稱“美國將加強並保持在亞太的長期軍事存在”;11月3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裏飛抵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商討提升中斷了20多年的外交關係。

  隨著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實施,在亞太諸國引發了巨大的“漣漪”效應:俄、印、日、韓、澳和東盟等域內國家的安全戰略,正經歷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整。然而,各國此輪安全戰略調整,呈現出一系列自相矛盾和極為反常的現象,其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

  俄、印:聲東擊西亂中取利

  亞太地區戰略格局調整的進程中,最值得關注、也令人感到自相矛盾的就是俄、印兩國。俄羅斯一方面明確將美國和北約東擴列為頭號威脅,就美國在歐洲建立反導系統推出反制措施,但卻將其陸軍近一半的精銳兵力和海軍多數主力艦艇都部署在遠東地區;一方面通過簽署新的軍控條約,緩和美俄關係,加強雙邊協調的同時,卻又在北方四島問題上頻頻示強,並借助軍演等契機,不斷深化俄朝軍事關係,高調介入半島事務。

  與此同時,在中印經貿關係穩步推進,印巴矛盾大幅改善的背景下,印度修改過去“西攻北防”的軍事基本方針,提出“兩線出擊”的新戰略,提升與美、澳、日以及越南等東盟國家之間的戰略協調,防止和遏制中國在爭議領土、海洋實力和地區影響力上的“擴張性發展”,其安全戰略呈現出“全面出擊”的新態勢。

  點評

  若想解開這些現象背後的謎題,必須將其放在“中-美-俄”和“中-美-印”兩個大三角關係的背景下進行考量。

  俄羅斯戰術上在遠東地區頻頻“示強”,既可以防止自身利益受損,搶奪地區事務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還可通過攪亂亞太地區形勢,推動美國戰略關注點“由西向東”的轉移,以這種“非對稱回應”的戰略方針,來化解美國在歐洲構建反導體系和北約東擴對其西部核心地區所施加的戰略壓力。與之相似的是,印度通過對華採取強硬態度,配合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實施,進而換取美國對其地區擴張政策的默許,同時趁勢加緊向尼泊爾和緬甸等周邊地區的政治和軍事滲透,進而將印度洋打造成“印度的大洋”。

  然而,美國絕不會允許任何一個現實或潛在對手挑戰其全球戰略霸主地位。美俄關係的緩和,並不意味著美國會容忍俄羅斯的“東山再起”;美加大對印度的借重,也不意味著美國會姑息和縱容印度在印度洋的一味坐大。2011年,美國在亞太安全戰略的設計上,體現出了“明暗結合、雙重防範”的新思路,即對中國是防範中有借重;對俄、印,則是借重中有防範,體現出美國希望用最小的代價,將所有戰略對手都納入符合其全球戰略利益的軌道上來的現實考量。

  日、韓、澳:附美謀勢“借船出海”

  從地理位置來看,日本位於第一島鏈要衝,扼守宗谷、津輕和朝鮮海峽等海上交通要道,是美國北防俄勢力南下,南遏中“軍力擴張”,西穩半島事務的第一道屏障;韓國位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樞紐地區——朝鮮半島,是美軍在歐亞大陸東部唯一的戰略據點和遏制“朝鮮威脅”的最前沿,也是中、美、俄大國力量對比的晴雨錶和風向標,其地緣戰略地位堪稱是“東方的波蘭”;澳大利亞地處太平洋中南部,是東南亞的外圍地帶,附近有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走廊”馬六甲海峽,是美國插手南海、西進印度洋的絕佳支點,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傳統盟友和重要的戰略支點,日、韓、澳對於美國亞太“雙重防範”戰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也不難理解,美國為何一直強調美澳、美韓和美日同盟是其“亞太戰略之錨”的原因了。基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日、韓、澳三國自戰後以來一直對美奉行“一邊倒”的“依附戰略”,通過與美締結安全聯盟,不僅大大減輕了安全保障的負擔,而且在美國的扶植下,其經濟、社會和軍事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為影響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力量。

  點評

  “依附戰略”的本質是一種“主從模式”,其穩固與否取決於聯盟內外的力量對比。“911”後,日、韓、澳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不斷提升,導致聯盟內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鬆動。日美在沖繩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上的齟齬不斷,韓國要求收回戰時指揮權,以及澳大利亞謀求防衛自主等一系列“離心”傾向,都是這些國家因擔心美國實力相對下降和海外安全戰略的“內向化”,進而降低對其戰略依賴和戰略信心的具體表現。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的和平發展,日、韓、澳基於自身實力,對中國崛起是否將導致現有區域秩序退化存有強烈的疑慮,因此紛紛表現出對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和區域秩序的依戀。在此背景下,對於日、韓、澳來説,“美國因素”反而在心理和觀念上更易接受,“中國因素”卻常常因缺乏“親近感”和“不確定性”成為其最主要防範對象。

