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劉雲山:肩負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和歷史責任 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智慧力量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6日 15: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文化改革發展重要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我國文化建設從全局和戰略上進行了部署。在剛剛閉幕的九次文代會、八次作代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就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學藝術事業繁榮發展作了新的動員,對廣大文化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學習領會好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以什麼樣的視角認識文化、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文化、以什麼樣的思路建設文化,也就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問題。必須以新的理念、新的視角來認識文化的地位作用,切實擔負起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使命、歷史責任。

  1.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紐帶、是引領前進的旗幟。文化最大的特質,就是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刻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説,文化始終是血脈和紐帶,銘刻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寄託著一個民族的共同追求,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從根本上説就是文化的認同。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傳統、有高度的文化認同、有共同的精神家園。歷史和現實還告訴我們,文化是引領國家和民族前進的旗幟和號角,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社會的進步總是以文化的進步為先導。近代歐洲一批國家的崛起可以説是源自於文藝復興,正是這場思想啟蒙運動,將歐洲推向了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近代中國重新踏上民族復興之路,也正是從文化的覺醒、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開啟的。當代中國所以能夠創造令人矚目的發展奇跡,很重要的就在於我們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以思想上的新解放、文化上的新進步推動了事業的新跨越。事實證明,文化深刻體現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創造力生命力,是民族生存發展、國家繁榮興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不可能興盛強大,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文明進步的標識。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共同繁榮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特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同發展是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化,人們對文化功能定位的認識大大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不僅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而且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實現科學發展、全面發展,需要文化有一個更大的繁榮進步。從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看,文化不僅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而且在提升發展質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文化消費日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文化産業日益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只有當文化表現出更強大力量的時候,當發展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時候,經濟發展才能進入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從文化對社會和諧穩定的影響看,文化是“潤滑劑”、“減壓閥”,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自身的和諧,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滋養。特別是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加速期,如果不重視培育理性和諧的理念和精神,不注重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就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穩定。從文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地位看,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有發達的經濟,也要有繁榮的文化,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快文化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

  3.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義、是美好生活的保障。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著人。文化對人來説,是一種精神上的內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終生相伴的需求。人們需要通過文化來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過文化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依歸。精神文化上的充實和豐盈,始終是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的內在要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僅僅局限于吃飽穿暖等物質方面的需求,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願望更加強烈,文化越來越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現在,各地都很重視改善民生,社會上也在熱議生活質量、幸福指數,實際上離開了文化,民生的改善就是不全面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也難以得到保障和提升。這些年,我們在改善文化民生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大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城鄉、區域文化發展還不平衡,一些地方群眾看書看報難、看電影電視難的問題仍然存在。實現人們的“文化溫飽”,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讓人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把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我們付出更大努力。

  4.文化是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是綜合國力的有力支撐。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産生的競爭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持久、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有人認為,如果説過去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經濟、軍事的較量,未來將以文化論輸贏。現在,許多國家都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戰略,利用文化展示本國形象、拓展國家利益。美國制定了《國家戰略傳播構架》,歐盟20多個國家發表了各自的文化政策官方文件,日本和韓國也都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目前,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産業增加值已佔到GDP15%以上,不僅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傳播了他們的價值觀念,文化軟實力成為實實在在的硬實力。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文化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還不相稱,與我國的國際地位很不相稱。對於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説,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綱領、文化設計、文化理想,沒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要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不可能的。只有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快構築我們的文化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維護國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描繪了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路線圖”和宏偉藍圖。為新的文化征程開路、為中華文化復興獻力,是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四個一批”人才作為宣傳文化領域的優秀代表,更應勇擔重任、走在前列,切實發揮好引領表率作用。

熱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 文化工作者
  • 國家戰略傳播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