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學以增智 學以長才

——第七批黨員幹部學習推薦書目書評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9日 0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

  日前,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幹部教育局向黨員幹部推薦了第七批學習書目,包括《辯證看 務實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2》、《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中華史綱》、《中國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文獻回眸》、《焦裕祿》等5本圖書。為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這些圖書,我們邀請有關專家學者撰寫了書評文章,供讀者參考。

  理論如何面對社會提出的問題

  ——讀《辯證看 務實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2》

  葛晨虹

  馬克思説,“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時代給我們提出了問題,我們的理論就應該具有時代的“問題意識”。《辯證看 務實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2》確定的8個熱點問題,是在國家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調研基礎上選擇出來的。“收入差距如何縮小、房地産調控如何堅持、看病費用如何降低、素質教育如何推進、道德風氣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環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都是民眾關注的熱點,當然也是社會和時代提出來的問題。10年來,直面民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正是“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通俗理論讀物所做的事情,它已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建設中一個獨特的理論品牌而被大眾接受認可。

  理論尤其是社科理論、國家政策理論,不僅要在學者頭腦和相關部門中重點停留,更應該“面對”大眾。而社會中許多讓人困惑的問題,也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和專家給出“怎麼看”、“怎麼辦”的權威性解答。“理論熱點面對面”主題的調研過程,其實也是傾聽百姓心聲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理論熱點面對面”是黨和國家與民眾溝通商議民生大事、國家大政的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解析問題根源,給出黨和國家的政策解讀,共商解決問題和完善社會的務實思路和舉措。因此,“理論熱點面對面”也可看作是一種新的理論大眾化方式,為大眾釋疑解惑的同時,也是在統一大眾認知;解讀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同時,也是在構建國家社會發展的共同理想信念。“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讀物,事實上還彌補了理論在現實社會中“解釋力”不足的缺憾。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力量和凝聚力而言,理論構建是一種能力,理論的社會解釋力、理論的大眾化,也是一種必要的國家能力。

  理論代表的應是我們社會的理性思考。所以成熟的理論最重要的,是不只看問題的表面現象,而且要用獨特的“一雙慧眼”,“霧裏看花”,“透過現象看本質”。《辯證看 務實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2》就凸顯了這種理論特點,在直面問題的同時,也給出辯證看的眼光和思路。如解析“分配差距”問題時,既分析了調控難度的原因,也用實證數據給出了國家為縮小差距做出努力後的初步成效,引導大家在宏觀狀況和變化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問題。再如,怎樣看待社會道德“滑坡”疑問,書中用事實説明,社會中存在敗德現象,但也彰顯著“大愛”,志願者行動、助人為樂者及道德激情也在生長。即使有對“道德冷漠”的憂慮,有如何“扶起道德”的討論,也顯示著大眾追尋真善美的渴望。正如書中所説:中國的道德狀況是一幅“感動與疼痛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主流進步與問題突出並存”的複雜圖景,以此引導人們辯證、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道德的“全貌”。

  相信沒有哪一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沒有問題,何況中國這樣一個處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大國。我們國家目前在發展過程中還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成熟的社會和理性的公民,不會僅停留在怨氣發泄或消極指責的“批判”中。我們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的力量在於思考和建設。真正的批判性思維是辯證的、富有建設性的理性思考。常言道“方法總比問題多”,重要的是針對問題要勇於直面並在“怎麼辦”和“務實辦”環節著力。《從怎麼看到怎麼辦》、《辯證看 務實辦》等,其中的問題思考就極富建設性,這一點在該書係的關鍵詞“怎麼辦”與“務實辦”中已被體現和強調。

  此外,除了思考解答問題越來越注重用百姓熟悉的話語方式表達外,該系列讀物的文字風格也越來越“大眾化”。而且,讀這些書,在理解問題、了解國家政策舉措的同時,還會接受一種帶著“正能量”的思維方式:那是一種充滿辯證智慧、建設性思維的思考能力。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一本有中國氣派的通史簡寫本

  ——讀《中華史綱》

  張海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蔡美彪研究員新著《中華史綱》,是一部很好讀的中國通史簡寫本,值得推薦給大家閱讀。

  黨和國家領導人,從毛澤東同志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多次提醒全黨幹部,要注重學習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共黨史,因為這是領導幹部治國理政必要的知識儲備。而在此以前,我們的作者和出版者尚未推出可供黨員幹部閱讀的篇幅適宜的中國歷史書。

  《中華史綱》有著鮮明的寫作特點:

