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千年飛天夢想成真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3日 09: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周建平説。

  我們中國是載人航天的後來者,也是自主創新的超越者,在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方式等方面,採取了與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

  正是航天人自主創新的艱辛探索,一步步把中國人的飛天夢想變為現實。走向太空的每一個腳印,無不鋪設著一塊塊創新的基石。

  從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的“三垂一遠”發射模式,到國際先進的、基於IP技術的“永遠在線的航天測控網”;從火箭控制系統採用更加精準的迭代制導手段,到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空間交會對接機構……一路發展,一路突破,一路創新。

  周建平説,早在1965年,人類就實現了兩個航天器之間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在這個領域,中國人是後來者。我們認識到,只有自主創新,才能迎頭趕上。

  2011年9月29日,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順利升空,之後它相繼與後續發射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飛船成功實施了無人交會對接和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此番完美突破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之後,中國已完全掌握載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術。

  作為建設空間站必須邁過的關鍵一步,空間交會對接規模大、技術複雜、風險多。美俄(蘇聯)一開始均選擇多次發射目標飛行器,驗證交會對接技術。

  “從總體方案講,我們的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和當時美俄的做法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是飛船與飛船對接。而中國專門研製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這在技術、經濟等方面更具優勢。”周建平説,“天宮一號除了完成交會對接以外,與飛船相比,它可以給人提供訪問、工作、生活的支撐能力。當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以後,人們可以進到這個目標飛行器裏面去,在裏面生活和工作一段時間,包括進行科學實驗,如果用飛船去做,這個是做不到的。此外,我們採取N+1的交會對接模式,使得一個目標飛行器可支持多次交會對接。這種做法和國外完全不同,是世界獨創。”

  周建平説,我們的目標飛行器也是一個小型的空間實驗室。利用這個目標飛行器,我們可以去研製和驗證空間站的一些技術,為未來空間站的研發打下比較好的基礎。

  正是中國航天人自主創新的艱辛探索,正是這一系列中國創造的新技術、新創造、新突破,一步步把中國人的飛天夢想變為現實。

  插頭“縮針”,座椅緩衝機構不穩定……面對一個個小故障,航天人像對待重大難題那樣認真細緻一絲不茍,保證了載人航天工程的可靠、安全,萬無一失

  在某次神舟飛船發射任務準備過程中,曾經發生過一段小插曲。周建平説,這件事情至今讓他和很多同事記憶猶新。

  一個設備的插頭在即將發射的前幾天突然出現了“縮針”的現象。為了儘快查清問題,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親自趕到現場,要求技術人員把插頭解剖開來查看。技術人員對這個“縮針”的插頭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對此工程總指揮都認真仔細地一一聽取了彙報和分析,直到對問題有準確、可靠和一致的結論。

  “按常規來説這個小故障交給技術人員處理就可以了,可最後並沒這麼做。”周建平説,這使我們深刻感受到了載人航天人對這份事業的高度責任心。

  周建平説,直到現在他們還常常説到這件事情。雖説只是一個簡單的插頭,但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對高可靠、高質量的追求,也體現了載人航天人確保完成任務的決心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每個航天人的心中,責任、嚴謹、可靠、安全……始終是工作中的關鍵詞。

  神舟五號,楊利偉代表中華民族實現飛天夢想,任務準備過程中,技術人員發現飛船的座椅緩衝機構工作不夠穩定。而飛船從太空返回時,一旦著陸緩衝發動機發生故障,座椅緩衝機構的不穩定就會影響到航天員能否安全著陸。“問題發現以後,我們緊急組織有關人員加班加點進行攻關研製,最終趕在發射前研製出了一個具有新的緩衝原理的緩衝機構,用它替換掉原有的舊機構,增強了可靠性。”

  “這是故障情況下保障安全的一個裝置,那麼短的時間能把它重新研製出來,並完成試驗和鑒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它真正體現出了載人航天技術人員高度追求‘安全第一'的態度和精神。”周建平説。

  神舟七號任務時,周建平接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這一技術最高負責人職務。之前,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曾跟他有過多次的談話和交流。

  “談話中有兩點我是深深記在心裏了。第一,一定要用技術手段來保證可靠。第二,飛行任務一旦出現問題,一定是技術責任,一定要想辦法用技術手段使它達到高度安全和可靠。”周建平説,這兩點也確實如真理一樣,在此前和此後的無數次試驗當中一直被反復實踐和驗證著。

  “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完整、做到位,剩下我們就應該有充分的信心去執行任務了”

  談及每次執行任務時令自己最緊張的時刻,周建平笑了,“不瞞你説,我最怕發射準備的過程中半夜接到電話了”。

  當然,也正是有了這説不清多少次的半夜電話背後的攻關和努力,才保證了發射任務最終的圓滿順利。

  “其實真正到了發射任務執行的時刻,我覺得我的心態還是不錯的,而且一次比一次放鬆。”周建平説。

  他坦陳,風險是載人航天的一個特點。“我們既然幹了這項事業,就不能回避它有風險,這也是回避不了的。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首先必須清楚工程大系統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風險,然後要採取各種措施盡最大努力去降低風險。如果出現問題一定要把它徹底解決,不是説換個新的就拉倒,你要對問題刨根問底,做到定位明確、機理清楚、故障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解決問題時要按照這個標準、按照科研程序一步一步做好,每一個環節的責任人都應該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完整、做到位,剩下我們就應該有充分的信心去執行任務了。”

  周建平透露了執行神舟五號發射任務時的一個有意思的小細節。

  “我們對飛行時航天員的一些生理參數是有監測系統的。第一次載人飛行,大家還都是比較緊張,我們密切關注著航天員楊利偉進艙後的狀態。但是讓我們都感到非常驚訝的是,楊利偉從入艙一直到火箭點火升空飛行的過程中的心率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一方面説明了航天員自身具有極其優秀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先進和成熟的載人航天技術以及之前充分到位的準備工作讓我們的航天員有足夠的信心和底氣。”

  回顧這十年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歷程,周建平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和自豪。“神舟九號發射前一天,當時也正值‘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衝擊7000米海底深潛紀錄,有外國記者問我有什麼感受?我當時的回答是非常高興我們這一代人能實現毛澤東同志説的‘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宏大志向。現在心裏依舊是同樣的感受。”

  作為航天人,周建平有著自己的航天夢想。他的願望有兩個:一是希望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實現“三步走”和更加長遠的目標;二是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步工作,通過不斷的努力,最終能夠使得我們的航天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讓航天員在太空飛行的時間更長,距離更遠,為國家經濟和人類發展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任務創造了中國運載火箭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首次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號實現了“多人多天”的飛行任務;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完成了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

  2011年和2012年,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完成了兩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中國三名航天員首次住上了這個“太空之家”……

熱詞:

  • 載人航天
  • 飛天夢想
  • 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