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美媒分析中國海軍新式武器概況及造船工業實力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6日 13: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江南造船廠的大噸位052C導彈驅逐艦。

資料圖:江南造船廠為海軍建造的護衛艦。

  據美國"軍事航空"網站7月11日刊文稱,從多方面看,解放軍海軍的擴張有其合理之處;理由如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對貿易的嚴重依賴不可避免的使其國家利益對海洋的依賴加深。然而,隨著中國海洋雄心的不斷發展,美國面臨如下挑戰:不同意中國的需求,同時承認中國的利益;美國如何應對這個挑戰將決定亞太地區的未來,以及美國的海上統治能否持續到下個世紀。

  數十年來,中國軍隊一直在改善其作戰能力。根據從觀察外國軍隊及外國戰爭中得到的教訓,解放軍一直在發展一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增加彈道導彈的數量),改善指揮控制能力,並開始實施聯合作戰;它正從以地面作戰為主,向改善空軍和海軍力量方面轉變。

  世界各國海軍並非生來平等,發展意圖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海洋發展可能僅僅是為了保護其經濟生命線,或者為了震懾鄰國。中國的許多鄰國也對海洋有很深的依賴,因此必須對中國的海軍擴張進行認真而嚴肅的評估。

  中國和海洋:加深的依賴

  中國常被視為大陸或陸地大國;儘管某一時期,中國也存在海上利益,但從歷史上看,也確實如此。在明朝時期的15世紀,鄭和率領艦隊進行了數次遠征,探索了南中國海和印度洋,最遠到達了現在的東非沿岸。當鄭和最後一次航行結束後,中國就撤離了海洋。

  現在,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依賴海洋。中國人表示,自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和其它國家的貿易一直穩步增長,海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佔到了60-70%。沒有貿易,中國的經濟發展將不能維持;更不要説保持維持高就業人數的經濟增長率了。

  海上貿易是中國貿易的重要部分,根據中國在2010年海洋發展報告中公佈的統計數字,中國2008年一年的海上貿易佔到了其國內生産總值的9.87%,估值達到3萬億元(約4560億美元)。此外,中國約85%的國際貿易通過海上通道運輸。海上貿易的一個關鍵部分是,中國越來越依靠進口石油來維持經濟發展。2009年,中國石油消費的一半來自進口。到2020年,這個比例將增加到65%。中國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地區,包括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西方石油公司撤出哈薩克斯坦在裏海油田的開發,將加重它對中東石油和海上運輸的依賴。

  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

  隨著對海洋依賴的加深,中國意識到必鬚髮展相關戰略來管理他們的海上發展。據中國分析專家講,任何這樣的戰略都必須關注如下問題:中國的廣泛海上利益,包括對全球海上貿易通道依賴的加深;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包括海洋資源的利用,應對"霸權"干涉中國事務,海上通道安全、領土糾紛可能引發的潛在軍事衝突,以及台灣問題;全球海上資源競爭不可避免的需要在海上建立"和諧社會"。

  考慮到這些利益,中國海洋戰略遵循一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這些既要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又要堅持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海上任務包括:保護中國在有關海域的海上權威;發展中國的海洋經濟;加強海洋利用和島嶼管理;保護海洋環境;發展海洋産業和海洋地理科學;增加中國對世界海洋地理的貢獻。

  中國可以不通過採取咄咄逼人的立場實現這些任務;例如,《海洋發展報告》提到了展開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報告》還指出,未了避免"中國威脅論"的發酵;中國在海洋主權和利益方面可以有所讓步。簡言之,中國正準備通過一套明確的國家政策來控制其周邊海域和近海;儘管這些政策可能惹惱其他海洋大國和鄰國。

  中國的海上力量工具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實現這些任務,中國一直在穩步發展海上力量工具;這包括造船工業,船運公司及海岸和海軍部隊。

  隨著中國貿易的增長,中國的商品常通過船舶運送到目的地。世界十大集裝箱運輸公司中有兩家是中國的國有企業:中國海洋運輸集團和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兩家公司使用的船舶,很多都由中國國內船廠建造。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造船國。中國造船載重噸位達到6560萬噸,約佔世界的43%;中國造船廠並不僅僅為國內服務。2010年,中國船廠又接到了世界上的大多數新訂單。

