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南海艦隊測量船在南海作業 練就海底“千里眼”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9日 07: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大洋深處海測忙——記南海艦隊某海測船大隊"李四光"船

  8月,驕陽似火,科技日報記者與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一起踏上了“李四光”船。直升機甲板上,列隊整齊,鄒宗平向“李四光”船贈送了圖書和李四光手記,官兵們備感鼓舞。

  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中遠海綜合測量船,“李四光”船服役13年以來,安全航行35萬海裏,測量面積近百萬平方公里,填補我國多項海洋測量空白。繪製的100多幅測量成果圖中,40多幅獲海軍測量成果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

  “懷揣忠誠,背負希望,走向深藍,我們引航……”這是“李四光”船的船歌,也是他們的目標。

  練就海底“千里眼”

  碧波浩渺之下,海底世界光怪陸離。但對於“李四光”船來説,海底卻是一幅幅清晰的三維圖。透過千米海水,海底的地形地貌依然清晰可鑒。近幾年,“李四光”船陸續裝備了多波束測量系統、重力儀、磁力儀、測掃聲納等數十種新型測繪儀器。這些裝備科技含量高、功能全、精度高,讓“李四光”船練就了一雙海底“千里眼”。

  50多年前,我國沒有一張屬於自己的海圖,人民海軍第一次巡航,使用的是英、法、日等國20世紀30年代繪製的殘缺不全且精確度極差的舊海圖。在測量工作中,糾正舊海圖是“李四光”船的家常便飯。

  在某海域的一次測量中,舊海圖上某處標有一暗灘的水深處是277米,但“李四光”船在這一灘點上來回“耕”了兩條線後,所測的深度都是千米以上。

  雖然測水深不是這次的測量任務,但面對如此大變化的水深落差,船領導決定補測。第二天在實際測量中,他們在原線丟波的地方,又重新佈線進行補測,並沒有發現這個在原海圖所標的灘點。於是,他們啟動測探儀、地貌線再測。最後,加密測出暗灘的實際位置是偏離原位置的2海裏處,並首次在此灘西面10海裏處發現了一個原海圖沒有的灘點。

  要練就“千里眼”,靠的不僅是儀器,關鍵的還是分析數據的能力與作業經驗。一個星期六,“李四光”船突然接到沉船測掃的緊急任務。一些船員已經回家休假,而且任務下達時已是晚上11點。“快速召集人員回船,調試設備,出航!”船長劉永新通知各部門長。一個多小時後,船員便全部回到船上,設備調試完畢,夜間緊急出港。

  當“李四光”船趕到作業海域時,已有兄弟船隻在那片100平方公里的海域內工作了兩天,但毫無所獲。然而,他們不想無功而返,畢竟配置的設備和“李四光”船不相上下,因此他們提出再測掃一天,“李四光”船隻好在周圍海域待命。又一天過去了,兄弟船隻仍然沒有發現沉船,只好退出作業海域。

  同樣精良的測量船3天都找不到沉船,讓“李四光”船的測量人員捏了把汗。“開始!”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只見一排排顯示屏迅速啟動,數千個數據在顯示屏上急速閃爍,從數百米深的海底源源不斷傳來地貌影像。

  剛過去兩個小時,測量部門官兵就發現海底有疑似沉船的殘骸,但隨行的打撈專家並不能從影像中確定水下就是殘骸。經過數據分析,測量官兵斷定了沉船位置,並準確辨認出了殘骸在水下的姿態,為後續打撈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為了測好1厘米

  大隊長劉元明以前是“李四光”船的船長,長期的海上生活,讓他的皮膚看起來黑黝黝的。説起海測,他感慨頗多。除了海上生活的艱辛,劉元明與記者談得最多的是測繪兵的責任。

  他告訴記者,“1厘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忽略不計,但在海測官兵眼裏,“1厘米”卻像萬里長城那麼長。有時為了測好“1厘米”,海測兵要跨過礁石荒灘,在大風浪中曆盡艱險,有時還會受到別國艦船干擾。

  “多測一米是侵略,少測一米是賣國。”測量官兵深感責任重大。

  上世紀末,我國與某國達成協定,儘快解決劃界問題,“李四光”船受領了某海域的測量任務。上級要求海圖比例精確到1:500,這就意味著要像使用顯微鏡一樣,對每條測線進行“地毯式”測量,但官兵們在測量作業時受到了某國的極力阻撓。他們開著快艇高速接近作業船隻,快到危險距離時突然大角度轉向,多次險些發生碰撞。

  在這樣危險的環境裏,海測兵們24小時輪流值班,緊盯著儀器屏幕,分辨真假信號,連續奮戰48個晝夜,獲取了數百萬組數據,繪製出數十幅精準海圖,得到總參和外交部的通報表揚。

