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專家總結航母好壞指標:好用便宜好造還得玩得轉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7日 11: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曾參加馬島海戰的英國競技神號航母。

  國內外很多軍事愛好者都喜歡談論“航母”這個話題,那麼,什麼樣的航母才算是好航母呢?可能大家關注更多的是一些技術上的、數據性的指標,比如:大的航母是不是更好一些?核動力的航母是不是更好一些?航母有幾個彈射器?有幾個升降機?能載多少飛機?能載什麼樣的艦載機?能不能載艦載預警機?等等。因此,長久以來,這些技術指標幾乎成了大家衡量一艘航母好壞的標準。

  實際上,航母是一個複雜的軍事裝備,僅僅用一些數字化指標並不能衡量它的好壞。在使用過程當中,一些非數字化的因素對航母的影響可能會更大一些。今天我想從這些非數字化的角度跟大家探討一下什麼樣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好用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我覺得好航母的第一個標準就是:好用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什麼樣的航母才算是好用的航母呢?我們可以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一些局部戰爭中航母的使用情況。

  在這些局部戰爭當中,使用航母在規模、效能上比較典型的可能就是1982年的馬島戰爭了。在馬島戰爭中,英國航母的狀況就體現出了一個好用的航母的狀態。英國共出動了兩艘航母,一個是比較新的“無敵”號,另一個是老舊的“競技神”號。這兩艘航母不遠萬里從英國本土航行到南大西洋,並且在惡劣的天侯和海況下持續作戰了這麼長時間沒有”掉鏈子”,從這個角度來衡量,可以説就是好用的航母。

  反過來我們看在印巴戰爭中印度航母的表現。印度可以説是第三世界國家當中擁有航母比較早的國家,而且在使用經驗上也比較豐富。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已經擁有了航母,但並沒有參戰,為什麼呢?原因是動力系統的機械故障,航母在家裏“趴窩”了。接下來的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可以説是大獲全勝,這次戰爭中印度的航母參戰了,而且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按當時的任務,它切斷了所謂的東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國)到西巴基斯坦(今天的巴基斯坦)的海上通道,實際上把這兩個地域隔離開來了。但在具體使用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使用和印軍最初的打算並不一樣。按照印軍最初的計劃,它的航母應該航行到西巴基斯坦附近的海域,直接對巴基斯坦方面的重要海軍基地實行遞進式的海上封鎖。但戰爭爆發時,印度航母又一次出現了問題,據説當時是有一台發動機出現了故障,也就是説動力方面出現了問題,於是印度航母就無法完成這種遠程航行任務,只能在東巴基斯坦的海面實行海上封鎖。

  從印巴戰爭中印度航母的表現,我們就可以看出,在擁有航母、但這個航母並不好用的情況下,航母就變成了一個累贅、一個包袱,甚至是一堆廢鐵。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知道,航母是一個超級複雜的系統,在任何一個複雜的系統當中,其子系統出現問題的概率都是不可回避的。比如,一架先進戰鬥機的機載雷達系統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也就是説,雷達工作多長時間內可以無故障。這種“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按照通常指標大概是100多小時。如果説一艘航母上停著100架艦載機的話,就意味著這100架艦載機每一個小時就會有1架飛機的自帶雷達出現故障。

  航母系統的複雜性遠遠超過了一架戰鬥機,更遠遠超過了一架戰鬥機的雷達系統。從理論上説,航母在航行過程中的每一分鐘都存在著故障的可能,都是帶著故障去航行、去作戰的。這些故障在某些系統中存在時可能不影響使用,但是一旦出現在某些核心繫統上的話,航母就會發生無法參戰、無法使用的現象。

  講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好用的航母和不好用的航母之間的差別了。在現實當中,不好用的航母更多的是一些老舊的、二手的航母,比如印度的航母就是這種情況。但是我們也不能排除即使是老舊的航母也有好用的情況,像英國的“競技神”號,它在馬島戰爭中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依然稱得上是一個好用的航母。

  同樣,航母不好用的情況在一些新航母當中也會出現。我們看法國新造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在剛剛建成試航的時候就出現了螺旋槳葉斷裂的問題。被逼無奈,法國人把新槳葉拆下來,換上了老航母的螺旋槳。換上老螺旋槳之後,航母的航速只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準。實際上就出現了新航母不好用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正體現了對航母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建造標準的高低。只有真正掌握了航母的核心技術,真正能夠維持一個高水平建造標準,才能夠保障航母成為一個真正的好用的航母。

  便宜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接下來要説的第二條標準就是:便宜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大家可能覺得航母沒有便宜的,甚至覺得“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但在航母(艦艇)的建造發展和使用當中,有個傳統的説法就是:“被經費擊沉的潛艇遠遠多於被導彈擊沉的潛艇”。

  艦艇本身就是一個花錢的東西,一艘航母真正成為一個好航母的前提必須是便宜。這種便宜包含三種涵義,第一是要造的起,第二是要用的起,第三是要損失的起。前兩個涵義大家很容易理解,只有便宜,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足夠的數量,這就是所謂“便宜”的意義。至於“損失的起”,可能是更多人沒有想到的。大家總覺得航母是不會被擊沉的,從二戰結束到今天,沒有一艘航空母艦在實戰當中被擊沉。但在理論上,沒有任何一艘艦艇是不會被擊沉的。因此在航母的使用過程中一直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損失航母。

