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娛樂圖文 >

電影“小片” 活得不易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4日 04: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製圖:蔡華偉

  第二十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22日落下帷幕,本次電影節首次設立中小成本故事片獎,這讓對電影産業具有開路意義的“小片”受到特別關注。

  作為電影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成本電影在享受中國電影迅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和商業大片同臺競爭的尷尬處境。

  拍攝、發行中小成本電影究竟有多難?中小成本電影又該如何兼顧藝術與商業,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這些問題,我們與您共同尋找答案。

  ——編 者

  22日晚,第二十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各個獎項在安徽合肥一一揭曉。本次電影節將過去的最佳數字電影獎改為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獎,以此激勵中小成本電影的發展,《老寨》最終摘得這一桂冠。“成本不高的製作,製作者大都默默無聞,但是他們一直在堅守,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裏,專業精神是最難能可貴的。”主持人吳剛當即感慨。

  中小成本電影的現狀,在本屆金雞獎上成為各方熱議的話題。

  開路

  最可能引導電影産業發展方向

  本屆金雞獎,將中小成本故事片獎的參評範圍鎖定在製作成本800萬以下的影片。中影協秘書長許柏林介紹:以800萬作為中小成本故事片的界限,是依據投資行情、實際運作所需的資金進行的大概估算。

  然而,在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教授王海洲看來,事實上,投資額在1000多萬元甚至接近2000萬元的電影,都處於很尷尬的地位:請不起大牌明星、沒有大製作、也很難有檔期。

  如果我們將中小成本電影界定為投資在2000萬以下的話,那麼,中國近幾年每年出品500多部電影,有200多部屬於中小成本,這還不包括電影頻道每年立項的110多部小成本電影。“但是,投入不能與影片質量畫等號。”王海洲認為:“從數量上來説,中小成本電影是當今中國電影無可非議的主力陣容,從藝術角度上來講,這些電影是最可能引導電影發展方向的。”

  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也認為,中小成本電影的意義並不全在於市場價值,而是在於它們對電影産業的創意性的引領,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類影片具有開路作用。它們為電影工業提供活力,促進整個工業的良性發展。

  “如今,中國電影的確存在産業結構失衡的問題,市場過度依賴大片,但同時也需要冷靜看待這個問題。應該看到大片和中小成本影片之間互補互動的關係,它們各自存在並且良性互動才是健全的電影工業,也才能滿足觀眾的差異化需求。”饒曙光説。

  許柏林説,中國影協設立該獎就是要鼓勵中小成本影片,肯定它們在電影生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尷尬

  90%以上國産“小片”進不了院線

  “無大牌演員、無好的設備、無華麗的場景,拍攝中遇到很多困難,有人直言:這樣的‘小片’想跟同檔期的大片競爭,無異於是幼兒跟拳王較量拳擊。”兒童故事片《孩子的那些事兒》導演王競回想起當初籌拍電影的經歷,頗覺苦澀。“每年中國生産的中小成本故事片,90%以上都沒有進入院線,大片佔領市場的強勢,這些都使我們電影導演不禁要為中小成本電影前途擔憂。”

  王競的遭遇,是很多中小成本影片在籌拍過程中都遇到過的難題。

  在此次金雞獎設立的兩岸青年導演座談會上,年輕導演張弛提起自己拍攝《地下的天空》時的不易,“在國外參加了近百個影展,口碑和效益都不錯,但最終在國內只排了4個院線,下線也很快,很少有觀眾能夠看得到。”

  國産中小成本影片的現狀不容樂觀。在剛剛過去的國慶檔,有近20部影片扎堆上映,除了商業大片《白蛇傳説》和《畫壁》票房過億元外,包括《李獻計曆險記》、《夏日樂悠悠》、《轉山》在內的中小成本電影都票房慘澹。

  2011年1—9月份的電影票房榜顯示,截至9月底,國産影片票房收入437653萬元。《建黨偉業》、《新少林寺》、《竊聽風雲》、《將愛情進行到底》和《武林外傳》等5部影片吞走12億多元票房,剩下票房也基本被其它商業大片蠶食,《鋼的琴》、《刀劍笑》等具有藝術特色的中小成本影片雖然獲得了很好的評價和口碑,但還是擺脫不了叫好不叫座的命運。

  王海洲承認,2002年以來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尤其是準入資格的放寬和國産大片的示範效應,使各種資金對電影的熱情空前釋放。資本、觀念的進入已經改變了以類型劃分電影的傳統,中小成本電影的生態開始發生變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明星片或者大片動輒投入上千萬,宣傳和造勢的費用甚至超過了拍攝費用,院線要考慮利益,也必然會選擇這種大張旗鼓搞宣傳的片子,中小成本電影,沒有明星是先天不足,後天又吃虧在了無錢吆喝上。另一方面,中小成本收入渠道也過於單一,中國電影的收入九成以上要靠電影票房,而且海外市場發行渠道狹窄,這也導致了中小成本電影的生存困難重重。”中影集團影視策劃部的張延紀坦言。

  提醒

  “小片”也該首先考慮“回本”

  作為電影頻道和北京市電影局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成員,王海洲每年至少要看150多部電影,基本是中小成本製作,“質量參差不齊,導演魚龍混雜。”王海洲這樣闡述審片印象:“中小成本電影本身的良莠不齊,也使得其在面對市場的檢驗時表現出了題材和類型上的不足,正是因為如此,在中小成本電影的圈子裏,有能力、有理想的人更需要鼓勵和支持,這是維護中國電影生態的關鍵。”

  應如何為中小成本電影提供一個更大的舞臺?台灣著名導演李行在兩岸青年導演座談會上如此告誡後來者:“中小成本電影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回本的問題。”對於這個觀點,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深表贊同。“不能把中小成本等同於藝術片,在堅守自己藝術原則的同時,中小成本電影導演必須要考慮到市場。如今的電影産業已經是一根長長的鏈條,在市場機制下,電影製作與宣傳、發行密不可分,需要充分考慮商業規律。”

  張延紀介紹,投資才百萬元的《夜店》,在找中影合作時,帶來了一大沓訂單,原來這部片子靠巧妙地植入廣告,便已經收回了成本,中影集團立即決定為這部電影注資。

  “明星不行、視聽衝擊不行,那中小成本能靠的就只有紮實的故事。”趙衛防説:“過去很多不能上院線的電影有電影頻道收購,但是有些電影質量實在太差,所以如今電影頻道也開始實行嚴格的打分制,這也告誡一些年輕導演,莫要急功近利,專心下來做好每一個本子才是最重要的。”

  影評人周黎明也指出,目前國內中小成本影片的質量亟待提高,“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結構是金字塔形,資金人才在其中循環流動。前幾年我們極度缺乏中等規模的影片,現在這個情況有所改觀,中國電影工業金字塔的結構漸漸形成,但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的質量還存在很大提高空間。”

  幾乎所有被採訪的專家學者都提到了電影院線問題,“目前大片和小片是在同一條院線放映,能否發展一些分眾院線,使得大陸的電影院也能和上世紀80年代香港四大電影院線多元發展一樣,為電影提供更大的空間呢?”趙衛防説。

  “中小成本電影,亟待更多人的關注,有志的青年導演和他們的作品需要一個健康的機制。”青年導演杜波呼籲。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小片
  • 成本影片
  • 電影産業
  • 電影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