  中國的造船工業包括大量規模不等的小型私人造船廠,但主要集中于兩大主要造船巨頭: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它們都是國有企業。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擁有14萬員工,總資産275億美元。公司能夠建造多種船舶,例如:油輪、散貨船、集裝箱船、滾裝船和特種船舶,它還為中國軍隊建造軍艦。同許多中國國有企業一樣,該公司實際上是採用垂直結構組成實體,其組成包括船塢和艦船維修設施,但也有設計院、研究中心和實驗室。該公司雇用了3萬工程師。類似的,中船重工不僅建造艦船,還生産柴油發動機、電子設備以及包括港口機械設施在內的各種海上設備。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比中船重工規模略小,僱員9萬5千人,它生産軍用和民用船隻,同時也從事廣泛的研究和設計工作。該公司為國內顧客建造各型船舶,但主要建造軍艦。該公司的網頁信息稱,其是"支撐海軍建設的骨幹力量"。

  幾種不同的力量在保衛中國不斷增長的海上利益;一種是中國農業部漁業局的執法隊伍——漁業執法大隊,它負責中國漁業巡邏,擁有三個支隊總部,還管理主要城市和沿海各省建立的地方單位。它有20艘較大船隻,有1000噸的巡邏船,也有前潛艇救生船改裝而成的5000噸的巡邏船;它經常與美國海岸警衛隊進行交流。

  中國交通部下屬的中國海事安全管理局類似于美國海岸警衛隊,負責海上安全問題和污染監控;負責中國主要河流和沿岸地區,它還負責導航救助和控制措施。中國海事安全局擁有20個省級下屬海事安全單位,主要分佈在沿海和沿長江、珠江河黑龍江各省;省級海事安全單位又管理著97個分支,海事局至少擁有三艘1000多噸的船隻。

  中國海事部隊的另一部分是中國海監,它隸屬於國家海洋管理局,分為三個支隊,擁有200艘船隻,包括30艘排水量超過1000噸的船隻;這些船隻似乎都沒有進行武裝。中國海監負責監控近海;它還監控污染、環境破壞和資源開採活動,並進行海洋調查。

  同中國漁業執法大隊一樣,中國海監在爭議海域進行巡邏,以加強中國的主權主張,例如:越南勘探石油的調查船電纜被剪事件中就涉及了中國海監。與此同時,有報道稱,中國海監的船隻出現在了菲律賓海域。

  第四支部隊是中國海岸警衛隊,這是一支受公安部指揮的準軍事組織,主要由武警組成。中國海岸警衛隊擁有20個支隊,每個支隊相當於解放軍的團級單位。它的船隻是排水量1300-1500噸的擁有武裝的艦船,有些船隻係由退役的護衛艦改裝而來。同武警一樣,中國海岸警衛隊戰時可減輕解放軍的後方任務。

  解放軍海軍概覽

  中國海上力量的最重要保障是解放軍海軍;確實,解放軍海軍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對海洋依賴的加深。冷戰時期,中國海軍主要是近岸防禦部隊,幾乎沒有大型水面戰艦(護衛艦或者更大型軍艦)或者現代化的潛艇。相反,它似乎僅依靠使用大量魚雷,導彈攻擊艇和老式潛艇,在海上進行人民戰爭來壓制更先進的對手。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這些部隊的主要戰略方向是東海岸和北部邊境。因為擔心和美國發生衝突,北海艦隊成為中國海軍的主要力量。

  自冷戰結束以來,中國的思維經歷了幾種根本的轉變。最重要的是,中國海軍同其他兵種一樣,摒棄了依靠數量制勝的觀念。根據江澤民提出的"兩個轉變",解放軍海軍一直在準備打贏"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並且更加注重質量建軍;強調發展先進技術而非依靠數量。

