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解放軍首次將內陸部隊拉赴高原練高寒山地作戰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4日 22: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濟南軍區某團兵發中原,遠赴數千公里,首次礪兵雪域高原,全面錘煉作戰硬功。

  該團作為戰爭年代敢打善拼、戰功赫赫的“鐵拳團”,近年來先後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災、“跨越—2009”軍演等10多次重大任務。在這次前所未有、一切未知的遠征中,儘管山高氧低、艱險重重,但“鐵拳團”官兵憑著鐵的意志和作風,向極限發起一次次挑戰和衝鋒,收穫了一串串豐碩的練兵之果。

  鐵血奔涌

  3天馴服高原反應

  進駐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訓練場的當天,“鐵拳團”官兵首項任務是一天內搭好30頂帳篷。

  “高原空手行走相當於內地負重20公斤,加上高原反應,走三步就得喘一喘,以往5分鐘就能搭好一頂帳篷,這裡20分鐘也難完成!”七連連長徐曉鵬剛上山就産生了嚴重的高原反應,仍堅持組織連隊安營紮寨。

  據了解,該團100%的官兵此前從未到過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初來乍到,即便服用了抗高原反應藥品, 90%以上官兵還是不同程度出現了頭痛、嘴裂、嘔吐、失眠等症狀,但一想到時間緊、任務重,官兵之間就互相打氣“堅持,堅持就是勝利。”

  “山高氧低,但‘鐵拳團’官兵血液裏含鐵量高,撐得住!”團長魏德明詼諧地介紹,他們不僅按時蓋起了兩排整齊漂亮、功能齊全的“營房”,還在對面山坡上,用鵝卵石一筆一劃地拼出了“高原礪精兵、雪域鑄忠誠”十個醒目的大字。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炊事班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頓飯,官兵走進飯堂卻傻了眼,由於氣壓低,水燒不開、飯煮不熟、菜炒不香,出籠的饅頭又黑又硬,眼見許多戰士吃了幾口就要放碗筷,副團長吳朝社心生一計,以班為單位開展“吃饅頭”比賽。

  這下熱鬧了,喊著號子、鼓著巴掌,一筐筐“鐵疙瘩”硬是填進了官兵的肚子。一齣飯堂,吳副團長就帶人四處“取經”,很快掌握了一些“秘訣”,比如,蒸饅頭時發面得加入少量奶粉、雞蛋,先用高壓鍋蒸10分鐘至7分熟,次日再蒸20分鐘,直到“開花”才算熟透。

  3天后,官兵普遍反映“反應”不大了,團基礎體能訓練隨之展開。第一項訓練內容:輕裝3000米跑。一開跑,該團這個項目紀錄保持者、師“十大猛虎標兵”之一、七連四班長李永昌“嗖嗖”領先。誰想,沒跑到2000米便暈倒在地。

  王牌折戟,全團頓時“炸”開了鍋。團領導認為,訓練拖不得,等不起,關鍵要尊重規律、科學施訓。是夜,團領導機關一夜未眠,借鑒友鄰部隊高原訓練成果,以氧飽和度、呼吸頻率、血壓等官兵人體機能參數作為組訓重要依據,盡可能將人體機能參數相近的官兵編為一組訓練,區分層次制定了“訓練套餐”。

  新的組訓模式備受青睞,僅用了短短一週時間,基礎訓練課目合格率達到95%,實現了高原病零重症、零住院。

  9月12日,團偵察分隊前往海拔5700米的雪山之巔,錘煉走、打、吃、住、藏的能力。沒有路,官兵只能循著牦牛走過的足跡向上攀爬,每走幾步就感覺空氣愈加稀薄,頭痛、胸悶、噁心等反應加重,嘴唇和臉色呈現烏紫狀。到達雪線抵近一看,其實是一層厚厚的冰川,只能用撬鎬刨冰鑿坑,手腳並用,艱難爬行。

  “快,拉我一下!”突然,戰士王曉龍右腳踩偏不慎滑倒,雙手死死摳住凸出的冰塊,緊張氣氛驟然加劇。“抓緊!抓緊!”不遠的3名戰友迅即拽住他,合力把他扯了上來,總算化險為夷。

  上午10時許,偵察分隊順利到達山頂,海拔測試儀顯示為5786米。其他戰友忙著構工偽裝、目標偵察、引導打擊等課目訓練的同時,炊事員范曙超開始張羅午餐,一小瓶汽油混合牦牛糞作燃料,用放大鏡引燃白磷生出火來,煮、燉、炒、煎,足足倒騰了近兩個小時,終於做出了四菜一湯。

  午飯剛過,天空烏雲滾滾,狂風大作,鵝毛大雪瞬間飄落,不一會兒眼前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為防止發生險情,官兵只好回撤。沒想到,下山更費力,指揮員在前面探一段路,確定沒有危險後再讓大家跟進走一程,循環往復,跌跌撞撞,下到山腳竟比登上山頂多用了整整一個小時。

