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江西省 >

“郵遞員”義務送報20載 82歲老翁稱要堅持下去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15: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昌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楊大爺正在整理手抄歌譜,準備發給他的紅歌隊友。

    在井岡山大道上,有一扇拱門,拱門上寫著"新豐社區"四個字。順著拱門往裏走,沿著一條綠意婆娑的樟樹林蔭道,瀏覽一幅幅關於社區工作的宣傳欄,來到一棟紅墻黃瓦的居民樓前,就看到了新豐社區服務中心。

    當記者步入服務大廳,看到報箱裏的報紙已經送到,紅歌隊的老人們唱起一支支嘹亮的歌曲,百餘位"單元長"正在交流工作心得,一群義工又開始討論起下周的幫扶計劃……

  居民有事就找"單元長"

    新豐社區的居民大多為原江拖廠的職工,以前居民們家中遇到什麼事,都喜歡找單位家屬委員會。新豐社區成立後,居民們還是不習慣和大多都不是江拖廠職工的社區幹部打交道。"有一次居民家裏的電線短路,他們依舊跑到單位找人修。"社區主任萬春華對記者説。

    為了儘快和居民們打成一片,社區幹部在樓棟長之下設置了"單元長"的職務。"這可以説是被逼出來的'發明創造',但是效果一下子顯現出來。"萬主任告訴記者,江拖廠許多退休的中層幹部主動承擔起了配合社區幹部,解決居民日常問題的責任。

    前不久,青雲譜區選舉人大代表時,選票在新豐社區被很快發到了選民手中,填寫好後又很快被收回,前後只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且其中沒有一張作廢選票,這便是'單元長'們挨家挨戶做好選舉工作的結果。目前,新豐社區共有41位樓棟長,103位"單元長"。

  社區義工為殘疾小夥撐起夢想

    社區裏有個叫黃健龍的小夥子,今年20多歲。在健龍很小的時候,被查出患有小兒麻痹症,此後的20年,他除了去醫院,其他時間都在家中度過。雖然家住2樓,但下樓對於健龍來説卻非常艱難。從小,健龍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能夠和其他孩子一樣,在樓下的空地上玩耍、做遊戲。

    健龍家的生活並不寬裕,父母為了給他治病,幾乎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健龍也十分懂事,從未向家裏要求過什麼,甚至連一輛輪椅都沒有。社區裏的義工得知了這一情況,就湊錢為健龍買了一輛輪椅。就這樣,義工們隔三差五就到健龍家裏陪他説話,和他做遊戲。漸漸地,健龍向義工們敞開了自己的心扉:"我想下樓,我想在院子裏曬曬太陽。"為了滿足健龍的這一心願,義工們排了"值班表",經常背健龍下樓,讓他有機會多曬曬太陽,散散心。

    幾年間,社區的義工們為像健龍這樣的20多位殘疾人撐起了一片溫暖的天空。

  老人教唱紅歌,手抄萬份歌譜

    "黨啊黨啊偉大的黨,我在你的旗幟下茁壯長大,是你領我走上光輝人生路啊,是你叫我愛人民愛國家……"每到星期二的下午,新豐社區服務中心就會響起這樣動聽的紅歌旋律,唱歌的是一群平均年齡超過65歲老人,而指揮和領唱的則是70歲的楊漢樓老人。

    楊漢樓老人原是江拖廠的一位中層幹部,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在廠裏的時候就喜歡唱唱歌,搞搞文藝活動。退休後,楊大爺就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唱歌之中。"對於我們這些老年人來説,唱一些紅色革命歌曲,既能憶苦思甜,又能抒發情懷。"楊大爺告訴記者。

    最初,楊大爺也參加了老年大學和其他老年合唱隊,但後來他發覺,應該為社區裏同樣有文化生活需求的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於是,在楊大爺的發起下,一支老年紅歌隊誕生了。"當時最缺的就是歌譜,有了歌譜才能教唱好歌曲。"楊大爺説,老人們大多不識五線譜,他就將一些五線譜的紅歌歌譜轉化成簡譜,一筆一劃地抄寫在白紙上。

    "當時歌譜少,我就在老年大學別的合唱隊裏'蹭'人家的譜子,回來自己再抄一遍。"楊大爺告訴記者,10年間,他手抄了上萬份歌譜,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紅色歌曲。記者在楊大爺的歌譜中看到,除了《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花兒為什麼那樣紅》等老紅歌,還有《迎風飄揚的旗》《走向復興》等新創作的紅歌。當記者問楊大爺是否打算帶隊參加今年的"中國紅歌會"時,楊大爺説,"現在還處在自娛自樂階段,等我們準備好了,就會去!"

  風雨無阻送報20年 只為追求簡單的快樂

    在新豐社區的眾多居民中,82歲的顧昌慶是最閒不住的一個。自1991年離休以來,顧昌慶就當起了社區裏的義務送報員。

    顧大爺第一任妻子很早就離開了人世。顧大爺離休後,兒子看他一人孤單,就將他接到身邊照看。由於兒子白天要上班,顧大爺總是一個人在家,住了兩個多月後,他回到了新豐社區。在一次幫鄰居轉送包裹中,顧大爺找到了一種簡單的快樂。就這樣,他開始了義務送報。

    顧大爺每天分兩次到收發室拿居民訂閱的報紙,再花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將信件、報紙等分別送到各家各戶,有時收到5公斤左右的小型包裹,顧大爺會親自送到居民手中;如果包裹太大,顧大爺就會通知居民自己去取。

    後來,顧大爺認識了同樣熱愛生活的彭大媽。不久,二老便組成了新的家庭。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顧大爺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一年前病倒住進了醫院。為了讓老伴安心養病,彭大媽毅然做起了"替補",成了社區第二位義務送報人。

    20年來,顧大爺風雨無阻堅持為社區居民送信送報,將報刊信件親手送到居民手中,顧大爺覺得這就是一種快樂:"只要我能動,我就會堅持送下去。"(記者 陳龍 實習生 陳濤/文 聶俊鵬/圖)

責任編輯:付文君

熱詞:

  • 郵遞員
  • 義務
  • 送報
  • 單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