  這些趨勢在解放軍海軍艦隊最近的變化中得到反映;在過去的十年裏,隨著一些過時軍艦的退役,中國海軍的絕對規模縮減了。數十艘老舊的導彈快速攻擊艇已經退役;然而,中國一直在建造導彈快艇,建造最多的當屬022型雙船體導彈快艇。自2007年以來,解放軍海軍部署了超過六十艘該艇,它攜帶YJ-82反艦巡航導彈,打擊能力遠強于它取代的導彈快艇。

資料圖:中國軍港大型軍艦群。

資料圖:南海艦隊航空兵某場站外場飛行。

  同樣的,中國減少了更大型水面戰艦的數量,選擇了單艦能力更強的平臺。例如,052C型驅逐艦為其HQ-9防空導彈裝備了相控陣雷達。據稱,該導彈能夠比肩"愛國者"導彈早期型號,並具有有限的反彈道導彈能力。類似的,054A型護衛艦裝備了HQ-16防空導彈系統,該系統比中國海軍之前的防空系統更有效。儘管,這些新戰艦不能一對一替換中國過時的水面戰艦;解放軍海軍水面的整體實力仍在穩步增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解放軍每級新型驅逐艦和護衛艦隻造了幾艘(典型的是兩艘到四艘之間)。中國很可能把新型軍艦作為測試不同武器和電子設備的機會,也把它作為改善棲息能力的機會;直到他們得到最優的設計才會進行大規模建造。

  相比之下,解放軍海軍一直維持大規模的潛艇部隊,同時對其進行現代化。自2000年以來,解放軍海軍已經連續部署了50到60艘柴電潛艇。這些新型潛艇包括從俄羅斯購買的12艘"基洛"級潛艇,以及國內設計製造的"宋"級和"元"級潛艇。據稱,這些潛艇都能發射魚雷和巡航導彈;中國還研發了裝備AIP系統的"元"級潛艇的改進型。

  此外,解放軍海軍還增加了海上空中打擊能力。在更多現代版轟-6雙發轟炸機服役的同時,解放軍海軍引入了多種作戰飛機,其中包括JH-7"飛豹"和蘇-30,前者能夠攜帶兩到四枚YJ-82反艦巡航導彈。這使得在中國近海,解放軍海航部隊擁有強大火力。

  解放軍還致力於改善艦隊訓練;2010年《國防白皮書》表示,要加快大型支援艦的建造。該報告還詳細指出,海軍正在探索新的支持長期海上任務的後勤保障方法。

  在現代化的其它方面,解放軍在升級武器的同時,還在改善其作戰理論和訓練,這包括更加注重聯合作戰,把電子戰融入到訓練之中。這些改進表明,解放軍空軍,太空和網絡作戰,甚至二炮部隊都會支持解放軍海航部隊的打擊。以東風-21D為中心的反艦彈道導彈部隊應被看做中國實施聯合作戰控制海洋的一部分,這對解放軍空軍和海航部隊、水面部隊和水下部隊做了很好的補充。

  戰略方向的改變

  自冷戰結束以來,解放軍集中于衝突最可能發生區域的主要戰略方向也經歷了轉移。隨著蘇聯的解體,前蘇聯太平洋艦隊不再是解放軍海軍高層的擔憂。相反,主要擔心轉變為台灣試圖獨立的可能。因此,主要戰略方向由北轉東。上世紀九十年代,隸屬南京軍區的東海艦隊成為優先發展的對象。

  現在,負責南海的南海艦隊似乎正在獲得資源;這表明,其主要戰略方向正向南和東轉移。然而,東海艦隊仍然獲得了很好的資金投入,北海艦隊也正在進行現代化。

  就這點而言,解放軍海軍的戰略方向很可能不再集中于特定突發事件(如台灣或南中國海);相反,它的注意力已經轉向了確保中國沿岸到"第一島鏈"(第一島鏈起自日本本島,沿琉球群島/沖繩群島,通過台灣和菲律賓,延伸至馬六甲海峽)的海域。這個以能力為中心的規劃轉移與江澤民提出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指導方針",與胡錦濤制定的解放軍"新的歷史任務"相一致。

