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西藏自治區概況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2日 16: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歷史概況

  西藏古稱“蕃”,簡稱“藏”。西藏在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七世紀初,松讚幹布統一西藏,在邏些(今拉薩)建立吐蕃王朝,並與唐朝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元朝時期,中央政府設立管理藏區事務的宣政院,建立了西藏薩迦地方政權,西藏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域。明朝中央政府承襲元制,先後敕封過三大法王和各級僧官,設立烏斯藏、朵甘兩個行都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管理西藏軍政事務,並建立了帕竹地方政權。到清朝,西藏與中央的關係進一步得到加強,1652年、1713年清政府分別冊封達賴和班禪,正式確定其封號。1721年,清政府廢除第巴制度,制定噶倫制度。1727年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辦事衙門,對西藏進行全面管理。1790年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廈政府,1791年清政府派軍進駐西藏,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共同掌管西藏事務。1792年至1793年清政府制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對西藏地方政府的政治、財政、軍事、外交、宗教等方面進行了規範,加強了中央的管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定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實現和平解放。1956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首府設在拉薩。

  二、自然地理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的廣大地區。北鄰新疆,東連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南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國毗鄰,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複雜多樣,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南北最寬900多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無出海口。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被稱為除南極、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全區為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和唐古拉山脈所環抱。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可分為四個地帶:一是藏北高原,位於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長約2,400公里,寬約700公里,佔自治區總面積的1/3,為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其間夾著許多盆地,低處長年積水成湖,是西藏主要的牧業區。二是藏南谷地,海拔平均在3,500米左右,在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谷寬一般7至8公里,長70至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三是藏東高山峽谷,即藏東南橫斷山脈、三江流域地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米左右,山勢較陡峻,山頂與谷底落差可達2,500米,山頂終年積雪,山腰森林茂密,山麓有四季常青的田園,景色奇特。四是喜馬拉雅山地,分佈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接壤的地區,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構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山區內西部海拔較高,氣候乾燥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

  西藏的氣候獨特而複雜多樣,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呈現出由東南向西北的帶狀分佈,即: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由於地形複雜,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及明顯的垂直氣候帶。西藏氣候總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氣溫較低,溫差大;乾濕分明,多夜雨;冬春乾燥,多大風;氣壓低,氧氣含量少。

  西藏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水汽、塵埃含量少,緯度又低,是我國太陽輻射總量最多的地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並呈現出由藏東南向藏西北逐漸增多的特點。太陽輻射的年變程,以12月最小,5月或6月最大。全區年均日照時數達1,475.8至3,554.7小時之間,西部地區則多在3,000小時以上。西藏地區平均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全區年均溫度在-2.8℃到11.9℃之間,溫差較大。最溫暖的東南地區年均溫度約10℃左右,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年均溫度在5℃至9℃之間,東部橫斷山脈地帶,月均溫度在10℃以上的時間有4個月左右,藏北高原大部分地方年均溫度在0℃以下,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北麓山地年均溫度在3℃以下。

  西藏年降水量在74.8至901.5毫米之間,地區分佈極為不均,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總的分佈趨勢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迎風坡多於背風坡,東南濕潤,西北乾燥,雨季分明。雨量集中在6至9月,可佔全年降水量的80%至90%。以氣溫和降水為主要依據,西藏自治區可劃分為十一個不同的氣候區,即:山地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山地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高原溫帶濕潤氣候區、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高原溫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區、高原溫帶季風乾旱氣候區、高原亞寒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高原亞寒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區、高原亞寒帶季風乾旱氣候區、高原寒帶季風乾旱氣候區。

  三、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現設6地1市,即:拉薩市、日喀則地區、山南地區、林芝地區、昌都地區、那曲地區、阿裏地區;71個縣,1個縣級市,1個縣級區;140個鎮,543個鄉。

  四、人口資源

  根據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05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77.00萬人,比上年凈增4.68萬人,增長1.2%。人口出生率為17.9‰,死亡率為7.2‰,自然增長率為10.7‰。

  五、土地資源

  西藏自治區土地面積為120.223萬平方公里。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區域差異明顯,各地土地資源分佈不均。這些土地大致可分為六個區域:

  一是藏東高山峽谷農林牧區,為西藏土地開發利用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

  二是西藏邊境高山深谷林農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邊境地帶。境內山高、谷深、河窄,氣候、植被、水、熱、土壤等條件優越,森林資源豐富,農産品種類較多,是西藏獨特的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區。

  三是中南部高山寬谷農業區。該區包括拉薩市、日喀則和山南地區各一部分,人口稠密,經濟相對發達,是西藏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域。産業結構較齊全,産值比重最大。