  對測量船來説,受到干擾是常事,但“李四光”船還因此贏得過別國船隻的敬意。

  島嶼頗多的南中國海某海域是世界公認的熱點區。這天,“李四光”船奉命到某海域測量,但當測量船駛進某海域時,某國偵察機向測量船靠攏。

  面對此情,“李四光”船嚴格按照海洋測量章程和測區基線標準操作,始終在認真作業。測量區域在一步一步擴大延伸,某國偵察機和武裝艦艇只好在附近盤旋觀察。

  一個多月後,當“李四光”船帶著完整的測量數據返航時,突然發現距船尾5海裏左右,某國船隻在跟蹤。還是船長的劉元明一邊讓雷達兵繼續觀察,一邊按照國際海洋法規進行操作和警戒。有趣的是,對方非但沒有任何不敬行為,反而在駛離之際發來友好信號,對我方在測區的求實精神和有禮有節的從容風度,表示敬意。

  犁波耕浪 走向深藍

  帶一張老海圖,去闖一片陌生海域,一遍遍地犁波耕浪,直至測準每一組數據。可以説,海測兵是走向深藍大海的開路先鋒。走向深藍,不僅需要披荊斬棘的開拓精神,更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氣。

  颱風是大海對海測兵的洗禮。2004年,“李四光”船出測遇到6次大颱風。狂風捲起20多米高的巨浪向船撲過來,前甲板上全是水,船顛簸得很厲害,70%的人都暈船了。繼續作業還是返航?

  到太平洋測量不容易,路上就得耗費好幾天,不能無功而返。船領導經過商議,選擇了機動避風。颱風中心在北部的時候,船開到南部海域測量;南部有風,又開回北部。為了既圓滿完成任務又安全躲過颱風,“李四光”船來回往返了好幾次。返航時間需要遠遠推後,但船上只剩下一些大米、麵粉和鹹菜了。不破樓蘭終不還!船上官兵硬是靠醬油炒飯、蒸饅頭和鹹菜熬過了近10天。

  政委黃良軍介紹説,由於受海況影響,推遲返航時間是常有的事,新鮮蔬菜不好存放,蔬菜補給是個大問題。有一次大年夜,船仍然在深海作業,炊事班準備了7個菜,其中6個是罐頭,還有一小盤珍貴的冬瓜。原來,為了過年,炊事班班長把一個冬瓜藏了起來。一船人分吃一個冬瓜,每人嘗到了一小片。

  現在,炊事員已經學會了發豆芽,做豆腐。但出海時間長了,官兵還是會整體抵抗力下降。所以,船上常常組織各種文體活動,比如在甲板上打籃球,在直升機平臺上踢足球等,可一不小心,足球就會飛進海裏。

  除了颱風,最考驗官兵的就是南國灼人的烈日。他們皮膚被曬成了棕色,看起來像南亞人。軍醫郭旭説:“皮膚黑不黑倒是次要的,但光照太強,出去作業一天,臉和胳膊都會脫層皮,又紅又癢,所以很多人都得了日光性皮炎,有的還長癬。”電工技師翁學飛是山東人,皮膚黑中透著紫紅。他描述的烈日更讓記者心悸:“我們在南沙測量時,把礦泉水瓶子扔在小艇後面,一天回來,瓶子嚴重變形了。”

  颱風、烈日、缺淡水和蔬菜、手機和電視沒有信號……這些都可以靠毅力挺過去。在深海作業,最怕的就是測量儀器和船體故障。在茫茫大海上,一旦出了故障,不僅得迅速排除,而且毫無外援。

  在一次任務即將接近尾聲時,船上測量儀器突然出現異常,經檢查為接收天線故障。但海面颳起了8級大風,爬上20多米的主桅桿去檢修天線,簡直是生與死的考驗。但要想在颱風來之前完成任務,就必須得修好天線。此時,班長楊軍堅定地站出來,二話沒説,帶上工具與安全帶向桅桿走去。

  海風呼嘯,船體劇烈搖晃,楊軍艱難地攀上每一級階梯,到故障處後沒有可靠的站腳地方,楊軍只好用隨身攜帶的安全帶將自己捆在桅桿上,負責安全保障的每一名戰士都為他捏著一把冷汗。連續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了近3個小時,故障終於被修復。可回到艙內,他的腰間被勒出了一條深深的血痕,剛強的臉上讓大風吹得慘白。

  今年8月,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中國首次對外正式發佈中國海區國際標準電子海圖,這些海圖中許多數據是“李四光”船測量得來的。“闖大洋,我們和著波濤的旋律,戰惡浪,我們接受大海的洗禮,備戰場,我們勇做開路先鋒……”一曲《海測兵之歌》,唱出了“李四光”船馳騁大洋的豪邁與激情。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李四光
  • 測量船
  • 南海艦隊
  • 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