  中國2010年《國防白皮書》支持這個觀點,因為它前所未有的對海軍建設和解放軍海軍任務進行了詳細介紹。除了利用彈道導彈核潛艇維持戰略震懾之外,2010年《國防白皮書》還提到中國海軍也應該能夠進行遠海作戰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

  另一個證明解放軍海軍關注全球能力,而非特定突發事件的證據是:中國獲得航母的決定。一些西方分析專家常常對此表示懷疑,進行譏諷。如果"施瑯"號今年下水,解放軍海軍影響範圍將超出陸基海航力量能夠到達的距離。如果解放軍海軍想成為藍水海軍,這是非常必要的一步。

  中國未來的方向

  隨著解放軍現代化的穩步推進,一些人認為世界正處於海軍軍備競賽的邊緣;就像十九世紀之交,英國和德國之間的競賽;或者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競賽一樣。雙方以戰艦和航母為中心,建造了力量相若的艦隊,並集中于各自戰線間的決定性"艦隊行動"。

  然而,中國海軍的發展並不符合此種類型。首先,解放軍目前並不對美國海上統治構成挑戰。獲得一艘航母,本身並不會使中國的海軍力量達到美國的水平。即使"施瑯"號航母下水,它還要進行海試和試航;該航母要想能夠進行正常活動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此外,中國還需要花費時間訓練能夠從滑躍式甲板起飛的飛行員;而且還要有足夠的支援艦,包括護衛和補給軍艦。這些是使航母戰鬥群能夠發揮能力的複雜"芭蕾",而這樣的"舞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

  同樣重要的是,解放軍海軍不同於美國海軍。中國一直在大量建造導彈快艇和潛艇,但只建造了少量水面戰鬥艦。目前,解放軍海軍似乎難以執行長時間大面積海域控制任務。大量潛艇和導彈快艇,加上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和反艦巡航導彈表明,解放軍可能在尋求海上不對稱戰略: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這或許是解放軍海軍在保持美國遠離"第一島鏈"內海岸和海域的優先考慮方法。然而,中國並不打算在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海域挑戰美國的統治。

  當前,解放軍的制約並不妨礙它最終成為主要海洋大國,也不意味著它不準備建造大規模海軍。事實上,即使在"施瑯"號下水之前,解放軍海軍即將加入主要海洋力量行列也是很明了的事。這不僅僅是主要海軍軍艦數量,也體現在它能承擔的任務上。解放軍海軍的活動範圍已經遠離其海岸,亞丁灣打擊海盜任務優化了中國進行長期海上活動能力的增長。中國還在建造醫療船,以便在和平時期進行海上力量投送。

  另外,中國海軍如果能夠控制"第一島鏈"內的海域,它也不必是防禦性的。能夠控制"第一島鏈"內的海上通道使中國能夠威脅日韓等國家,這些國家的生存也對海洋有很深的依賴。中國海軍能夠控制"第一島鏈"內的海域將可制服東南亞小國,也對台灣構成威脅。

  更不確定的是,中國海軍是否能最終趕上美國海軍。或許,兩個國家海軍最重要的差異在於中國分析專家和高層的大陸國家的海洋視野能達到何種程度。中國現在認為,海洋不僅僅是國際商業和軍事部署的高速公路,也是一個國家邊境線和領土的延伸。例如,中國對海域主權的擔憂類似于對領土完整的擔憂。中國的海洋發展報告詳細指出,海洋是一個國家的藍色國土,強調海洋和陸地擁有相同的戰略價值。類似的,中國對控制第一島鏈內海域的擔憂反映了海洋控制的靜態視角;這類似于建立陸地前線。地面部隊繼續主導中國軍事,這或許會影響解放軍本身和解放軍的思維。