  一、通史家風,體例嚴整。《中華史綱》從原始社會寫起,特別從公元前841年有明確歷史紀年以後至清朝覆亡間近3000年的歷史,無論秦漢唐宋元明清,還是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歷朝歷代,都有交代。本書雖只有30萬字,卻容納中華五千年曆史。我們今天的行政體制大體上是中央政府下有省、自治區。中國何時實行行省制,歷史上新疆、台灣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建省,本書都有明確的記述。歷史紛繁複雜,本書卻條分縷析。它讓我們看到,中國的歷史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的。

  二、主題突出,主線清晰。中華歷史五千年,“二十五史”滿箱滿匣,不知從何處讀起。本書針對這一點,擯棄細枝末葉,突出主題,詳略得當。中國如何從奴隸制走向封建制,何時開始皇帝統治,尤其有關歷代治亂興衰之所形成,治國理政中的經驗教訓,以及何謂外戚篡權,何謂宦官誤國,何謂“挾天子以令諸侯”,什麼時候出現九品中正、門閥制度,什麼時候出現科舉制,等等,本書都著意交代。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輝煌的時代,有唐朝貞觀之治,有宋朝的科技發明,有明朝永樂年間的七下西洋,有清朝康乾盛世等。王朝末期,朝政混亂,社會發展停滯,農民起義蜂起。晚清時期,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國家沒有應對之策,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在近代的革命和奮鬥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

  三、注重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國家,這個多民族統一國家是如何形成的?本書有清楚的交代。以魏晉時期北方各個民族國家的形成為例,作者總結道:“北方諸侯各自立國,共同的特徵是:統治集團多已漢化或部分漢化,境內被統治的居民也主要是漢族居民,因而都採用漢族古代的國號作為自己的國號,以示承襲中原的歷史文化傳統。各國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實現了各民族的融合”。這是對這一段歷史一個非常精闢的總結,是對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過程的切合實際的概括。讀過本書,我們對中國這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乃至對於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民族自治政策也會有清晰的認識。

  四、引導讀者理解我們今天歷史發展的由來和極其深厚的歷史積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本書對歷代的地理環境,對歷代生産力的發展,對偉大人物的産生和奮鬥,對思想、文化、學術以及文學藝術方面代表性的人物,對與境外各國的交往,都有恰當的概略的敘述。讀了這些,讀者會油然而生對歷史的敬畏,對創造了歷史進步的先人的敬仰。今天全社會都在思考如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建設和諧穩定的小康社會,都在關注中國發展道路或者模式,都在關注和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這是現實發展的需要。在我們思考這些的時候,也應該回顧我國的歷史發展道路,從中吸取有益的營養,以豐富我們的現實創造。

  蔡美彪研究員曾長期協助歷史學家範文瀾撰寫中國通史,正是在這樣紮實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30萬字的《中華史綱》,這時,他已經85歲。以個人之力,耄耋之年,完成一部30萬字篇幅的中國通史簡寫本,殊為不易,沒有對中國歷史全面、宏觀的掌握,難以成其功。本書是一本小書,也是一本大書,它是作者一生學問的集中體現。

  《中華史綱》全書提綱挈領,要言不煩,文筆簡約,敘事為主,評論寓于敘事之中。語言生動明快,質樸平實,清晰簡要,是一本具有中國氣派、中國文風的好讀的中國通史。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特聘一級教授)

  感天動地的生命交響曲

  ——讀《焦裕祿》

  柳建偉

  焦裕祿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出的英雄模範人物不計其數,焦裕祿的知名度可以列入最高的幾個。中國人熟悉焦裕祿,一是通過穆青寫的發表于1966年《人民日報》上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是通過拍攝于1990年由李雪健主演的故事影片《焦裕祿》。一篇通訊和一部電影,已經把人民的好書記焦裕祿的形象深深地鐫刻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

  用長篇小説的形式再次書寫焦裕祿,還有沒有必要?這是我們面對由何香久創作、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説《焦裕祿》時,不由自主産生的疑問。當我們眼含熱淚,讀完這部長達40萬言的長篇小説後,我們感到了生發於心底的深深的震撼。我們震撼于焦裕祿的人生原來是如此豐富,我們震撼于長篇小説這一文學體裁具備的無與倫比的巨大容量和表現力。必須首先指出,《焦裕祿》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個英雄的少年焦裕祿,一個足智多謀的青年焦裕祿,一個忠誠堅韌的焦裕祿,一個普普通通的擔任著人子、人夫、人父、人友角色的焦裕祿。

