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民日報:重視群眾知情權 否則民心工程也會引民怨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1日 04: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歷史,總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長。

  2002—2012,黨的十六大以來的輝煌十年,蘊含着怎樣的醇厚與綿長?

  如果説十年的發展譜就了一曲壯美的樂章,那麼民主與民生就是雙重變奏,緊扣着以人為本的鮮明主題。

  如果説十年的進步開闢出一片新的歷史星空,那麼民主與民生猶如奪目的雙子星座,交相輝映,映照出一條科學發展的崛起之路。

  發揚民主,改善民生,十年點點滴滴的積累,匯成奔騰的江河。這是一條歷史之河,留下前人艱辛探索的腳步;這是一條未來之河,給予後人深刻的啟迪。

  民主與民生的課題,時代迫切需要回答,答案在歷史的回聲裏,在未來的呼喚中……

  民主與民生的雙重變奏

  這裡,曾是一部新的歷史樂章的起點,如今,變奏的音符又悄然涌動——

  2012年8月28日上午,小崗村上百村民已把大包乾紀念館報告廳擠得滿滿當當——他們要與縣委書記、縣長面對面探討房屋改造、發展旅游的大事。嚴俊昌,當年大包乾&&人之一,坐在最前排。

  “怎麼改?”“錢誰來出?”“質量如何保證?”鄉親們與縣領導你一言我一語。這一刻,人人都是小崗村民生發展的決策者……

  34年前那個寒夜,那張“生死契約”上18個鮮紅的手印,仿佛又在嚴俊昌眼前。“大包乾,我們一夜過了溫飽線,多年卻沒邁過富裕坎。如今民主議政,大家心想一處,勁使一處,才能過上富裕日子。”這是他這十年中最深的感受。

  十年來,由民生而求民主、因民主而促民生的雙重變奏,成為新世紀中國改革發展交響曲中的華彩樂章。

  ——這是大時代裏一曲民主與民生的和聲。

  全國政協常委李君如這樣詮釋這個大時代的主題:

  改革開放之初,最大的民生是解決生存問題,更多的是把經濟發展“自主權”交給群眾。今天,解決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所在,必然要求加大群眾參與和監督力度。民主和民生就以新的形式凸顯出來。

  這是一幅民生改善的標示圖:這十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就業規模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教育、醫療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住房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難題正逐步解決……

  這是一張民主推進的時間表:2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2005年,全國人大歷史上首次立法聽證會舉行;2008年,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2010年,城鄉居民實現“同票同權”;2011年,98個中央部門“三公”經費首次向社會公佈;2012年,近8萬個政務微博架起“網民問政”和“政府施政”間的溝通橋梁……

  只有傾聽民意並接受民意,才能實現民意得到尊重、民生得到改善、政府得到信任的“多贏”。

  ——這是大轉型中一曲創新民主、開拓民生的奏鳴。

  經濟的轉型,利益群體的多元,公民訴求的增加,必然帶來社會的轉型。社會的轉型,必然要求民主與民生的創新。

  是什麼引領了這創新的旋律?

  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認為,是“黨內民主”創新體制的建設。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第一次出現在黨的十六大報告裏;十七大報告又提出“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今年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積極發展黨內民主”“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

  十年間,官員差額選舉、“公推票決”穩步推進。最引人注目的是,2011年,江蘇省差額選舉出13位省委常委。

  十年間,全國98%以上村委會實行直接選舉,85%的村建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89%的社區建立居民代表大會……

  十年間,從兩會議政到立法聽證,從網絡問政到決策聽證,從中央領導在田間地頭聽取民意到工人農民進中南海建言獻策……

  民主新風撲面而來,民生創舉隨之展現:

  取消延續2600年的農業稅,全面實現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建立全民醫保和養老保險……

  ——這是大考驗中一曲民生持續、民主穩健的復調。

  從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開始,西南大部旱魃逞兇、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再到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共和國走過了一段不平坦的歲月。

  多難興邦。嚴峻的日子裏,黨和人民始終在一起:廢墟中,人們被那噓寒問暖的聲音溫暖着;旱田裏,人們面對那緊鎖眉頭尋找生機的面容期待着;工廠裏,碼頭上,人們被那沉穩應對指揮有序的笑容鼓舞着——在各級部門密集調研和發揚民主集思廣益中,中國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經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

  復旦大學教授林尚立説,在黨的領導下,將廣大人民凝聚為一個有機整體,不但保障其政治權益,而且保障其經濟權益。正是在這樣的大主題下,民主建設與民生建設有機統一,比翼齊飛。

  民主與民生的時代交響

  北京,天壇。立於圜丘,極目四望。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曾為古代多少明君賢相所信仰,從而成就了他們的盛世傳奇,而這一切的輝煌為何都一次次化為浮雲,飄散在歷史的煙波裏?