  深夜,氣溫驟降至零下5攝氏度,官兵被一陣急促的哨聲驚醒。10分鐘後,該團野外露營課目訓練隨之展開。

  露營地設在30公里外的一處峽谷旁。夜黑風高、山路崎嶇,車隊閉燈前行,異常顛簸,人人暗地裏捏了一把汗。行至峽谷時,團領導突然下令“徒步急行軍穿越峽谷”。由於燈火管制,官兵借助微光夜視儀探明路況,快速行進。

  夜宿荒原,狼嚎陣陣。班長雲光紅、戰士馬宗瑛剛上哨,便發現哨位不遠處綠光點點,順手電光望去,10多只狼或蹲或站、虎視眈眈。家住城市的雲班長從沒見過這個場景,內心發怯,好在他知道“狼怕強光”,吩咐小馬找來兩支強光手電。對峙一陣後,狼群悻悻而去。

  鐵肩擔當

  一招一式千錘百煉

  海拔5100米的某無名山口,狂風怒號,大雪紛飛。該團6種不同型號的火箭筒彈首次實打,因不適應環境,加之射手按照“老皇曆”瞄準射擊,命中率不到50%。

  高原條件下火器的環境變了,必須以變應變,團“神炮手”何勝華主動擔起這些火箭筒彈在不同天候、不同海拔的性能測試。

  雪域高原,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天,時值火器在某高地測試進入關鍵階段,何勝華突發高燒,軍醫建議住院治療。權衡再三,他堅持前往,團領導只好安排軍醫隨同。不巧的是,到現場後工作剛進展一半,天下起雨來,大家紛紛勸他回去休息,別把病情加重了,但他“倔”著硬撐到任務完成。

  歷時一個月,何勝華先後區別8個不同海拔高度、陰晴雨雪不同天候,分別對這些火箭筒彈進行了數百次試驗測試,耗費的心血、汗水凝集成了上千組數據信息,團裏據此匯集的實用手冊成了射手們的“掌中寶”,大大提高了高原條件下火箭筒彈的作戰效能,直瞄打擊精度提高近三成,殺傷效果提高近25%。

  慶功會上,何勝華説,作為內陸部隊赴高原訓練的先行者、趟路人,有責任、有擔當做好這件事情,幹不好有辱“鐵拳團”的名聲。

  在該團,有類似想法和行動的不止何勝華一人。團副參謀長李勇白天組織部隊訓練,晚上則加班加點研究輕武器單發精準速射、火炮簡易射擊、單甸地隱蔽偽裝等一批適合高原地形特點的訓練方法。據悉,該團先後採取人裝試驗、數據分析和對比論證等方法,對七大類武器裝備、涉及單兵、分隊的40多個訓練課目進行了測試研練,摸索出了60多種高原條件下行之有效的訓法打法。

  重任在肩,催生了李騫、杜帆和徐曉鵬等一批高原條件下組訓“明白人”;千錘百煉,涌現出了“神炮排長”張松耀、“超視距”狙擊手經龍等一批高原訓練尖子。

  鐵拳發力

  戰馬縱橫險境絕地

  砰!砰!砰!隨著3顆紅色信號彈升空,一場加強裝步連山地進攻戰鬥在某高原腹地打響。

  快速輸送、機動支援、精確打擊……鐵流滾滾、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該團數輛某新型輪式步戰車時而隱蔽集結,時而急速前出,時而與“敵”週旋,穿溝壑、越路障、闖險境,縱橫馳騁,如履平地,成了最大的看點和亮點。

  這些“鐵馬”剛列裝部隊不久,是官兵的“寶貝疙瘩”,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顯威高原,緣于該團下狠心、用狠勁,從難從嚴開展高原條件下新裝備訓練。

  和官兵一樣,初上高原的“鐵馬”也出現了“水土不服”:缺氧,油料燃燒不充分,動力平均下降25%、射擊精度下降24%、故障率增加30%。與內地相比,行進中排煙量明顯過大,濃煙滾滾。官兵形象地説,“鐵馬”跑起來成了“黑馬”,用起來成了“病驢”。

  建議紛至沓來:新裝備造價不菲,信息化含量高,萬一折騰壞了得不償失;適應性訓練嘛,新裝備遛一遛、打一打就行了,沒必要那麼認真。團長魏德明態度異常鮮明:不僅要訓,而且要真訓實練、訓有所獲。為解決訓練中遇到的難題,他還打電話邀請廠方專家前來指導。圍繞“動得快、打得準、破得開、突得進、攻得下”等作戰行動,採取找對手過招、開“諸葛亮會”等措施,檢驗和提高新裝備的戰法運用、指揮控制和裝步協同等能力。

  俯仰角和超遠距離射擊,在平原地區都是新裝備訓練難點,放到高原條件下更是寸步難行。該團專門由一名團領導負責,帶領官兵把步戰車開到險境絕地,進行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和不同距離的射擊研練,使難題迎刃而解。這次進攻戰鬥中,戰車一邊前出至某高地,一邊在運動中打擊“敵”目標,有效壓制了對方火力。穿插至高地一隅後進行仰角射擊,命中率100%。

  經過近一小時的激戰,該團官兵馭“鐵馬”長驅直入,像一把尖刀插向“藍軍”陣地,全殲頑“敵”。

  我們有理由相信:初徵高原,中原“鐵拳”蓄勢聚能,他日出擊必將力如雷霆,威震雪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