  小説從焦裕祿16歲那年開篇。此時,國家被外敵侵佔,焦家家道中落,少年焦裕祿的眼前一片迷茫。打柴歸村的焦裕祿遭到一鬼子兵的惡意挑釁,他被迫反抗,殺了鬼子兵的狼狗,又把鬼子兵扔進了山澗。焦裕祿被當成共産黨和八路軍的嫌疑人抓進了監獄。焦父不堪忍受無望的生活選擇了自殺。焦母葬夫賣地去贖兒子,兒子卻被送到東北撫順做了挖煤的苦役。在撫順煤礦,不堪忍受日本人欺壓的焦裕祿怒殺日本監工,在工友老洪的幫助下,21歲的焦裕祿逃回了山東博山老家。老家呆不下去,焦裕祿只好南下蘇北給人當長工。

  這就是少年英雄焦裕祿。他的這些遭遇,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很有代表性。

  抗戰勝利了,返鄉的焦裕祿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跟著共産黨走。從1945年秋到1953年春,焦裕祿由一個農村青年,成長為一名年輕的團地委第二書記。這些年,國家經歷了政權更替,年輕的焦裕祿在建立新中國、鞏固新政權中屢建奇功。為配合山東野戰軍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焦裕祿和他的戰友們深入敵後搞過情報;為支持淮海戰役,焦裕祿參加了淮河大隊南下河南,開始了遠離家鄉幹革命的征程;為維護河南尉氏大營區的安寧,焦裕祿獨自闖過匪穴,兩放土匪黃老三,最終徹底根除了一方匪患……

  這就是那個足智多謀的青年焦裕祿。從他身上,完全可以看出中國革命勝利的必然性。

  1953年,新中國進入了一個大建設的時期。組織上一聲令下,已經有縣團級職務的焦裕祿二話不説,帶著全家離開了城市,去洛陽郊區擔任新建大工廠洛陽機器總廠的團總支書記。在這樣一個工廠裏,焦裕祿一幹就是9年。他像一塊磚、一顆螺絲釘一樣,一會兒被放到車間當主任,一會兒被擰到調度科當科長。1962年,中央決定大力發展農業,一紙調令,焦裕祿又帶著全家回到尉氏縣,擔任縣委副書記。此時,當年他離開尉氏時的區財政助理,已經擔任縣長職務了。

  這就是那個忠誠堅韌的焦裕祿。從這個焦裕祿身上,我們一眼就能看到雷鋒的影子。正是因為那個時代中國共産黨有無數個像雷鋒和焦裕祿這樣甘做螺絲釘的人,這個黨領導的國家,才打下了後來復興的堅實基礎。

  焦裕祿任蘭考縣委書記的一年半,是他生命的華彩樂章。他用42年人生的最後一年半,自然而然變成了人民的好書記焦裕祿。他的這段人生歷程,中國人已經非常熟悉。需要指出的是,在這部小説裏,這個時期的焦裕祿還是與穆青的通訊和故事片《焦裕祿》中的焦裕祿,有著不同的展現。小説中這個時期的焦裕祿,形象更加鮮活,血肉更加豐滿,心靈更加深邃。這是因為小説用了很多的篇幅,詳盡描繪了焦裕祿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友的生活狀態。

  長篇小説《焦裕祿》是一首感天動地的生命交響曲,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們已經熟知的英模人物焦裕祿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起來了,同時也更加可信了。這部小説中的很多段落,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它的出現,為英模類傳記文學作品創作,樹立起了一個新的標桿。我們真誠地希望廣大讀者,能通過這本書,再次認識焦裕祿。

  (作者係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作家)

  科學總結歷史 把握髮展規律

  ——讀《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高 翔

  我們黨有一個優秀傳統,那就是高度重視對歷史的學習與研究,重視從對歷史的興衰成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可以説,始終站在人類歷史的制高點,始終走在時代進步的最前沿,是中國共産黨數十年來在思想理論建設上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以科學的方法總結歷史、學習歷史、借鑒歷史,則是形成這一特點的重要前提。

  由江澤民同志作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持編寫的《簡明中國歷史讀本》,集中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史學界對中國歷史的最新認識,內容豐富、資料準確、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為新時期廣大黨員幹部更加深入地了解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提高執政水平、增強執政能力,提供了一個新的科學讀本。

  通觀全書,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堅持用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觀察歷史的角度很多,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觀察歷史,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對立的結論。因此,立場和方法問題,始終是歷史研究的根本問題。在歷史研究的眾多理論和方法中,迄今為止,唯物史觀是最科學的方法,也是中國共産黨人須臾不可離開的理論武器。正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我國史學工作者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整理與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産生了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大批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家,取得了一大批傳諸久遠的優秀成果,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歷史學基礎理論體系,為新時期人們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在理論和方法上,沒有盲目追隨所謂“國際主流學術”的時髦,沒有披上形形色色的所謂現代學術理論和方法的外衣,堅持用唯物史觀觀察歷史,觀察社會,按照社會形態的變遷,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中國歷史的主要發展路徑。方法科學,論證週密,資料可靠,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科學風範和強大生命力、感召力。

