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東省 >

廣東試點大學生志願者開展信訪 擬明年全省推廣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1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素被稱為“天下第一難事,天下第一煩事”的信訪工作,在廣東正進行著一項最新探索。前日上午,省信訪局迎來12名來自中山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在整個8月份,這些“90後”大學生們將深入一線接訪室、網上大廳,開展接待來訪、法律宣傳、信訪調研等志願服務。

  以志願服務的形式,引入大學生開展信訪,這是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背景下,廣東革新信訪工作機制的又一創舉。近年來,廣東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陸續推出網上信訪、短信信訪、手機信訪等新形式,不斷擴寬群眾信訪渠道、降低溝通門檻。

  “大學生們素質高、親和力強,掌握最先進的通訊手段,做事、思考都不是機關裏的老一套,跟他們在一起,能形成良性互動,從他們身上也能學到新思路、新技能。”省信訪局有關負責人説。此外,對於首批大學生信訪志願者,政策制定者們還寄予更多希冀:試點一旦成功,將上升為一項制度安排,明年在全省複製推廣。

  ●大學生走進信訪局“試一試”

  8月1日上午,大學生們正式到省信訪局報到,並經歷了簡短的崗前培訓。培訓中,一段新聞短片中的話被多次引用:“‘信訪’兩個字很有特點,‘信’字是由‘人’和‘言’組成的,‘訪’字是‘言’字旁加個‘方’字,也就是説,黨和政府設立信訪局就是給老百姓提供一個講話的地方,而且是講那些難以解決問題的話的地方。”短片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到省信訪局調研,妙解“信訪”二字,這給予了首批志願者對信訪工作的初始印象。

  今年3月10日,省委常委、秘書長徐少華在一次調研中,提出建立大學生信訪志願者制度。經過省委辦公廳、省信訪局與團省委一番研究後,拿出了活動方案,徐少華認為:省信訪局和中山大學兩家開始試一試,在寒暑期,讓一些志願學生到省信訪室、網信處學習。

  能參與到“天下第一難事”的大學生,首先要經過多重選拔。“我們這12個同學,都是學校最骨幹的學生,至少是校一級團委、學生會裏的學生幹部。”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一年級學生孫偉建並不諱言。他告訴記者,報名始於幾個月前,當一紙通知在校園網上貼出後,一下吸引了幾百人報名,場面十分火爆。通過筆試、面試層層篩選、優中選優,最終從中大“青馬工程”學員中確定了12人的名單。

  青馬工程,全稱是廣東大學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是一項旨在培養青年學生骨幹、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基礎的人才計劃。12人中,孫偉健年齡最大,他是中大“青馬工程”的第一期學員,其他人都出自第三期。由於擁有多次政府部門的實習經歷,孫偉健在老師眼中“工作經驗豐富,處事更成熟穩重”。“他們大多是第一次實習,需要大師兄帶一帶”,孫偉健説。

  除了要求學生骨幹,信訪志願者的選拔也被注入了更多的專業性。在面向全校的招募通知中,就有明確的專業限制,規定行政、管理、法律、心理、哲學、史學、文學類等專業方向的學生優先錄用,並且語言表達、文字功底、組織協調、計算機應用等能力都要好。最終,入圍的12名大學生來自社會與人口學院、政務學院、歷史系、傳播與設計學院等6個院係,社會工作、人類學、檔案學、歷史學、新聞學等專業。

  此外,大學生志願者還要求“對群眾有感情,善於傾聽,樂於助人”、“有大局意識”。對此,省信訪局有關負責人認為:“信訪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又是直接面對群眾,傾聽和耐心必須是基本功。”

  儘管此次參與試點的只是中山大學的12名大學生,但是他們也被政策設計者們寄予更多的期望。活動方案明確提出,在中山大學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完善運行模式,積累工作開展經驗,並擬從2012年寒假開始,面向全省鋪開。每年寒暑假,選拔1000名“青馬工程”大學生到縣以上信訪部門開展志願服務。

  ●信訪局信訪也要“換換腦”

  信訪局為什麼需要大學生?“大家需要相互學習”。

  “信訪局人手很緊張,大學生素質高,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最先進的通訊手段,做事、思考都不是機關裏的老一套。”省信訪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早在去年底,省信訪局網信處就曾非正式地招募過4名大學生。那批“90後”大學生腦子轉得快,學習能力強,特別是熟練運用網絡的能力特別強,給當時的工作人員留下很深印象。

  讓信訪插上網絡信息技術的“翅膀”,正是近年來廣東信訪工作加速“轉型升級”的一個方向。網上信訪、手機平臺、短信平臺等一系列創新性信訪工作機制的推出,不斷拓寬群眾的信訪渠道。

  但另一方面,網絡時代對信訪幹部的要求更高了。熟練掌握網絡、手機、QQ群、微博等新媒體工具,日益成為新形勢下開展信訪的題中之義。“信訪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溝通方式變了,信訪幹部也不能OUT(落伍)。”一位信訪幹部指出。

  事實上,新媒體技術早已植入這次的志願活動中。活動前,大學生們特地開通了微博、QQ群、139説客等即時通訊工具。每位志願者每週還要發佈5條心得體會、問題分析或改進建議。

  另一位信訪幹部也指出,信訪工作者也要“換換腦”。這批大學生所受的教育高,不少還是社會工作、新聞學等對口專業,他們與信訪群眾交流,行為方式更有柔性,宣傳信訪的政策法規也更具親和力,必然給信訪工作帶來新風。

  徐少華多次強調要“把群眾當親人,用心辦信訪”,並對全省信訪工作提出了“三個不能,五個多一份”的要求,其中,面對群眾的艱辛,要多一份溫情;面對群眾的訴求,要多一份耐心。不少信訪幹部接受記者採訪時紛紛表示,跟大學生在一起,有利於形成良性互動,增加信訪工作的“溫情”與“耐心”。

  ●第一天走出象牙塔看到多面社會

  “社會上很多事,是大學裏學不到的。特別是在信訪部門,很多是學校裏想也想不到、看也看不到的。”面對落座的12名大學生,省信訪局和團省委的有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孫偉健有自己的理解:“我學的是歷史,對過去了解多,對現在了解少。現在社會上有好多群體性事件,大學是象牙塔,跟社會接觸少。如果不接觸第一線的民眾,對一些社會問題就很難有深入的認識。”

  經過簡短的崗前培訓,12名大學生志願者,8人被分配到省政府人民來訪接待室,4人被分配到省信訪局網信處的網上信訪大廳。

  一個月中,學生們要對群眾開展信訪法律法規宣傳,協助信訪部門工作人員受理、辦理、上報、督辦和反饋信訪事項,還要協助他們開展信訪調研,做好群眾的心理疏導、利益調解和解釋安撫等工作。

  第一天下來,在從省政府人民來訪接待室回學校的公共汽車上,年輕的同學們感觸很多。

  中山大學檔案係學生聶二輝,前一天還帶領中大南校區的志願者在梅州支教。支教中,他開闊了眼界,貧困、失學等問題均引起他的思考,而到信訪局半天,他認識到“許多超越教育之外的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

  孫偉健大呼意外:“(信訪工作)比想象中艱難得多。在信訪網上平臺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原來預計來信訪的都是大問題,沒想到竟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

  社會工作係大二學生張鈺感慨地説:“真的跟想象中很不一樣,在接訪處實際看到了很多正在上訪的群眾,看到了社會多面的現象。”而專業對口的她,決心研究書本理論知識之外的更多現實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徐林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信訪
  • 大學生志願者
  • 信訪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