  地理現實是另一個影響中國海軍未來發展的考量,"第一島鏈"代表了一個防護盾牌和阻礙:只要島鏈在敵對國家的手中,中國海軍和海上商業活動就會發現,在衝突時期到達公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從軍事上講,這個困難會限制解放軍海軍投送力量的能力;從經濟上講,它可能會擾亂中國的經濟。反過來講,如果有一個或多個島嶼在中國的控制之下,北京會發現阻止敵人到達中國沿岸城市(中國的經濟中心)將非常容易。此外,中國的海軍和空軍將能滲透到太平洋中部;這不僅能影響敵人的海軍部隊,還可能會對敵人的海上交通線造成災難。

  然而,即使北京能夠確保對"第一島鏈"的控制或者至少控制一部分,中國的海上生命線將仍不能自動得到安全保障。如果,中國要實現其包括維護國家海上利益在內的"新的歷史任務";它將不得不把保護範圍擴展到整個海上交通線。海上通道可能在公海受到威脅,在接近目的地時也容易受到威脅;在整個交通線上都可能遭到封鎖。因此,中國控制"第一島鏈"的能力只是實現海上安全的第一步,而非最終解決方法。

  簡言之,如果中國想保護自己的海上利益,就必須能夠在兩種不同的海洋環境中執行任務。一種是"第一島鏈"以內的近海;如果只是把對經濟中心的威脅降到最低,中國戰略家們認為,中國需要控制這些海域。這洋的控制需要通過使用潛艇、導彈快艇、戰機、反艦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實現。

  另一環境是中國近海以外的全球航道網絡;這可能需要一整套全面的能力,不僅包括增加海軍戰艦的數量,還包括力量投送,維持全球偵查和通信,以及提供後勤保障的能力。這些全球航道將成為中國的"夢魘",因為中國從來沒有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長期的活動。

  儘管中國的海洋雄心尚未對美國構成直接威脅,形勢還不需要美國作出具體的回應,即認真嚴肅的針對中國制定政策。中美是否會發生海上衝突還不可知,但雙方衝突的主張與法律解釋,共同行動理念的缺乏,體現中國主張的攻擊性行為,以及在其能力方面缺乏透明度都增加了雙方誤判的可能性。

  承認中國是個海洋大國非常必要;世界海洋對維持中國的經濟發展及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至關重要。毫無疑問,中國的領導人認為,海洋對國家生存和維護他們的權力十分必要。因此,美國應該接受中國作為主要海洋大國的地位,承認它存在巨大的海上利益。例如,打擊索馬裏海盜或執行禁漁政屬於中美合作的範圍,為中美合作提供了機會。

  然而,承認中國的利益並不等同於接受中國的需求。在許多領域,如果默許中國的海上政策,將會與美國的利益相悖。例如,中美利益在"近海"問題上分歧越來越大。中國想把第一島鏈以內的海域納入自己的影響範圍,它把這些海域看做自己的領海。因此,它試圖威脅其它國家(例如:越南和菲律賓)約束或放棄它們的主張和活動(例如,干涉美國空軍和海軍在中國宣稱的經濟專屬區內的活動)。

  特別的,北京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進行了獨特的解釋,稱美國海軍軍艦及其附屬設備應該限制它們在中國專屬經濟區的活動。屈服於這些策略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對該條約的任何考慮都應該全面討論中國的解釋,以及中國利用法律作戰的行為;它通過國際法實現了公開施壓實現不了的利益。

  就此而言,即使承認中國的海上利益,美國也必須保護自己的海上利益。這樣的保護需要美國在國防政策的幾個領域採取行動。首先,美國必須維持強大的的海上軍事力量;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是美在全球海上利益的最後保障。不同於解放軍海軍,美國海軍部隊遠離本土執行任務。這增加了軍艦的消耗,也延長了從本土港口到巡邏區域的時間消耗。所以,美國必須在亞太地區及印度洋地區維持大規模強大的海軍部隊,這有助於勸阻和震懾潛在的對手,維護國家利益。

