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化解自殺心結,需織就一張社會干預網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1日 11: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南京9月10日電(記者 朱旭東)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因而更加需要堅強的心理,需要社會的關愛。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近100萬人自殺。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讓我們多一些尊重和關心、多一些愛和溫暖,給那些徘徊在死亡邊緣的人以勇氣和希望,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繼續譜寫生命的旋律。

  心理科門診量15年上升10多倍

  早在2004年,南京市腦科醫院就掛牌成立了心理危機醫療救治中心,包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急診科和精神科三部分,150名醫護人員組成了集“早期干預、緊急救助、後期治療”為一體的自殺干預中心。

  “15年前,心理門診每天門診量也就10例左右,可現在猛躥到150例以上,院裏的專科醫生由當年的5人增加到16人,仍忙不過來。”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喬慧芬介紹説,每年高考、中考前後,甚至還有“黃牛”炒賣心理科的號頭。“心理門診量增多,既與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上升有關,更與社會大環境變化密切相關。”

  在南京某大學就讀的小李是東北人,與他同宿捨得兩位同學家境優越且都是學生幹部。小李和他們住在一起,先是有嚴重的自卑感,繼而發展為心理疾患。後來,老師將他調離了原宿舍,可原先的心理壓力仍如影隨形,他最終只好到腦科醫院尋求幫助。滿臉鬱悒的他向醫生傾訴自己的煩惱:“同學們覺得我是外地人,合夥欺負我,我實在受不了,甚至有與他們同歸於盡的想法……”

  某機關一位副處長,在競聘正處長時失敗,而升為正處長的恰恰是他平時最看不起、認為最沒有能力的一位同事。於是,這位副處長心理不平衡,長期抑鬱,認為社會不公,看周圍的人和事都一片灰暗。

  “這樣的例子,幾乎每週都能碰到幾例。近幾年,來看心理門診的人群中,大中學生、外企白領、機關幹部約佔三分之一。”喬慧芬説,目前,有抑鬱、焦慮、強迫等心理障礙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而具備資質的心理諮詢人員卻嚴重不足。“如果這批人群缺少心理調適能力,社會又沒有週到、有效的心理干預機制和生活救濟機制,一旦他們心理出現畸變,行為失控,將是非常可怕的‘定時炸彈’。”

  捕捉預警信號或可避免悲劇發生

  自殺學創始人涂爾幹在《自殺論》中闡述,“自殺所完成的動作似乎只表現他個人的性格,實際上是這些動作所表觀出來的某種社會狀態的繼續和延伸。”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諮詢專業委員會心理督導師、南京市腦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李箕君表示,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並非由單一原因引起,而是生物、遺傳、心理、社會、文化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如果能早發現、把自殺念頭扼殺在搖籃裏,很多患者是能夠避免自殺發生的。

  據介紹,在我國,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3倍,女性自殺率比男性高25%左右。李箕君説:“在我國社會經濟水平高速發展的同時,面向公眾的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的醫療資源相對不足,使得一些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長期處於不良生活事件中的個體,不是向外界尋求對自己的幫助,而是選擇自殺作為解脫痛苦或減輕他人負擔的一種方法。”

  但是,有強烈的自殺意念而又拒絕向外界求助的人群,的確會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蛛絲馬跡,如果周圍的人能及時發現、疏導,就很有可能阻止悲劇的發生。據介紹,類似于“將自己的心愛之物散發給身邊的人”“突然對他人特別熱情”、交流中流露出“真想一覺睡過去,再也不醒來”“要出趟遠門,最近一段時間都不再回來”等言語或異常行為,以及那些受嚴重抑鬱情緒困擾、既往曾有過自殺未遂的人,都應該視為“預警”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