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我軍專家高度評價F-35研發引領軍事技術革命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2日 11: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F-35戰鬥機在進行飛行測試

  (杜文龍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在軍事技術領域,革命意味著躍升與超越,即由於一型新裝備的出現,會讓以前的落後裝備自動退出歷史舞臺。F-35戰鬥機出現以來,由於眾多 高新技術的匯聚,使它籠罩著無比絢麗的光環。或許人們對它期望值過高,以至於放大了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曲折與缺陷。然而,無論F-35能否終成正 果,它的出現都是戰鬥機歷史上的一次革命。

  三軍通用的革命

  武器的通用化水平是現代條件下裝備經濟性的重要標誌。在機械化時代,不同軍兵種根據自身特點,研製並列裝眼花繚亂的新型裝備成為體現實力的 基本方式。蘇聯的陸軍火炮口徑繁多,空軍米格和蘇霍伊戰機型號層出不窮,這讓西方畏懼的同時,也給蘇聯軍隊的裝備維護與保障造成巨大障礙。此外,由於裝備 價格的躥升,小批量、多型號的研製與生産方式也讓軍方吃盡苦頭,鉅額軍費開支的沉重負擔讓多國無法承受。1945年,1架P-51“野馬”戰鬥機單價5萬 美元,相當於美國當時GDP的四百萬分之一;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1架F-15戰鬥機單價3000萬美元,相當於美國當時GDP的十萬分之一,相對 價格已經躍升了40倍。原聯邦德國的一位軍事專家講過一句著名的話:“總有一天,一個國家的全部國防經費,只夠買一架戰鬥機。”

  而F-35戰鬥機的生産與研製,借用了陸軍輕型武器上率先出現的槍族概念,通過一個平臺的不同配置滿足了空軍、海軍、海軍陸戰三軍需求,使 三軍不再因某一軍種配備了一種新型裝備,而焦急地找尋某一軍工企業共謀發展。F-35共有三種型號:一是海軍型,可以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航母型(CV); 二是空軍型,可以在陸基機場上起降的常規型(CTOL);三是海軍陸戰型,可以快速飛臨熱點地區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STOVL)。這三種飛機使用相 同的引擎、相同的導航設備,零部件60%~80%通用。

  這種研製理念與發展模式,是戰鬥機歷史上的一次革命,在F-35以前,還沒有一種飛機能夠以一機三型的方式滿足三軍需要。驕傲的F-15設 計師當初曾聲稱:“不為對地攻擊付出一磅重量。”後來的F-15E一改F-15設計的初衷,開始注重發展曾經不屑一顧的對地攻擊能力,當初的狂野與固執成 為航空界的笑柄。

  當今武器裝備的發展,紛繁雜亂的型號已經不再是優點,專注于優秀平臺的精緻改型,已經成為不二選擇。對於F-35的發展,美國官方意見十分 一致:F-35不僅屬於空軍,它也屬於國防部未來國防體系整體規劃的一部分。F-35以一機之力,擎起三軍翅膀,説它是革命者也不為過。

  簡化型譜的革命

  武器裝備不僅有軍種界限,在同一軍種內,也需要根據不同作 戰需求細化型號。這個細化過程,以前通常採用裝備性能銜接的方式實現。於是陸軍地面作戰出現了100、105、122、152、155、203、270、 300毫米口徑的火炮,為了尋求精確分工,在同一口徑上還有不同型號的炮種。在航空器方面,除了制空的F-15外,還有低成本的F-16搭配,為了強化對 地能力,A-10、AV-8B也隆重出場,海軍甚至在F-14、F/A-18的基礎上還發展了A-6、A-7。

  縱觀這種做法,一是由於武器功能的單一。當時的技術水平無 法滿足全空間作戰的需求,因此採用了加法形式進行補償。二是出於軍火商的利益。只要多出一個型號,就會有採購經費和與之相配套的彈藥、油料、維護費用。這 種重復建設是對軍用資源的巨大浪費,軍方無奈,廠商卻樂見。

  而F-35戰鬥機的出現,讓F-16、A-10、AV-8 等軍用航空器壽終正寢,實現了以一機替代多機的目標,讓資源實現了集成化。在考慮裝備發展時,軍方能夠有精力更加關心機載設備和高性能彈藥,更關注挖掘出 戰機其他作戰潛力。這樣,將不同平臺的資源注入到了同一平臺,這種理念,是機、彈雙贏的選擇。

  先進設計的革命

  一种先進裝備的研製與發展,往往會對某一行業産生巨大的帶動作用。或許當這型裝備走入歷史之後,人們才能充分認識到它帶來的産業革命效果——它提高的不僅是軍隊戰鬥力,而且是全行業的能力,進而實現了國家科技水平的躍升。

  F-35首次使用了全數字設計技術,開創了數字化技術在戰 機設計應用方面的先例。這種完全數字化的設計方法在節省時間和成本方面産生了巨大效果。“數字化三維實體設計”意味著世界上參與項目設計的所有設計人員都 能夠進入設計網頁,無論是意大利、挪威,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得克薩斯州的工程師和供應商都能進入設計數據庫,不同需求方修改的數據可以即時傳送,效率 和準確率大大提高。設計出的虛擬飛機可以進行數字操縱,同時還可應用數據程序進行産品加工,進而獲得精確的尺寸,確保了加工的準確性,使廠商避免了在製造 物理樣機時因返工而帶來的昂貴製造成本。