  四是高山湖泊盆地農牧區。位於西藏中南部高山寬谷農業區以南,喜馬拉雅山脈主脊線以北,是一個東西狹長的地區。本區多夜雨,屬高原溫帶半乾旱氣候區。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乾旱、霜凍,冬、春季多大風、沙暴等,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豌豆、油菜等。

  五是藏北高原湖泊盆地牧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該區地勢高曠、地形複雜、氣候乾旱、草原遼闊,大部分為純牧區,是西藏最大的牧業區。

  六是藏北高原未利用區。位於西藏北部,該區高寒、乾旱、荒涼,局部草地初步開發為臨時性牧場。

  據國土部門統計,截止2005年10月,西藏轄區土地總面積為180,334.82萬畝。其中,農用地116,429.16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4.56%;建設用地94.77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5%;未利用地63,810.89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5.39%。

  在農用地中,草地面積為96,689.52萬畝,佔農用地面積的83.04%;林地面積19,020.54萬畝,佔農用地面積的16.33%;耕地面積541.15萬畝,佔農用地面積的0.46%;其它農用地177.86萬畝(含園地2.97萬畝),佔農用地面積的0.15%。

  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工礦用地59.41萬畝,佔建設用地面積的62.69%;交通運輸用地33.86萬畝,佔建設用地的35.73%;水利設施用地1.49萬畝,佔建設用地面積的1.58%。

  六、礦産資源

  西藏目前已發現101種礦産資源,查明礦産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余處,發現礦點2,000余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藏優勢礦種有銅、鉻、硼、鋰、鉛、鋅、金、銻、鐵,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産在全國佔重要地位,礦産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礦産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有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銅、高嶺土、菱鎂礦、硼、自然硫、雲母、砷、礦泉水等12種。石油資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礦遠景。

  七、水利資源

  西藏的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冰川水資源和大氣降水。

  地表水資源:西藏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條,大小河流數百條,加上季節性流水的間歇河流在千條以上,年均徑流量為4,482億立方米。西藏的湖泊面積約250多萬公頃,佔全國湖泊面積的30%。主要湖泊有:巴松錯、然烏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納木錯、色林錯、扎日南木錯、班公錯。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個,大於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4個,大於5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3個,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819個。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大河都流經西藏,其中,怒江、雅魯藏布江發源於西藏。亞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都發源或流經西藏。

  地下水資源:總量約1,107億立方米。

  冰川水資源:西藏的冰川面積約2.7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總面積的46.7%,冰川水資源總量為332億立方米,分為大陸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兩大類。其中75%的冰川為外流水系,25%為藏北內流水系。冰川融水是西藏河流、湖泊的重要補給來源。如帕隆藏布冰川融水補給量可佔年徑流量的60%,朗欽藏布、森格藏布其冰川融水補給量也達49.8%。

  全區地表水資源總量約4,482億立方米,至2005年底,人均地表水資源佔有量約16.18萬立方米,耕地畝均地表水資源佔有量約8.28萬立方米。

  八、主要物産

  農作物資源:西藏全區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小麥、玉米、油菜、豆類等品種;蔬菜約有16個大類,150余個品種。蘿蔔、白菜、西葫蘆、西紅柿、黃瓜、絲瓜、苦瓜、冬瓜、茄子、辣椒、芹菜、豆類、蔥、花菜等大多數蔬菜品種在西藏都有種植。隨著高效溫室大棚的興建,內地一些名特優新菜陸續引進並已種植成功。全區建立各類果園400多處,年産幹鮮果品1,000多萬公斤,茶葉1噸,桐油1.5萬公斤。在一些地方,蘋果、梨、桃、香蕉、桔子、葡萄、西瓜等也有一定面積栽植。

  動物資源:西藏有脊椎動物793種,其中兩棲類45種,爬行類55種,鳥類488種,獸類142種,魚類63種。全區有昆蟲近4,000種。大中型野生動物數量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藏羚羊數量佔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70%以上;黑頸鶴越冬數量佔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80%左右;野牦牛數量佔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近80%。現有野生動物中被列為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保護的有14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滇金絲猴、虎、野牦牛、藏羚羊、赤斑羚、羚牛、黑頸鶴、棕尾虹雉、蟒等4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盤羊、岩羊、麝類、馬鹿、藏雪雞、藏馬雞、墨脫缺翅蟲等84種;西藏自治區增加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狐狸、斑頭雁、赤麻鴨等16種。

  家畜、家禽主要有綿羊、山羊、牦牛、黃牛、犏牛、馬、驢、騾、藏雞、藏豬等。這些家畜、家禽長期以來適應高原環境,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水産資源:西藏查明的魚類中,鯉科的裂腹魚亞科的魚類佔多數。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支流的黑斑原鮡(地方名:拉薩鲇魚)、班公錯的西藏裂腹魚以及亞東河的亞東鮭魚較為著名。