  反過來也意味著,削減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規模,及降低其行動節奏將對在這些地區執行任務的實際能力産生消極影響,也會對美國的承諾和信譽帶來不利影響。美國不僅不應該削減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資源,甚至還應該加強它們的建設;美國承受不起海軍的進一步萎縮。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必須加強訓練,在一些情況下,還要恢復已經取消的訓練。二戰結束後,一些任務,如反艦打擊和公海反潛作戰被認為不再重要;一些能力,如從潛艇上發射反艦巡航導彈的能力也喪失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以來,美國一直未曾面臨挑戰。隨著中國讓美國再次面臨藍水挑戰,這些任務和能力可能再次變得重要起來。重新熟練這些任務和能力,不僅需要轉移優先考慮事項,還需要增加用於訓練、活動和維護的資金投入。

  中國海軍的崛起也意味著,美海軍在研發方面必須重新煥發活力。當前,美國沒有新的水面或水下艦艇處於設計階段。這是從未出現的情況,可能導致海軍不得不用落後的艦艇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或者更糟的是,面對擁有更先進能力的解放軍海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美國會應該責成制定全面的海軍研發計劃,該計劃應使用無人機、無人潛水器和太空系統等先進技術。

  美軍隊採取聯合行動,所以應該認真注意亞太地區的空軍和陸軍活動。中國海軍和空軍正在進行現代化,包括先進防空導彈系統的使用,例如解放軍部署了S-400和HQ-9防空系統;所以,美空軍自己的現代化項目也不能落後。

  低能見度飛機和無人機對電子戰能力尤其重要;美國空軍有必要為F-35投入大量資金,尤其是考慮到F-22戰機的短視決策。同時,國會應該考慮購買更多的E/A-18"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和先進無人機系統,以促進在中國防空範圍內進行活動。類似的,特種作戰部隊和太空部隊在實施震懾方面也能扮演重要角色;美國還應該擴大與盟友和其他特定亞洲國家軍隊進行的交流。

  所有這些因素不僅應該用於維持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的盟友和關係網絡,還應用於加強美國在這些地區的關係。在這些地區,美國比中國更受歡迎。與中國不同,美國和地區國家沒有顯著的領土糾紛。相反,美國為全球海上通道提供海上安全,這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同等受益。因此,亞洲國家視美國為"公共利益"的提供者,也是平衡中國崛起的必要力量。

  通過支持地區各國確保它們自己的主權和權益,美國可以調整自己在該地區的角色。例如,去年在河內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上,國務卿希拉裏提出,可以幫助調停南中國海爭端;這對宣告美國的外交存在非常有用,這也與美軍隊的建設性和和平存在一致。

  在地區會議中進行積極合作體現了美國的存在和領導,也加強了美國與本地區的關係。具體而言,與東亞各國和東盟的自貿協議,以及泛太平洋合作項目將加強美國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聯絡。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從西太平撤到關島可能不會被看做削減成本或緩解衝突的措施,而是被視為對中國影響力的讓步。改變美國在沖繩群島的基地結構,應該討論維持地區存在的重要性。

  保護海上利益不僅僅是個軍事問題,美國海岸警衛隊和本地區的許多執法組織進行了交流。所以,海岸警衛隊對本地區海洋小國的需求和擔心尤其熟悉。這對美國的軟實力來説非常必要,這樣的軟實力能夠極大加強美軍隊的活動。

  美國應該向盟友提供現代化的武器,這或許包括出售先進戰機和轉讓退役的美國海軍軍艦;這對菲律賓尤其有益。加上與當地軍事力量進行頻繁的聯合演習,出售這些武器不僅能加強地區各國的自衛能力;還能在本地區發生突發事件後,確保美國和本地區盟友在戰術和程序上的結構互操作與熟悉。

  結論

  中國經濟在不斷增長,其對海洋的依賴也在加深;不可避免的,中國在世界海洋的存在也將增加,中國海軍的存在自然也會增加。

  儘管,更多的軍事存在並不意味著中國一定會挑戰美海軍的統治;中國軍隊的一些發展(如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表明,其海上作戰能力的加強讓形勢變的並不樂觀。

  因此,為了自身的利益,美國應該保持一貫的政策,加強海上能力,提醒中國;儘管美國允許一個友好的海洋大國存在,但它仍然是個不可戰勝的海上對手。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中國防空
  • 美海軍
  • 導彈快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