  美國推出“重返亞洲”戰略後,日、韓、澳力圖在加大對美“依附”,利用美國的前沿駐軍制衡中國,以鞏固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提升相互之間的防務合作,來擴大自身在地區和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也就是所謂的“借船出海”戰略。

  東盟:兩面下注“玩平衡”

  自冷戰結束以來,隨著成員國規模的不斷擴大,東盟逐漸成為亞太地區安全格局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平衡者角色,是各主要大國競相爭奪和拉攏的焦點。

  鋻於與中國在南中國海存在的領土、領海爭端,東盟國家基於歷史和現實等多種原因,對中國發展壯大並可能主導亞洲感到不安,轉而以聯合開髮油氣田等經濟利益為誘餌,通過引入大國因素在南海構建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牽一髮動全身的經濟共同體,企圖將南海問題國際化、複雜化,希望利用大國競爭來製造對自己有利的戰略環境,進而抗衡和制約中國。

  在此背景下,2010年以來,部分東盟國家在南海主權爭端問題上,對中國的態度日趨強硬。越南和菲律賓通過加強與美國軍事合作來對抗中國,進而鞏固其在南海的非法所得利益。在竭力拉攏美國,引入其他大國勢力的同時,東盟各國也極力穩住中國,希望在經濟上利用中國的市場、貿易和投資來獲取中國崛起的“紅利”,進而在中美之間採取“兩面討好、相互牽制”的策略,謀求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以贏得最大的戰略收益,而這也就是所謂的“兩面下注”戰略。

  點評

  作為一個比較鬆散的國際組織,東盟各國不僅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社會發展階段等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異,而且各方在南海問題上的“利益相關”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對華問題上,東盟也分為三派:以越南和菲律賓為代表的“強硬派”,希望利用現在的美、日、印在背後撐腰改變現狀;以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為代表的“務實派”,力圖借助大國力量,保持南海現狀;以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為代表的“中立派”,由於在南海問題上不存在主權爭議,所以一直保持沉默。菲律賓在巴厘島東亞峰會上聯合其他國家對中國發難舉動的落空,更是證明了東盟各國要想在南海主權上實現依賴美國,抱團一致對付中國的想法,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延伸閱讀

  戰略籌謀重“頂層設計”

  國防大學 李大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11月22日成立了戰略規劃部,有外媒猜測,這是為了更好地協調海、陸、空包括二炮的核導彈部隊;甚至認為,解放軍可能在南海、東海有新動作。那麼,組建戰略規劃部究竟有什麼意義?

  中國自古便很重視謀略在戰爭中的作用,主張上兵伐謀,即“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設立戰略規劃部,不過是解放軍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應對複雜多變的安全環境,謀求整體發展和結構優化的一個正常步驟,也是中國軍事文化的一種體現。

  新成立的戰略規劃部隸屬總參謀部,主要包括5大職能:研究問題、組織方案、提出建議、協調解決、檢查落實等。這個獨立的、跨軍兵種的、綜合集成的戰略規劃職能部門,可以為軍委、總部搞好“頂層設計”、宏觀規劃提供前瞻性的、高質量、高智慧、高效率的服務保障。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軍隊普遍設立了戰略研究、國防政策、規劃計劃等專門機構,雖然都冠以“戰略”之名,但由於各個國家的國情、軍情不同,軍事戰略規劃機構的職能和責任差別很大。

  如美國戰略司令部,主要負責戰略部隊的全球打擊和太空與網絡作戰。在美軍當中,戰略規劃大體分為戰略評估、戰略制定和戰略指導三個基本環節,戰略評估是美軍參聯會主席的主要職責,然後依據評估結果制定戰略。每一屆政府上臺後,美國國防部都要發佈《四年防務審查報告》,審查防務戰略、兵力結構、部隊現代化計劃、基礎設施、預算計劃等。

  俄羅斯軍隊的戰略領導規劃協調機制,主要是在總統、總理、國防部三個層面運作。總統級別是通過俄羅斯安全會議,圍繞戰略決策的制定而對各權力部門的意見和立場進行協調。從這個意義上講,安全會議是淩駕於各權力機構之上的跨部門協調機構。

  印度戰略部隊司令部是核力量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主要負責印度的戰術和戰略核武器儲備的管理和行政。倘若戰略部隊司令部的努力能夠化為現實,印度便將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把本國所有核力量合併在同一個兵種甚至軍種之下的國家。 供圖/CFP

熱詞:

  • 戰略
  • 戰略制定
  • 戰略環境
  • 亞太戰略
  • 亞太安全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