  推而廣之,一架戰鬥機能夠這樣設計製造,一輛坦克、一艘軍艦,甚至是一架民用航空器和發展中的新概念車型,完全可能參照這個方式進行設計製造。F-35不僅革了F-15/16/18們的命,也推動了國家工業實力的進步。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消耗極大,45噸重的“阿波羅”飛船相當於同重量黃金價格的15倍,帶回的183千 克月球岩石相當於金剛石價格的35倍,美國每個家庭為肯尼迪熱衷的登月計劃負擔了472美元。而精明的美國人在這個計劃上投入1美元,就會至少獲益12美 元,整個計劃使用了630台計算機,讓美國至今還擁有微軟、蘋果和IBM這些著名品牌。今天的F-35,可能就是昨天的“阿波羅”飛船。

  甲板的革命

  航母是國之重器,是海軍遠洋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對於航母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艦載機,沒有高性能固定翼艦載機,航母就是一個赫魯曉夫眼中標準的巨型棺材。而彈射器和固定翼艦載機這一對黃金組合,對於一般的中小國家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難題。

  美國現役的大型航母一般配備4部C-13-2/3彈射器, 1分鐘彈射8架F/A-18E/F重型艦載機,飛機能在兩秒內加速到起飛所需的265千米時速。而現有蒸汽彈射器體積達1132.8立方米,總重量530 噸,無故障時間405個週期,一次要消耗614千克蒸汽,在這一強勁動力牽引下,20~30噸的飛機才能夠躍上海天。

  由於蒸汽彈射器工藝複雜,技術難度過大,目前被美國獨家壟斷,沒有這副巨型“彈弓”,重型艦載機和固定翼預警機只能蝸居在陸基機場,或者採用讓戰鬥機性能縮水20%的滑躍起飛方式。

  而F-35的出現,讓垂直/短距起降成為現實,也把昂貴複雜的彈射器置之度外。“鷂”式戰鬥機雖然實現了小航母的航空夢想,但150千米的 作戰半徑讓這種革命性裝備如同雞肋,袖珍航母成了小國海軍裝飾門面的道具。英國、西班牙、印度、意大利和泰國,由於高性能固定翼艦載機的缺失,航母的作戰 能力十分有限。這些航母在美國的大型航母面前,只能稱為準航母。至於日本的22DDH、“大隅”和韓國的“獨島”號,只能搭載直升機進行有限範圍的反潛和 兩棲攻擊行動。

  F-35解決了小航母和準航母的隱憂。2010年3月24日,美國軍方公佈了F-35型聯合攻擊機首次垂直試降的畫面,飛行員駕駛戰機垂直降落在28平方米的著陸點上。這意味著只要甲板上有28個平方米的空地,就能夠讓小航母變成大航母,就能夠讓準航母變成航母。

  F-35,就是甲板革命的先行者。屆時,日本也不必為自己排水量兩萬噸的“驅逐艦”進行無端辯護,韓國也會結束“獨島”號孤獨的等待,航母將作為標準裝備成為日、韓海軍的王牌。

  而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擁有通長甲板的兩棲艦艇,也會因此而具備航母的作戰能力。可見,甲板的革命還彌平了兩棲艦艇與航母的界限,現代海軍含義中的海空一體將會擁有更多、更高效的渠道和手段。

  強化聯盟的革命

  F-35在設計之初,就不為美國獨有。F-35“閃電”有“世界戰鬥機”之稱。美軍“聯合先進攻擊技術”戰機新理念在洛馬-諾格公司聯 合研製的X-35上初現時,世界上就有8個國家參與合作,投入經費亦超過45億美元,當初預估市場有3500架甚至5000架的需求意向。

  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以前的美國,可以通過談判,用一紙具有所謂法律意義的條約把西方國家聚攏到北約旗下,成為對抗外部勢力的紐帶,盡 管入夥的國家對美國的飛揚跋扈充滿厭倦,但實力就是王道,多國有苦難言。而F-35的世界性角色顯現後,智力與財力雙雙沒落的歐洲貴族,在既無力單獨應對 世界乃至地區局勢變化,也無力研發新一代裝備的情況下,F-35就成為最佳選擇。

  這種意識一旦形成,這種飛機一旦到位,F-35就會比一紙條文的法律效應更加強悍。因為戰鬥機從四代到五代的躍升,西方絕大多數國家憑藉自己的能力基本無所作為。

  於是F-35就成了唯一的稻草,再加上F-35的核心技術不會輕易洩露,聯盟內的成員用大把的歐元掙得的只是使用權,要想F-35在未來的 作戰行動中真正發揮威力,離不開美國的支持,要想在數年後得到F-35的升級和維護,也同樣離不開美國。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種裝備,具有收錢、收心的雙重 效應,而F-35做到了。

  越是泥濘的路上,越能留下清晰的腳印

  最近,圍繞F-35又産生了諸多爭議。自從在模擬空戰中敗給俄制三代戰機之後,F-35性能遭到了嚴重的質疑。此外,原本作為F-22低端 産品研製的F-35造價也在逐年增加,大有逐步趕超F-22的趨勢。根據美國監察總局的統計,F-35單價已從2008年的1.0170億美元漲至目前的 1.1550億美元,預計到2016年開始小批量生産時,其均價將達到1.4250億美元,F-35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然而,必須冷靜看到,F-35不是空戰格鬥型飛機,它的特點是隱身與高效機載武器,在真實的空戰中,俄制三代機在被擊落前可能根本無法發現 F-35的蹤跡,更沒有機會進入格鬥狀態。如果一定要讓F-35與蘇-27格鬥,結論與米格-15能夠輕易擊落F-117一樣滑稽,這種自豪過於偏執。至 于F-35的價格上揚,恐怕與當初的訂購數量大幅度縮水有關,規模與成本的關係簡單明了,新技術的成本必定要在産品中體現。

  對於這些爭議與懷疑,或許達卡爾汽車拉力賽創始人薩賓的話值得玩味:出發之前,永遠是夢想;上路之後,永遠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