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蘇聯造瓦良格時力求嚴謹 船體接縫精確到0.1毫米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08: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90年黑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陪同蘇共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參觀

  停靠中國大連港快十年的廢舊航母“瓦良格”號經過改造後將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當各國媒體為此品頭論足之際,我們不應忘記當年打造出這一“偉大奇跡”的蘇聯國防工業之星——今歸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南岸黑海造船廠,而該廠的掌門人——尤裏伊萬諾維奇馬卡羅夫可算是親手為“瓦良格”號接生的人。

  被譽“時間冠軍”

  1934年,馬卡羅夫出生於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敖德薩港,他從小就被進進出出的船舶所吸引,下決心投身造船事業。1958年,馬卡羅夫如願進入黑海造船廠,擔任組裝車間副主任。由於工作出色,並總能超前完成任務,被譽為“時間冠軍”。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馬卡羅夫工作的年代正值蘇聯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最激烈的冷戰時期,蘇聯領導核心投入大量國力發展“把紅旗插遍五大洋”的海軍,黑海造船廠每年的軍船建造任務排得滿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1143.5工程”,也就是如今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瓦良格”號航母。

  但要承建大型航母,黑海造船廠就必須對船塢生産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同時又不能影響工廠現有的生産秩序。面對如此高難度的工作,老廠長甘克維奇再次想到了馬卡羅夫。

  1976年9月,馬卡羅夫被任命為黑海造船廠總工程師,全權負責造船廠改造與建造方法革新工作。改造的重點是廠區內面積最大的0號船塢,過去所採用的“分段式裝配造船法”只能在一條船造好離開後,下一條船的零部件才能送入塢內,然後從頭開始建造,嚴重制約産能提高。

  在馬卡羅夫極力倡導下,蘇聯造船工業部特意為黑海造船廠買來芬蘭科尼公司生産的兩座起重能力達900噸的天車,它們的跨度不但覆蓋0號船塢,就連船塢旁新搭建的平臺也囊括在內,這座平臺面積達1.8萬平方米,承載能力與船塢相當(即相當於4萬噸的重量)。有了這兩部超級天車,附帶塢旁平臺的0號船塢就能對“1143.5工程”這樣的大型艦艇進行模塊化組件生産——也就是説超大型造船組件通過天車往來傳送,方便實施流水化生産。

  當第一艘航母組裝完畢下水後,以天車為核心的起吊設備就能像傳送帶一樣把下一艘航母已裝配好的大型組件整體吊裝到空出來的位置上,節省大量建造時間,顯著提高船塢使用效率。

  “流水線”造航母

  1979年9月,馬卡羅夫因其卓越的工作能力被任命為黑海造船廠廠長,也正在這個時候,黑海造船廠建造航母的工作也進入快車道,0號船塢成為全蘇聯乃至全歐洲最忙碌的造船基地。

  按照馬卡羅夫的設想,嶄新的“大型總段造船法”被應用於0號船塢“流水化建造航母”的偉大事業中。1983年2月22日,黑海造船廠在0號船塢為蘇聯海軍第一代大型航空母艦——“1143.5工程”首艦“第比利斯”號(開建不久便更名為“勃列日涅夫”號,後又相繼更名為“第比利斯”號和“庫茲涅佐夫”號,而當初廠內代碼為“105産品”)舉行龍骨鋪設儀式。

  當“第比利斯”號工程穩步推進時,黑海造船廠在0號船塢旁邊搭建起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平臺,它的承載能力與船塢相當,在這個平臺上同時進行“庫”號姊妹艦“里加”號(即後來的“瓦良格”號,當時廠內代碼為“106産品”)的大型船體總段裝配。等到“第比利斯”號于1985年12月結束船塢裝配並下水時,“里加”號的24個超大型總段(它們大多長32米,寬38米,高約13米,重約1400噸)已在船塢旁的平臺上裝配好了,只等兩台芬蘭造天車和數十台龍門吊協作搬進船塢裏面。

  這還不算完,“里加”號航母的總段與總段間的對接縫線長達500多米,但馬卡羅夫等造船巨匠們考慮極為週全,事先用經緯儀測量數據加工過的對接縫凈尺寸精確到0.1毫米,以至把總段依次吊上船塢後,焊工們就能按部就班地將安裝對接縫逐一銜接起來!

  馬卡羅夫對待工作卻極其嚴格,絕不允許有任何疏漏。由於對造船各個環節都瞭如指掌,他絕不允許一些技術不精的領導負責設計工作,就連那些習慣照本宣科、不思進取的幹部都會被他踢走。在建造“里加”號時,整艘航母上擁有超過3500間艙室,所有艙室都佈滿各種設備、電纜和其他系統,如果到每間艙室停留1分鐘,就需要60小時。

  作為廠長,馬卡羅夫每天早上6時就來到辦公室,用半小時處理文件,然後在機庫裏召集車間主任和建造師們登上“里加”號,對那些必須始終處於監督之下的地方走一遍。在8時左右,大家一起在航母機庫裏召開十幾分鐘的現場會,就現場發現的問題或疏漏進行檢討,該誰負責的,誰就會遭到“責罵”。久而久之,廠裏的頭頭腦腦都把追隨廠長視察的路線稱為“馬卡羅夫大道”,在這條“大道”上充滿了一絲不茍的嚴謹,以及對國家任務的忠誠。

  “瓦良格”離故鄉

  1991年蘇聯解體,黑海造船廠失去了國家訂貨的對象,馬卡羅夫也失去了事業的重心。三易其名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被俄海軍匆忙開走,而還沒有完成舾裝的“瓦良格”號則癱瘓在廠區外的南布格河口,成為黑海造船廠乃至蘇聯的“紀念碑”。

  1993年,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海軍總司令格羅莫夫在時任烏克蘭總理庫奇馬的陪同下來到黑海造船廠,探討把“瓦良格”號建造完畢並移交給俄海軍的可能性。烏克蘭要求俄方支付全部造價,可是俄方認為只需支付當初蘇聯政府未付的30%貨款,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目睹這一切的馬卡羅夫有失禮貌地插話説:“‘瓦良格’號不可能完工了……”大家問道:“為了讓航母完工,工廠需要什麼?”馬卡羅夫回答道:“只有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經不存在了。”

  1995年,已成為烏克蘭總統的庫奇馬決定將“瓦良格”號航母的命運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心力交瘁的馬卡羅夫宣佈退休,遷居到離船廠不遠的沃洛什沙洲別墅,以便每天都能看見自己曾傾注無數心血的“瓦良格”號。

  2000年6月14日,和“瓦良格”號告別的那一天終於到來了,按照協議,香港創律公司雇傭的荷蘭拖船將已拆卸一空的“瓦良格”號拖往遙遠的東方。身患重病的馬卡羅夫坐在距船廠15公里外的別墅邊,遙望“瓦良格”號,淚流滿面。兩年後,馬卡羅夫在鬱鬱中走向生命終點。

責任編輯:張砥

熱詞:

  • 瓦良格
  • 蘇聯海軍
  • 建造方法
  • 接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