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三位文化參與者的心聲:文化民生展現共享之樂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4日 03: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為人民奉獻更多無愧於時代的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産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

  ●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摘自黨的十六大報告

  ●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

  ●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産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

  ——摘自黨的十七大報告

  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

  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僻的鄉村,物質生活得到更大滿足的中國人,在文化生活上開始了新的追求與飛躍,充足的文化供給和覆蓋城鄉每個角落的文化惠民工程,就像潤物無聲的春雨,讓我們在得到精神滋養的同時,也讓幸福之花在中國大地盛開。

  “漁家小夥”黃金

  生活越來越有檔次

  燈光亮起,觀眾屏息凝視:一位年輕力壯的漁家小夥“嘩”地撒開大網,魚群上躥下跳,小夥躍入水中,捧起一條大魚,樂得合不攏嘴——這是滇池漁民千百年來沿襲的捕魚生活,如今經過藝術加工,每晚都在滇池畔的昆明市官渡區福保村上演。

  扮演漁民的小夥名叫黃金,今年26歲,7年前從雲南省內一處著名旅遊目的地來到名不見經傳的福保村表演。

  福保村的表演內容很自由。黃金告訴記者,滇池的傳説、昆明的小調,古渡漁燈、航海家鄭和的歷史傳説、享譽海內外的大觀樓長聯、流傳于滇池流域的金馬碧雞傳説等,都包括在裏面。“節目好看,吸引人。”

  “村委會將每年的11月19日設立為福保農民文化節,全體村民及村辦企業員工放假一天,村裏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比賽。我們福保雖是小村子,可是在文化節期間舉辦過全國鄉村歌手大賽、中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工藝展、中國農民畫展,大家的眼界越來越大,文化生活越來越有檔次。”黃金特別慶倖自己當年的選擇。

  風風火火的文化生活也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據統計,2011年,福保村接待遊客5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也從剛開始發展旅遊時的4億元增加到12億元。村裏現在有六七支文藝隊,平常自娛自樂,旅遊旺季也登臺表演,還常去區裏、市裏參加比賽,甚至去過台灣演出。村集體每年為各演出隊投入的經費總共在20多萬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杜志雄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農民已經有閒暇、有能力、有條件直接參與各種文化創造活動。農民不僅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農民鮮活的生活狀態、社會活動和生産實踐,才是農村文化的直接源頭和豐厚土壤。

  杜志雄説,除了由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工程之外,農民自發組織的文化産業開發也是激發農民進行文化創造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

  業餘藝術團團長劉新玲

  群眾參與度逐年提高

  今年60歲的劉新玲是甘肅蘭州市城關區新竹藝術團團長。退休後,她的主要精力都用在藝術團的排練和演出上。在蘭州市春節晚會、在重大活動開幕式、在節假日,在廣場、在企業、在社區,她和團員們用舞蹈表達她們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跳得高興,市民們看得也高興,”劉新玲告訴記者,“藝術團成員主要是退休幹部和職工,也有部分市民。以前吃完晚飯,老鄰居們只能溜達或打麻將消遣。現在,都擠到我們的團隊中了。我們現在名氣大了,很多比賽都請我們去參加,還有的企業主動找上門來,要贊助我們置辦統一服裝。為了進一步提高水平,我們還自己花錢雇了水平高的老師呢。”

  全區現有各類文藝團體300余家,包括聲樂、舞蹈、器樂、雜技、武術、鑼鼓、繪畫等門類,稱得上是五花八門。區委區政府對群眾業餘文化團體十分支持,撥了專項的資金鼓勵社區辦藝術節,如今已經舉辦了6年,其他各區也都辦了藝術節。

  劉新玲説:“現在群眾參與度逐年提高,不僅參與表演的人越來越多,圍觀的觀眾也有近百萬了,大家説,這才叫我的生活我做主呢。”

  現在每個區都有一個很大的文化廣場,有相應的文化活動中心,以前基本上處於停業狀態的那些文化宮、科技館、電影院、圖書館也都重新調整了管理方式。“人氣旺了!我們這些退了休的老年人,經常可以免費聽講座看展覽聽音樂會,日子過得比過去有追求。”劉新玲説。

  文化民生浮出水面。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長于群説,10年來,通過加大投入、改革機制,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順利開展,極大地縮小了城鄉的文化差距。

  中西部地區以前是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這10年國家對中西部地區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幅超過200%,一些重大的文化惠民工程,原則上都是西部地區中央財政支持80%,中部地區50%。

  “農民工夜校”學員張傑

  在城市,不再住“孤島”

  來自重慶的農民工張傑已經在北京地鐵九號線豐臺科技園車站工作了兩年多,他説他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在這裡成立的 “農民工夜校”中度過的。夜校堅持每週一小課,每月一大課,而且夜校有很大的圖書室,可以上網。尤其是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計算機信息服務網絡,可以通過通借通還,借書看書非常方便。

  農民工日常的業餘生活除了工作、吃飯、睡覺以外,主要的就是看看電視打打牌,偶爾讀讀報看看雜誌,不要説看首都大劇院的舞臺劇,看電影都是很少的,較難融入當地的生活。

  北京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新生代農民工沒參與過所在社區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絕大多數人沒參加過集體文體活動,其文化生活狀態甚至被人形容為“荒漠化”、“孤島化”、“邊緣化”。

  據統計,在北京的各個工地,有200多家類似的夜校,這裡成為農民工下班後參與文化、教育、培訓等活動的主要陣地。夜校還定期組織開展適合農民工學員特點的各類文化活動,如結合教學內容的知識競賽、文藝匯演、徵文等。張傑告訴記者,“文化部門有一個慰問來京建設者的百場電影進工地活動,挺好的,經常在我們的工地放映各種電影。”

  張傑是個攝影愛好者,夜校也教了他們一些基礎的攝影知識,現在北京市還經常舉辦由攝影愛好者和農民工自己拍攝的“尋找工地最可愛的人”的攝影比賽,張傑正躍躍欲試。問到他的精神追求,張傑希望單位能定期組織他們去博物館看一看,或者定期組織大家去北京的一些旅遊名勝看一看,“來了兩年多,還沒有去過故宮呢。”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國新説,正在建設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有望覆蓋農民工群體。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終還要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尋找出路。

  李國新建議,要充分發揮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功能,為農民工提供一些針對性的文化産品。目前文化部正在全國推廣的公共電子閱覽室的建設,已經把走進農民工聚居地作為側重點之一,準備為農民工提供內容健康、資源豐富的上網內容。

熱詞:

  • 文化創新
  •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 文化工作者
  • 文化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