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我國首艘測量船李四光號曾27次赴南海測量水文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9日 09: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錨泊中的“李四光”船。 柏楊 攝

  柏 楊 本報記者 錢曉虎 特約記者 鐘魁潤

  初秋,南海某碼頭,汽笛鳴響,南海艦隊某海測船大隊“李四光”號測量船開始了又一次遠航。

  臨行前,船長劉永新告訴記者:今年測量任務重,船靠碼頭的日子累計不到3個月。“海上為家、陸上作客”,對於長年漂泊大洋的“李四光”船官兵來説,早已成了常態。年復一年,他們劈波斬浪繪經緯,在遼闊的大洋上為我國海洋測繪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27次縱橫南中國海,14次勇闖太平洋,陌生海域留下拼搏航跡

  “測海繪圖乃海軍分內之極要事。”100多年前《北洋海軍章程》中的這句話,被“李四光”船每一名官兵熟知。“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初,浩瀚中國海,竟沒有一張屬於自己的海圖!”甲板上,船政委黃曉對記者説。

  新中國第一代海測兵乘坐小舢板,開啟了耕海征程。“當年,測量裝備落後,我們只能在近岸打轉。”起步之艱,讓某海測船大隊大隊長劉元明記憶猶新。

  憂患激發奮起。1998年,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中遠海綜合測量船——“李四光”船,正式加入海軍序列。從此,深藍大洋有了中國海測兵的身影。

  當年底,“李四光”船遠赴南沙。官兵憑著頑強意志,在波峰浪谷間日夜奮戰,獲取南沙海區水深、重力、地形地貌等數據百餘萬組。4年後,一個個測點、一條條 測線,編織出這片藍色國土上道道經緯。如今,“李四光”船所在大隊榮譽室裏,一組組當年的老照片記錄下那段輝煌的歷史。

  南沙測量會戰只是一場戰前熱身,更大的挑戰接踵而來。

  2004年8月,“李四光”船揮師東征,拉開了西太平洋測量的序幕。“那次測量,要對6000米深海進行底質採樣,這在我國海測史上屬首次。”高工董慶亮指著一張他們與海浪搏鬥的照片告訴記者。

  大洋底部暗流涌動,凶險莫測。抵達當天,風力達到9級、浪高5米,測量船顛簸不止,90%以上的船員出現了暈船反應。

  董慶亮和戰友們把自己捆在船舷上連續作業,海浪一次次把他們吞沒。8000多米長的鋼纜伸向神秘莫測的海底世界。1000米!2000米……當鋼纜觸底的信號傳回海面,我國乃至亞洲測繪史上的一項底質採樣紀錄誕生了!

  那次大洋征戰,他們還遭遇6次颱風,船後甲板的鋼板被海浪打得變了形!

  13年,“李四光”船27次縱橫南中國海,14次勇闖太平洋。官兵完成的100多幅測量成果圖中,40多幅獲海軍測繪成果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

  填補100多項海洋測繪空白,採集1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數據,科技創新破解大洋奧秘

  “李四光”船官兵感到自豪的是兩個“100”:

  填補100多項海洋測繪領域空白,讓我國躋身國際海洋測量先進國家行列;採集1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數據,相當於5個廣東省面積……

  在船上數據處理中心,記者看到,一張原始海圖剛剛完成,上面數據密密麻麻。工程師劉翀介紹:“我們每天就是跟這些數據打交道,每個海區的深度、鹽度、磁力、重力都不一樣,而這對軍事行動影響很大。”

  測量1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需要多少數據?“大約上千組吧。”劉翀回答。數據處理中心的先進程度讓記者驚嘆:一排排顯示屏上,各種數據急速閃爍……幾分鐘後,數百米深的海底地貌影像如CT掃描那樣呈現在眼前。

  隨著海洋測繪事業的蓬勃發展,多波束測深系統、重力儀、磁力儀等一批高新測量儀器相繼列裝“李四光”船。“要想發掘新裝備最大潛能,離不開創新。”劉翀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

  海洋磁力儀拖魚傳感器的技術要求極為苛刻,要投放約為全船總長度3倍的拖曳纜繩,才能使儀器避開船磁的干擾。測量部門技術員張保華經過反復試驗後,選定伸縮性小、不打滑的白纖維纜繩,這一成果很快在海軍測繪部隊得到推廣。

  科技創新帶來戰鬥力飛躍。榮譽室裏,船長劉永新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由他們開發的“某型智慧化數字深海探測儀”“水深數據處理與成圖”等成果,為有關院校和部隊學習新裝備、掌握新技能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李四光”船破解深藍奧秘提供了有力支撐。

  35萬海裏漫漫航程,55萬公里測量里程,碧海丹心詮釋忠誠本色

  “13年來,我們累計在海上航行1600多天,總航程35萬海裏,測量里程55萬公里,這些數字是幾代海測兵像農民犁田一樣犁出來的。”船長劉永新如是説。

  那年,“李四光”船赴某海區執行測量任務,整整39天。返航途中,突然又接到赴另一海域測量的命令。在食品快消耗完的情況下,全船官兵僅靠鹹菜稀飯果腹,又連續奮戰10多個晝夜,高質量完成了任務。

  在“李四光”船上,細節詮釋著大洋測繪的艱辛:為節約用水,官兵出海時都喜歡理成光頭;缺少新鮮蔬菜,口舌生瘡、牙齦流血成了“流行病”;為了應對暈船反應,每人床前都準備了一個小桶……

  青春無悔,大洋有我。為了一幅幅精準的共和國海圖,海測人付出的又何止是艱辛!

  某島礁測量,副航海長龔金剛突患急性闌尾炎。當時海上風大浪高,軍醫建議返航。龔金剛斬釘截鐵地回答:“馬上手術!”2個多小時後,龔金剛幸運脫險。然而就在完成任務靠港,他卻得知噩耗:母親在兩天前被癌症奪去了生命!

  那年完成西太平洋測量任務返航,技術員李世文才知道父親已患腦溢血住院一個多月昏迷不醒。為了等他回家,父親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至今仍癱瘓在床……

  “闖大洋,我們和著波濤的旋律;戰惡浪,我們接受大海的洗禮;備戰場,我們勇做開路的先鋒……”目送“李四光”船漸行漸遠,記者仿佛聽到一曲《海測兵之歌》,豪邁激越地迴響在遼闊的海洋。

責任編輯:王騰

熱詞:

  • 李四光
  • 測量船
  • 南沙海區
  • 水文
  • 南海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