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市級精神病患康復中心將成立 讓患者重返社會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9日 02: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天,精神病康復者在回龍觀醫院工作。本報記者王海欣攝

  “你精神病吧!”一句玩笑話即可窺探出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最讓患者苦惱的是,當度過急性期後想找個工作重新回歸社會,卻一次次地吃“閉門羹”。

  昨天,記者從北京市衛生局了解到,本市將成立市級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指導中心,住院患者不僅可在從事菜園農作等工作環境中得到康復訓練,還能獲得報酬。此舉通過模擬工作、與人交流場景,解決患者就業權因病被“剝奪”的問題。

  上周,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從醞釀到出臺長達26年之久的《精神衛生法》,“用人單位應當根據精神障礙患者的實際情況,安排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保障患者享有同等待遇,安排患者參加必要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患者的就業能力,為患者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對患者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予以鼓勵”。

  □現狀

  社區康復醫患比1:57.6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約1600萬人,並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但患者人群和潛在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的人數與防治力量不成正比。就北京市而言,在逾6萬的精神疾病患者大軍面前,僅有1041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員,力量很薄弱,平均每名醫務人員需要承擔57.6名患者的用藥、隨訪、宣教、體檢等工作。

  目前,雖然由殘聯、民政開辦的社區康復機構在慢慢增多,但掌握相應技能的人員卻少之又少,這使得“大醫院治療、社區康復、回歸社會”這個鏈條被無情切斷,由於缺少出口和融入社會的環境,加之社會對精神病的歧視,許多患者復發率、再住院率和致殘率高,很難重返社會、獨立生活。

  出院患者就業率不足三成

  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表示,在精神病患者中終身患病率為17.5%,但病情輕重程度不一樣,絕大多數都是輕型精神障礙,只有1%是重型精神障礙患者,但即使是後者,只要經過急性期治療,並堅持服藥,也可以在出院後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對他人也不會如傳説中的那樣“打人、咬人、罵人”。

  但許多單位對精神病人退避三舍,如今已年逾五旬的張嵐(化名)因年輕時一次分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療後康復效果很好,但簡歷上的“精神病”三個字卻讓她幾次面試都遭拒,只得回家種田,結婚前也不敢向對方提及自己的病史。

  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普遍歧視和誤解導致康復後的患者尋找工作時“四處碰壁”,北京回龍觀醫院提供數字顯示,出院後的精神障礙患者就業率只有15%-30%。

  □舉措

  康復中心設5個工作環境

  北京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由衛生和殘聯聯手打造的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技術指導中心即將落戶回龍觀醫院,計劃于12月初正式掛牌。

  該中心主要承擔兩項職能,一是通過提供部分簡單的工作崗位,讓患者掌握部分職業技能,為患者回到社會後,適應工作環境打基礎;二是將對區縣精神病專科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有關人員開展相關技能培訓,使其能夠幫助患者進行醫療康復的同時還能進行生活康復。

  作為本市市級層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職業康復中心,北京回龍觀醫院在該中心內共設有流動圖書館、小賣部、職業康復工廠、職業康復農療基地和社區職業康復工療站等5個工作環境。其中,職業康復工廠依託北京市衛生局洗滌中心的環境和技術優勢,為患者提供分揀、熨燙、縫補、整理被服的工作;農療基地為患者提供以種植為主的康復訓練項目。從而幫助患者從職業康復項目中受益,使其工作技能和社會功能得以恢復。

  “僅靠回龍觀醫院這一個基地,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通過培訓,今後,16區區縣精神疾病防治所和社區裏的陽光小屋等人員都將掌握生活康復和職業康復技能,使患者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更多更專業的康復服務。”北京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度過急性期的患者回到社區康復還將減少目前京城三大精神專科醫院的床位壓力,滿足更多患者的住院需求。

  減免企業稅收助患者就業

  精神病患者的就業權和受教育權,今後將受到法律保護。

  剛剛審議通過的《精神衛生法》中明確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患有精神障礙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扶持有勞動能力的精神障礙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併為已經康復的人員提供就業服務。

  同時,國家對安排精神障礙患者就業的用人單位依法給予稅收優惠,並在生産、經營、技術、資金、物資、場地等方面給予扶持。

  對此,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認為,長期以來,各單位對聘用精神病患者的積極性都不高,通過法律形式保障患者的相關權利,並給予相關優惠扶持政策,將在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工作機會的同時,也將有助於社會消除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

  “回歸到社會不僅是患者的渴望,作為政府,也希望他們回歸社會、參加社會勞動,重新為社會創造財富。”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探訪

  小夥子出院想當會計醫院將為其頒職業證

  “先看清正反面,然後正面朝外,提起領口和衣角……”上週五9點多,回龍觀醫院的康復技術指導中心內,小趙邊説邊仔細檢查著衣物是否“達標”,扣子不全或者正面有污漬的衣服都會被他放置一旁,而非摞在一疊整齊的病號服上。

  為了給康復期的患者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北京市衛生局將承擔著全市醫院病號服和手術服清洗的洗滌中心設在回龍觀醫院內,今年6月起正式運行。

  22歲的小趙是首批進入該中心進行康復的精神障礙患者之一,每週一至週五上午的2個小時是他的工作時間。和同伴們一起將洗乾淨的病號服疊好,並將有殘次和未洗凈的衣服挑揀出,再送到隔壁的縫補車間,是他們每天的工作內容,最多時一個上午每人要疊180件衣服。

  因運動量有限,3年的住院經歷讓小趙胖了30多斤,原來腦海中的幻覺症狀也早已沒有了,獲得此次勞動機會,他倍感珍惜,“我們一個月工資60塊,全勤的話還有20塊的獎金,請一次假要扣三塊錢呢,我已經得了好幾個月的全勤獎了!”小趙語氣中透著欣喜和驕傲,每月發了工資,他會跑到醫院內的小賣部買自己愛吃的東西。

  小趙知道,自己的病情需要長期服藥,但與每月需支付的3000多元醫藥費相比,自己目前的這點收入簡直是“杯水車薪”。他每天都盼望著能儘快出院,然後在超市裏找到一份會計類的工作,和媽媽住在一起,“工資1000多就成,媽媽這些年太苦了,我想幫幫她”。

  回龍觀醫院康復科主任醫師、市殘疾人康復協會常務理事崔勇介紹,目前在院治療的1000多名患者中,有10%已經可以從事此類的職業康復,這不僅是一種帶有工作性質的康復治療,還能通過工作中與同伴合作、與他人交流、是否按時上崗等表現來評估其病情是否達到出院標準。

  崔勇介紹,為了給參加職業康復訓練的患者以肯定和獎勵,醫院計劃對其在出院時頒發一張證書,並寫上患者具有何種技能、得到過什麼樣的訓練,隨著《精神衛生法》鼓勵企業接納更多精神障礙患者就業,這張證書或將成為其尋找工作的“敲門磚”,“患者們走出醫院、獨立生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康復”。

  崔勇表示,目前醫院已經準備開放下午的工作時間,以滿足更多患者的職業康復需求。他建議,隨著社區康復模式的打造,更多患者將具有職業技能,社區和單位都可以考慮將保潔等勞動強度不大的崗位留給他們。

熱詞:

  • 精神障礙患者
  • 精神疾病
  • 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