  植物資源:西藏是我國森林和原始林最大的林區之一,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中國森林資源報告》公佈:西藏現有森林總面積1389.61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22.945億立方米。截止2005年年底,西藏全區森林覆蓋率為11.31%,森林面積名列我國第五,活立木總蓄積量名列我國第一。常見樹種主要有雲杉、冷杉、鐵杉、高山松、華山松、落葉松、雲南松、白樺、青岡木等,經濟價值很高。稀有針葉樹種,如穗花杉、雲南紅豆杉、印度三尖杉、百日青等,是第三紀的孑遺植物。有高等植物6,400多種,其中:苔蘚植物700余種,維管束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5,700余種。還有藻類植物2,376種,真菌878種。有木本植物1,700余種,藥用植物1,000余種,油脂、油料植物100余種,芳香油、香料植物180余種,工業原料植物(含鞣質、樹脂、樹膠、纖維)300余種,可代食品、飼料的澱粉、野果植物300余種,綠化觀賞花卉植物達2,000余種。可食用菌,如松茸等415種,藥用菌,如靈芝等238種,已知有抗癌作用的真菌,如絲膜菌、蟲草等有168種。

  藏藥資源:截止2006年4月,西藏全區植物性藏藥材有191科、682屬、2085種;礦物性藏藥材有50余種。全區已開發常用藏藥360多種。比較著名的植物性藏藥材有冬蟲夏草、藏紅花、貝母、手掌參、藏茵陳、藏蒼蒲、毛膏菜、綠蓉蒿、胡黃連、忍冬果、檀香、桃兒七、雪蓮花、天麻、靈芝、三七、大黃、黨參等。這些藥材藥用價值高,其中不少暢銷國內外。

  西藏現已初步形成旅遊業、藏醫藥業、農畜産品深加工和民族手工業、綠色食品(飲品)加工業、礦産業、建築建材業六大經濟支柱産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佈局。

  九、旅遊資源

  (1)自然風光旅遊資源。西藏現有世界級國家自然保護區3處:珠峰自然保護區、藏北羌塘自然保護區、藏東南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名勝風景區1處:雅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主要有:以喜馬拉雅山脈為主的雪山風光區域、藏北羌塘草原為主的草原風光區域、藏東南森林峽谷為主的自然生態風光區域、阿裏神山聖湖為主的高原湖光山色風光區域;湖泊類有阿裏神山聖湖為代表的高原雪山湖泊,納木錯為代表的草原湖泊和以巴松錯為代表的高原森林湖泊等不同類型的湖泊。現已開闢了拉薩—林芝—山南—拉薩生態旅遊環線;拉薩—日喀則—阿裏朝聖觀光旅遊線;拉薩—日喀則—定日—樟木觀光旅遊線;拉薩—那曲—青海草原風光旅遊線。

  (2)人文旅遊資源。西藏現有1,700多座保護完好、管理有序的寺廟,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主要有以拉薩布達拉宮、大昭寺為代表的藏民族政治、經濟、宗教、歷史、文化中心人文景觀區;以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群為代表的藏文化發祥地人文景觀區;以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薩迦寺為代表的後藏宗教文化人文景觀區;以藏北“古格王朝古都遺址”為主的文物古跡人文景觀區;以昌都康區文化為代表的“茶馬古道”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區等。全區現有國家優秀旅遊城市1座:拉薩市;世界文化遺産1處:布達拉宮及其擴展項目大昭寺、羅布林卡;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3座:拉薩、日喀則、江孜;一年有14個風俗各異的民間重大節日。

  十、名勝古跡

  西藏現有名勝古跡大多被列入了各級文物保護範圍,目前,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布達拉宮。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築群,解放前是達賴的冬宮,位於拉薩市中心。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3)甘丹寺。位於達孜縣。(4)薩迦寺。位於薩迦縣。(5)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6)昌珠寺。位於乃東縣。(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8)藏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藏王的墓葬群,位於瓊結縣。(9)古格王國遺址。位於札達縣。(10)哲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11)色拉寺。位於拉薩市北郊。(12)羅布林卡。位於拉薩市西郊,解放前是達賴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13)夏魯寺。位於日喀則市。(14)托林寺。位於札達縣。(15)桑耶寺。位於扎囊縣,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16)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17)扎塘寺。位於扎囊縣。(18)白居寺。位於江孜縣。(19)小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20)朗賽林莊園。位於扎囊縣。(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吉隆縣。(22)拉加裏王宮。位於曲松縣。(23)吉如拉康。位於乃東縣。(24)桑喀古托寺。位於洛扎縣。(25)科迦寺。位於普蘭縣。(26)列山墓地。位於朗縣。(27)吉堆吐蕃墓群。位於洛扎縣。

熱詞:

  • 西藏自治區
  • 概況
  • 自然地理
  • 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