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我國傳統對創造性鼓勵不夠 生怕離經叛道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8日 1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諾獎百年多歷史,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國本土科學家卻一直榜上無名。“中國本土科學家離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究竟有多遠?”這樣的問題,每每在諾貝爾獎頒獎時節被提及。

  儘管中國科學技術持續進步與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已經越來越近,但依然存在距離,這個距離,其實只有三步——原創成果、執著精神和科學機制的缺失。不過,何時能走完這三步,對中國科學界來説,其實是比摘取諾貝爾獎更重要的課題。

  三大獎均有能力去競爭

  “相信在未來二三十年之內,我們有一批工作在應用上是非常有意義的,還有一批工作是值得獲諾貝爾獎的。”

  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看來,中國人得諾獎是遲早的事,從學科來講,首先可能獲的是物理學獎,化學排第二,生理或醫學排在第三位。

  “這是因為,中國的物理和化學從近代引進之後,一直在發展、積累,物理和化學的研究工作更接近世界前沿。”

  饒毅與今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獎人約翰格登有著師承關係。饒毅在美國做博士後期間的指導老師,正是格登的學生。

  2002年,饒毅曾預測未來有可能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名單,約翰格登和多利羊之父威爾穆特位列其中。2006年,他又將山中伸彌的名字加了進去。

  約翰格登和山中伸彌如饒毅所預言,今年摘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則認為,由於國家投入的增加,中國物理領域這幾年,尤其近十年來,科研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到國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們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

  郭光燦説,因物理學領域很寬,今年是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的科學家獲獎,一些年份是天文學家或高能物理學家獲獎,因為不知道下一次諾獎評審委員會關注的是什麼領域,因此還不能判斷哪些成果可以最先獲獎。

  “中國的科學家也許離諾貝爾化學獎非常近。”談及將來的獲獎預測,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江雲樂觀地表示,近年來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很多生物學家,因此希望傳統的化學家更加主動地和生物學家合作,做出來非常重要的發明真正造福人類,這樣的發現就有可能獲獎。此外,傳統的化學也沒有被諾貝爾獎所摒棄,而中國也有一些化學家的研究是非常有特色的,他們離諾獎也很近。

  “如果化學家能夠發明新的反應,把新的反應引入到活細胞當中並予以合適的排列組合,這個夢想就有可能會實現。我相信,今後會有更多的諾貝爾獎化學獎發給在合成生物學方面做出重要工作的科學家。”王江雲預言。

  三步決定未來諾獎歸屬

  中國科學家距離諾獎,現在其實就是原創成果、執著精神和科學機制三步的缺失。

  中國科技大學的郭光燦院士長期研究量子科學,近十年來,國家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讓這位七旬的科學家印象深刻。但郭光燦覺得,有一點還不夠,那就是我們缺少原創的東西。“緊跟沒問題,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領先的原創,我們還有一定距離。”

  “比起創新,我們更缺乏認真和執著”,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説,今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教授的工作嚴格來講並非以創造性為主,而是以認真和執著為主,“高度的創造性可能只是少數人能做好,而認真和執著是大多數人通過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我們國家目前情況下首先要追求的應該是認真執著。”

  饒毅認為,當前中國科學界取得的成果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就是在亞洲,也與日本有距離,如北大、清華的科研水平仍相當落後於日本的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1949年迄今,19位日本人獲諾貝爾獎,其中16位基於日本本土的工作,絕大多數是自然科學,而中國本土的自然科學尚未突破零。”

  至於何種原因阻礙中國科學家獲得諾獎,饒毅説,這與中國傳統上對創造性鼓勵不夠有關,兒童習慣背書,成人熱衷注經,生怕離經叛道,而西方科學的發展,與其對創新能力的要求有很大關係;還有就是人們缺少認真和執著的精神。

  回憶起上世紀六十年代,郭光燦説,那時中國科技大學新生入學,男生目標是將來要當牛頓、愛因斯坦,女生則要當居裏夫人。但現在的年輕人想法更多,也更加實際。“追求功利所佔的比例和以前相比要大得多。”這種新的環境下,他認為需要有更加科學合理的機制讓真正熱愛科學的人能夠投身科學,潛心研究。但現在的制度下,學生們常常選擇更容易出論文的題目做,否則畢不了業,評不上職稱。

  郭光燦有個學生,花了五年時間去證明一個定律,在這期間他幾乎沒什麼論文發表,一直執著地研究他的課題。這個學生的精神讓郭院士非常感動。“在我們科學界,這種人是應該鼓勵和支持的,他們才有可能取得原創性成果,獲得重大獎項,但目前這種人已不多了。”郭光燦感慨地説。

  1998年畢業于科大少年班的王江雲是位年輕的科學家,在他看來,現在中國頂級研究所及高校裏的年輕科研人員受到的考核壓力要比美國的同齡人大,評估更加頻繁,受到的考核更加嚴格。“這樣就産生了一個直接的後果,大部分年輕的科學家都選擇緊跟之前自己研究的方向,這樣就可以有保障地迅速發表一些高水平論文,這樣雖然能保證‘緊跟'甚至‘超越',但因為對事情的執著而深入的探索,永遠做不了‘原創',而這才是諾貝爾獎最為看重的東西。”

  以幹細胞研究為例,目前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水平處於世界前列,在細胞核移植等多個領域均已具備了較強的實力。2011年,中國在幹細胞研究的一些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僅遜於美國和日本,居於世界第三位,但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開展開拓性工作的信心不夠。

  郭光燦認為,由於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現在學生更實際,追求功利比追求科學事業所佔比例要大得多,而目前國內各學科、各領域原創還很少,應該更多地鼓勵原創性,尤其是鼓勵對科學有追求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本身應該非常樂於做科學研究、把科研當成一種愛好,不考慮獲得什麼獎,不把獲獎當成工作的動力。國家則應給年輕人追求科學創造必要條件,包括工作、生活條件,讓他們能夠體面地生活,有好的環境潛心於科學研究。

  “如果有更多這樣的年輕人參與科學研究,諾貝爾獎早晚要到來。”郭光燦説。北京晚報記者 蔡文清

熱詞:

  • 諾獎
  • 諾貝爾獎
  • 細胞核移植
  • 科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