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天路”上的汽車兵:每年9個多月在青藏線執勤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09: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西寧10月11日電題:“天路”上的汽車兵:每年9個多月在青藏線上流動執勤

  作者何勇民

  午後的青藏公路上,炙熱的陽光把戈壁灘烤得發亮。馬達聲齊鳴,一隊停在路邊休整的軍車開始緩緩蠕動。總後青藏兵站部某汽車團五連連長杜乾坤跳上最前面的運輸車,帶領車隊繼續前行。這是該連今年第五次執行運輸進藏物資任務。每年,他們都要在青藏公路上往返八、九趟,每一次任務都是一樣:向拉薩運送各類物資。

  從青海省會西寧一直延伸到西藏首府拉薩,青藏公路被稱為“天路”。它是連接雪域邊陲西藏和內地運輸的大通道。常年在這條“離天最近的公路”上流動執勤的青藏兵站部某汽車團五連57年來,一代代官兵戰風雪、鬥嚴寒、抗缺氧,累計運送進藏物資8.6萬餘噸,安全行駛24萬車公里,有十數名官兵傷病致殘,數百名官兵患上不同程度的高原職業病,為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和西南邊防的鞏固做出重要貢獻。

  “過去青藏線都是搓板路、翻漿路,如今路變平了,車況好了,進藏運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惡劣的氣候沒有改變。迎接官兵的,依然是嚴峻的考驗。”團長藏國祥如是説。

  青藏線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內地的50%,年均氣溫零下6℃,8級以上大風達120多天,被稱之為“生命禁區”,被國家劃定為“特別艱苦地區”。每執行一趟進藏物資運輸任務,官兵們都要飽受高原反應之苦。

  面對生死青藏線,老百姓可以選擇退卻,汽車兵卻不行。上線,這是青藏線汽車兵的職責與使命。一代又一代青藏線汽車兵在這條生死線上一跑就是半個多世紀。他們經歷的艱險、經受的苦累、做出的犧牲與奉獻實在太多。

  全軍優秀士官、該連代理排長岳國鋒,在青藏線一幹就是12年。12年來,他先後80余次翻越唐古拉山,運送進藏物資960余噸無差錯,累計行車16萬多公里無事故,10余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卻始終沒有退縮。

  2010年10月,岳國鋒和戰友們奉命執行進藏物資運輸任務,車隊行駛至海拔4700多米的風火山時,突遇暴風雪,柏油路迅速變成了冰雪路。岳國鋒帶領全排官兵下車跑到路基兩旁,冒着肆虐的暴風雪和刺骨的寒風,剷除路面上的積雪,端來沙土鋪在路面上,從而保證車隊安全通過冰雪路段,到達沱沱河兵站已是凌晨2點多鐘,使他們經受了一次難得的實戰鍛煉。

  高山缺氧給汽車兵的身體造成的苦楚和損耗,是內地人難以想象的。岳國鋒也不例外,長期超強紫外線的照射和高寒缺氧的折磨,他的嘴唇發紫,指甲凹陷,臉頰上印上了高原紅。他卻説這些都是青藏線留給他珍貴的禮物。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一代又一代官兵用犧牲身心健康、透支生命的巨大代價頑強地為國戍邊執勤,詮釋了‘熱愛高原、紮根高原、奉獻高原、建設高原’的深刻內涵。”團政委陳俊明説。

  青藏線建成以來,國家多次投入鉅資進行大規模改建整治,如今已成為集交通、能源、信息於一體的立體綜合保障大通道,成為繁榮高原經濟的大動脈。在青藏線上戰鬥了34個春秋的兵站部部長翟振發深有感觸地説:“隨着青藏線環境、道路、線路的全面整治,部隊工作生活條件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從連隊的吃水用電到取暖洗澡,從官兵的盤中餐到身上衣,都有了根本性改觀。”

  採訪中,該連官兵如數家珍地講述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件件新鮮事,大家越説越高興,越説越自豪自己是一名高原汽車兵。

責任編輯:王騰

熱詞:

  • 青藏線
  • 天路
  • 汽車兵
  • 青藏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