  圜丘下那象徵森嚴等級的臺階或許就是答案——那些只向蒼天屈膝的帝王們,何曾向民眾低下過他們高傲的頭?站在民主的對立面,他們所追求的國泰民安往往便如曇花一現。

  “民主是民生的生命。失去了民主的民生體系,小到企業,大到國家,終將失去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古今都是一個理兒。”喜歡讀史的青島港集團總裁常德傳好以史為鑒教育他的團隊。

  “我們有兩個上帝,一個是客戶,另一個就是職工。”常德傳説,尊重職工,在公開民主的環境中,讓職工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中來,結成命運共同體,這是青島港歷經百年基業長青的秘訣。

  看看他們的幾次“革命”,或許能理解其話中的深意:工人研製出輪胎壓胎機,用“電鈕革了大錘的命”;對礦石作業流程進行改造,用“鼠標革了鐵锨的命”……

  民主的管理激發了一線職工創造的熱情,開啟了青島港港口作業“秒的時代”“毫米的時代”。職工也享受到這些“時代”的成功。

  該如何把握民主與民生的關係?

  “民主與民生是一對‘孿生兄弟',誰也離不開誰。‘有禾入口'稱‘和',也就是民生;‘人皆能言'是為‘諧',也就是民主。和諧就是民主民生的代名詞……”

  杭州市人大常委會負責人做出這樣的比喻。

  林尚立教授認為,中國穩健的民主化戰略,重要的是將民主建設與民生建設有機結合,追求民主化的民生績效。

  民主與民生,根本在民。

  它不是封建社會的馭民之“術”,而是現代民主社會科學發展之“道”;它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而是體現在對每一個人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監督權的尊重!

  立於圜丘,側耳傾聽。

  歷史的回聲漸已遠去。空中回蕩着民主與民生的當代交響——

  終於明白,“天”意味着什麼!

  民主與民生的未來暢想

  臨近清明,吉林省梨樹縣新風村終於迎來了遲到的選舉。

  梨樹縣曾是“海選”的發源地。然而,就在這裡,兩年前因違規投票選舉流産。頂着料峭的晨風,1300多名村民選出新的村委會主任。

  從發起“海選”到“海選”流産,新風村的經濟曾經一落千丈。如今,當民主大旗重新高擎,民生也有了新的希望。

  民主與民生,時代的呼喚。呼喚是那樣的迫切,註定要在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不懈堅持中去收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首要的是領導幹部的思想觀念,要跟上時代的變化,跟上群眾思想觀念的變化,多一些民主和服務意識,少一些“權力的傲慢”。

  30年前,落戶一個項目,建設一個工廠,群眾往往會拍手稱快。今天,人們首先要問,項目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工廠會不會破壞生態環境?

  一旦群眾沒有機會了解實情,沒有渠道表達意見,即使項目將帶來鉅額利稅、解決大量就業,即使工程進行了“最嚴格的環評”,群眾也可能會因為不信任,用自己的方式投下“反對票”。

  近期發生的一系列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事件告誡我們,忽視了群眾知情和參與權,“民心工程”也可能辦成“民怨工程”。

  鳳陽縣委書記張勇對此有着清醒的認識:“如果領導還想板着面孔做報告,關起門來做決策,那只會在現實中碰壁了。”

  更需要清醒看到的是,中國人口多、底子薄,每一個民生問題都是“世界級”的,推進民主同樣艱巨而複雜。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説,中國漸進改革最重要的是從實際出發,逐步發展和擴大人民各項權利。這是中國模式的一大內涵,需要繼續堅持。

  我們需要奮起而行,更要腳踏實地,用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的一小步,邁出整個民族的一大步。

  推進民主,改善民生,世界的潮流。

  任何一個國家邁向現代化,必須邁過民主和民生兩道門檻。

  南京市六合區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志強談了自己的感受:基層民主探索要適合中國國情。

  德國《新德意志報》評論: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當代最偉大的社會實踐……中國定將實現一種特殊的民主,這種民主將考慮到這個大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特點。這種亞洲“社會主義民主”所涉及的是史無前例地繼續思考,不是抽象地複製西方民主。

  回首這十年的民主、民生路,葉篤初感慨地説,中國的經驗就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落腳點是符合中國國情。民主和民生不求時髦,千好萬好,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最好。

  “我們不但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還要把各種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科學整合起來,讓它們發揮1+1大於2的效果。”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説。

  從人治到法治,從一事一解決到事事靠制度,中國的民主建設與民生保障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時間是能力等待開發的地盤”。

  在未來的廣闊時空裏,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必將耕耘出民主與民生共同生長的錦繡沃野。

  (據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趙承、張曉松、劉錚、崔清新、林暉、葛如江、王勉、鄧華寧)

熱詞:

  • 人民日報
  • 群眾
  • 知情權
  • 民心工程
  • 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