  還是以馬島戰爭為例,大家認為英國海軍、英國航母的運氣出奇得好。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曾經出現過英國航母被擊沉的可能性,一旦英國航母被擊沉,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用英國海軍自己的話講,如果是“無敵”號或是“競技神”號被擊沉的話,那麼英國海軍將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可以將這句話理解為,在這場戰爭中英國的航母處於一種“損失不起”的狀態。

  同樣,這種狀態在二戰中的日本身上體現的更為典型。二戰中,日本的航母可以説是規模不小,水平也不低。但日本的航母和其它大型戰列艦幾乎都是傾全國之力打造出來的,其本身的産能無法使損失的這些大型戰艦迅速得到補充,因此就出現了“損失不起”的狀態。如果我們把領域擴大到當時的頭號主力戰艦上,就可以看的更明確。當時日本擁有世界最大、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兩艘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這兩艘傾全國之力打造出來的大型戰列艦幾乎成為了日本海軍和日本帝國的一種象徵,從心理上和從物質上都出現了“損失不起”的狀況。結果在整個作戰過程中,無論是“大和”號還是“武藏”號,基本上很少有出航的機會。“大和”號總共就出航作戰了兩次:第一次是在萊特灣海戰,應該説是打了幾炮,但基本上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就撤了回來;第二次就是“大和”號被擊沉的沖繩島之戰。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的“損失不起”的例子。

  所以,發展航母必須要考慮到經濟因素,這种經濟的因素決定了它能否造得起,能否用得起,同時也決定了它能否損失得起。而只有做到造得起、用得起、損失得起,這樣的航母才是一艘好航母。

  好造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講到好航母的第三個標準,我覺得應該是好造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二戰時期的情況。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美國建造的航母超過了100艘,平均每個星期就有一艘下水。當然,這些航母可以説是五花八門,既有作為主力戰艦的大型航母,也有用商船或其他船舶改造的護航航母。其實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航母,它們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有利於在戰時或需要的時候短時間大批量生産。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生産能力,才使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始終處在一個不敗的狀態。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怎樣在短時間內大批量生産航母?很顯然,只有好造的航母才能達到這個要求。

  我們知道,好造的航母可能不一定是最先進的航母,這就涉及到了航母發展的另一個層面的問題——航母是不是也需要像現代戰機那樣高低搭配:既要有發展先進航母的能力、技術,也能夠研製、生産、裝備得起這种先進的大型航母,同時也不能因為有了這些先進的航母,就放棄那些低端的、更便於建造的航母。

  實際上,在當今的航母建造大國當中,他們確實保持了這樣兩手的準備,即使像美國擁有這麼多的核動力大型航母,但它同樣不時傳出不同的聲音。當年美國海軍曾建議“發展航母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當中”,所以當時美國就提出了發展一些小的、便宜的、好造的航母,這就是當時美國海軍提出的所謂的制海艦的計劃。儘管這些制海艦的計劃當時沒有真正實施,但美國海軍也拿著這些計劃到別人那裏去試了一把。今天我們看到西班牙海軍的“阿斯圖裏亞斯王子”號航空母艦實際上就是按照美國制海艦的標準來建造的;同樣,泰國海軍從西班牙進口的航空母艦也是按照同樣的標準來進行建造的。

  另一個老牌的海上大國——英國同樣沒有放棄這種好造的航母技術。在馬島戰爭當中,英國也臨時改裝了許多集裝箱船、滾裝船來作為載機艦,儘管它們還不能直接載著飛機投入到制空或對海作戰,但是它們可以載著飛機遠渡重洋為英國的兩艘航母“無敵”號和“競技神”號提供補充和資源。儘管在戰爭中,英國的海鷂式艦載機被擊落了一架又一架,但是“無敵”號和“競技神”號上的艦載機中隊始終保持著齊裝滿員的狀態。或許這些“航母”要打引號,但正是因為這些好造的“航母”,才使英國那兩艘真正的航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戰鬥力。

  玩得轉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最後,我覺得玩得轉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實際上這包含了很多“人”的因素。一艘好航母,從技術層面來説是否先進、是否可靠、是否好用是一碼事,但是操作航母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看到,同樣一艘航母,在艦載機的使用上可能會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通常情況下,航母上的每架艦載機每日應出動2至3次。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航母艦載機的平均日出動次數大約是3次。而在馬島戰爭中,英國海軍艦載機的最高出動架次數是每天出動6次。這種戰鬥力的形成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因素,使用者的水平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航母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而發展航母是一個規模巨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漫長的、艱難的過程。一個國家只有把航母變成真正好用的、便宜的、好造的、玩得轉的航母,才能夠稱得上是航母大國和航母強國。(陳虎)

責任編輯:張砥

熱詞:

  • 航母
  • 艦載機
  • 馬島海戰
  • 先進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