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務院專家:禁止強迫農民以土地權換取市民權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31日 01: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經濟參考報》:十六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同步跟進,農民增收速度加快。請您談談十年來我國在“三農”領域進行了哪些重要改革?

  韓俊: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幅提升,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農村面貌日新月異“三農”發展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期。

  探究根源,就在於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黨中央與時俱進確立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方針,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積極推進農村改革,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開創了“三農”工作嶄新局面。

  這十年農村改革遵循的基本邏輯:第一是“少取”,其中最重大的一項改革,是從2000年開始試點的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給農民直接減免各種稅費負擔1300多億元。農村稅費改革以來,中央給予地方的轉移支付累計高達6543億元。第二是“多予”,公共財政全面覆蓋農村,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資金籌措機制發生根本改變。中央財政“三農”投入從2003年的1754.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2286.6億元,8年間增長了6倍,年均增長25.4%,遠超出中央財政本級支出年均增長11.04%,也超過全國財政支出年均增長19.23%的水平。“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三農”支出29623.8億元,年均增長23.6%,投入總量是“十五”時期的2.6倍;2011年一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規模達到12286.6億元,超過“十五”時期五年的總和(9580億元)。第三是“放活”,2004年放開了糧食購銷,購銷主體開始多元化。而且打破了勞動力市場的城鄉分割,取消了限制農民流動的政策,提出要公平對待農民工,現在又提出,符合條件的農民還可以在城市定居。

  十年來,城鄉統籌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1.3%,這是一個轉捩點。中國城鎮化最重要的一個推動力就是農民轉移就業和跨地區流動。過去那種城鄉完全分割的局面已被打破,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加快。

  過去十年,我們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想,通過自覺調整國民收入和財政支出的使用結構,各種資源開始大量投到農村去,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逐步轉向農村。城鄉一體化,包括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會保障一體化等,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經濟參考報》:“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請您談一談實現“三化同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在什麼地方?

  韓俊: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強調推進“三化”同步發展,就是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現代化建設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加快克服農業基礎脆弱這一瓶頸制約,加快解決農村發展滯後和城鄉發展不協調這一突出問題,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這一深層矛盾,努力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第一,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農村人口比重很大的發展中大國,解決好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把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把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作為重點任務。

  第二,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必須始終將農業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使用擺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用地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國農業發展中亟待加強的環節。必須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普及,改善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努力提高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

  第四,培養新型農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抓好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培養造就大批農村實用人才,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五,農業現代化不僅是農業生産手段的現代化,也是農村制度不斷變革和創新的過程。必須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建立健全嚴格規範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支持和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健全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制度。

  第六,加快農村人口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大幅度減少農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艱巨任務。必須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民就業,逐步消除對農民進城定居的限制,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和落戶,轉變為城鎮居民。

  第七,走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涵蓋了農村生産生活的各個方面,是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現代化。必須突破就農業論農業的局限,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繁榮發展農村文化,辦好農村教育事業,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村醫療衞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的社會政治地位,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經濟參考報》:隨着我國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城鎮化成為未來我國最大內需潛力所在,這就必然涉及城鄉利益關係的調整和一系列深層次的改革。未來解決好“三農”問題,深化改革的難點和主攻方向在哪?

  韓俊: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面臨着深層次的體制性矛盾。由於長期受城鄉分隔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在處理農村和城市關係問題上,仍自覺或不自覺地存在“重城輕鄉”的觀念。長期以來,從體制、政策到各項管理制度上都限制農民進城定居。

  講到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難點,首先是農民地權保障問題。如何通過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來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産權益。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産資料,維持生計的最基本保障。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須以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産權利為核心,加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解決好四方面問題。

  首先要明確界定農民的土地財産權利。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的使用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合法財産權利。農民擁有長久不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只有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産權利,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村才能長治久安。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下一步要加快給農民頒發具有明確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和宅基地使用權證書,讓農民清楚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要防止以農村土地屬於集體所有為名強徵農民的土地。

  其次要把握好土地流轉的方向。從全世界來看,農業經營體制主要是實行以自然人為基礎的家庭農業體制,公司法人農場只佔很小的比例,把農民變成農業産業工人不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的方向。現階段工商企業下鄉,大規模直接租種農民的土地,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不利於農民土地權益的保護。要把握好土地流轉的方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讓農民自己種地,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地,真正做到農地農用,自願流轉,確保農業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

  第三要禁止以土地權換取市民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曾經對全國20多個城市7000多位農民工做過調查,絕大部分農民工不願意用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權利換取城市戶口。土地不是國家無償給農民的一種福利。現階段農民工落戶城鎮,是不是放棄承包地,是不是放棄宅基地,是不是放棄承包的林地和草地,必須完全尊重農民個人的意願。讓農民帶着土地權利進城,成為新市民,是保護農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需要。

  第四要真正按照土地的市場價值對被徵地的農民進行補償。我國徵地規模過大,對被徵地農民的補償偏低,土地收益的分配明顯向城市傾斜。在符合國家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要把更多的非農建設用地留給農民集體開發,讓農民直接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改革的另一個難點是怎麼減少農民,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到城鎮。只有轉移農民,減少農民,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融入城市,才能讓那些留下的農民更快地富裕起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要真正同步發展,最大的難點是解決農民融入城鎮的問題。農民工現在在城鎮面臨着就業不穩、家庭不全、居住不定、服務不均等問題。在我國特殊的戶籍管理制度下,在城鎮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不僅城鄉二元結構沒有破除,在城市內部又形成了新的二元結構,打破“雙二元結構”,是“三化”同步發展需要破解的最大難題。

  隨着勞動力供求關係的改變,農民工的利益訴求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主要訴求從提高工資,變為更希望在居住、社保、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獲得更加公平的待遇。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社會管理體制,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勢所趨。農民工市民化現在已經到了關鍵時期,必須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以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就業質量,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完善農民工公共服務制度和吸引農民工進城落戶定居為重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工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促進社會融合,紮實提高人口的城鎮化水平,促進農民工共享改革的發展成果。

  從政策取向來講,一要創新公共服務制度,各項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要由主要面向本地戶籍人口轉為面向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常住人口;二要推進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接納更多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市就業地落戶定居;三是要加快調整産業和城鎮佈局,引導農民工多渠道轉移就業。

熱詞:

  • 國務院
  • 專家
  • 農民
  • 土地權
  • 市民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