  第二,史學研究新成果的重要展示。沒有創新,學術就會死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史學研究在一系列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步,獲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限于種種原因,這些成果往往沒有在通史類著作,特別是通俗讀物中得到很好體現。《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吸取了史學界近年來有關中國歷史的研究成果,展現了當前史學研究的主要趨勢。如史學界有關早期國家的研究,已經形成一定的影響,該書積極利用該概念在國家起源與形成方面的分析優勢,從新的視角,對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做了詳細的深入討論。再如,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特別是“郡縣制度”形成的研究,過去史學界往往較多地關注秦漢時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研究成果關注較少,而《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吸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有關研究成果,較好地揭示出郡縣制度形成的完整鏈條。在歷史資料的運用上,該書也有不少進步,如吸收了簡帛的新材料,等等。此外,對一些重要人物、事件、社會現象的描述和評價,該書也儘量參考或借鑒了史學界新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第三,清晰、完整地勾勒出中國歷史的主要脈絡。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用40萬字的篇幅,盡可能全面、準確地勾勒出了從遠古到清朝滅亡的主要歷史線索,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中外關係等重要方面,都有反映,可以説,一書在手,中國古代歷史的主要內容,囊括其中。從這個角度講,《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中國歷史、了解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權威工具書。

  除了上述三點,語言平實、資料準確,也是該書的重要特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和一些史學著作崇洋、崇古的文風比起來,該書文字淺顯、流暢,沒有矯揉造作、故弄玄虛,這也許源於作者都是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術積累深厚,對論述的問題胸中有數,有能力做到深入淺出,返博為約。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解讀中國道路的“密碼”

  ——讀《中國道路》

  劉金田

  中國道路以及與之相關的中國模式,是近年來國內外熱議的話題。然而,究竟什麼是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從何而來?如何繼續走好中國道路?對這些問題,人們尚未達成共識,還有不少模糊認識。有鋻於此,中央文獻研究室成立課題組,撰寫出《中國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文獻回眸》(以下簡稱《中國道路》)一書,通過文獻解讀的視角,破譯出中國道路的“密碼”,令人耳目一新。該書的特點,擇其要者,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體現了充分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實踐中走出來的。對這條道路,中國人最有發言權。因此,我們應該對這條道路作出詮釋,向世界發出我們的聲音。這正是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中國道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道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由理論文獻電視片腳本改編而成的《中國道路——中國共産黨九十年的思想歷程》,第二部分是《中國道路十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文獻回眸》。具體而言,第一部分集中地向人們展示,“90年來中國共産黨的思想歷程如何孕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孕育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孕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第二部分則通過解讀一篇篇重要文獻的背景、內容和價值,展示了在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上,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創立並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而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成功。正因為如此,《中國道路》理直氣壯地回答了“什麼是中國道路,怎樣繼續走好中國道路”這個重大問題,讀後能夠給人以思想,給人以力量,給人以信心。

  第二,具有鮮明的文獻特色。中國道路的內涵非常豐富,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中央文獻研究室撰寫的《中國道路》,充分發揮其編輯和研究黨的文獻的優勢,緊緊抓住建黨90年以來的重要文獻,並以文獻的深入解讀為線索,全面展示我們黨90年來探索、開闢、形成、發展的一條波瀾壯闊的道路,深刻地反映了9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深刻地反映了90年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時期重要思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道路,深刻地反映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黨開闢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文獻的角度來解讀中國道路,具有厚重的歷史感、深邃的思想性,對於人們正確認識中國共産黨的歷史,了解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産黨、選擇社會主義、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史論結合的寫作風格。《中國道路》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反映了中國道路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此同時,用選擇、奠基、開闢、突破、發展這五個部分,將中國共産黨在理論上的探索和發現提煉出來,環環相扣,層層出新,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清晰地梳理出我們黨思想發展的脈絡和主線。通過這種方式,既從“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要找到正確的道路,就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從“論”的角度生動地回答了我們黨在不斷實現理論創新的過程中,是怎樣孕育和開闢了中國道路。通過這兩個方面,有力地説明了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及其重要意義。此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文獻為載體,把黨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史實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既保證了內容的權威性,也進一步增加了可讀性。

  總之,《中國道路》主題突出,特點鮮明,宏觀而不空洞,實際而不瑣碎,實現了歷史與邏輯的有機結合,對於人們理解和思考中國道路的發展歷程、中國道路的實質和內涵,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説,這是一本正面回答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佳作,也是一本對廣大黨員幹部進行黨史和理論教育的好教材。

  (作者係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員)

熱詞:

  • 黨員幹部
  • 學習
  • 推薦書目
  •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