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影響有限 國內市場供應有保障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30日 06: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黑龍江省八五○農場,幾臺割曬機在收穫水稻。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攝(資料照片)

  今年以來,受旱災等極端天氣的影響,美國、俄羅斯等全球糧食主産國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持續大量減産,導致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數據顯示,自今年6月以來,國際玉米價格飆升50%,大豆等價格也上漲約30%,而穀物價格也已接近2008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專家表示,當前全球糧食只是結構性的短缺,中國國內糧食市場供應較充足,糧價未來漲幅不會太大

  國內市場供應有保障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徐振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米和小麥是中國糧價的定海神針,只要這兩種主糧的供應沒有受到影響,即使全球糧價有再大波動,對於中國糧食供應也不會造成直接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作為糧食進口大國,中國顯然無法置身事外,但也不必過度擔憂。雖然我們對美國大豆有很大需求,大豆漲價,中國的食用油價格勢必會有所反應。不過,整體而言,這一輪上漲對老百姓的直接影響還不大。我國歷來重視糧食安全,在口糧生産環節實行保護政策,有專門支持措施,提供種糧補貼,使我國口糧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很小,長期保持很高的自給能力,今年小麥生産已實現連續第九年增産;同時,我們在流通環節實行托市收購政策和國家調控,有健全的糧油儲備體系。糧油價格一旦上升,國家就會拋儲,確保老百姓的飯碗穩定。

  糧價不會受到衝擊

  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的研究報告認為,儘管國際糧價上漲可能會推動中國部分糧食作物的小幅波動,但是由於中國小麥、大米等口糧供給的自給率達95%,而且這些口糧庫存充裕,總供給不會有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小麥、大米等口糧出現暴漲的概率較小。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國大豆、豆粕等飼料糧進口量較大,國外大豆和玉米的減産會影響我國飼料和油料價格的上漲。徐振宇表示,這些原料成本的增加,可能會直接導致植物油價格提升。另外,豆粕的價格上漲幅度不會太小,豆粕是中國最重要的飼料之一,豆粕價格上漲下一步有可能會對豬肉價格造成壓力。

  不過,在國家糧食局原局長聶振邦看來,雖然我國大豆和植物油對外依存度較高,輸入型通脹會導致國內價格上升,給其他進口的糧食品種帶來一定影響,但由於中國食品消費所佔的消費比重逐漸降低,預計傳導後價格上漲對CPI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應做好相應防範措施

  儘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儲備充足,所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不大,但是隨著我國糧食進口所佔比例逐年增加,提前做好相應的防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對此,徐振宇認為,我國可調控的糧食主要集中在大米、小麥和玉米,其中玉米近年來進口增多,可調控空間不大。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們對這些主糧調控的時機和節奏要掌握好。此外,中國當前應加強與全球層面、特別是與主要糧食出口國的對話和合作。

  聶振邦認為,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宏觀調控措施的選擇上,應採取針對性強的舉措,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得到充分保障。因此,首先要繼續堅持主要糧食品種基本自給的方針,根據國內玉米的産量使玉米加工保持在合理和適度的水平上,做到産需基本平衡,嚴防玉米成為“第二個大豆”。其次,要科學合理利用國內市場,在食用植物油和大豆上力爭提高國內的自給水平。另外,要對食用植物油、油料和糧食品種進口調劑,實行多邊戰略,採取進口多元化策略,以減少風險。

熱詞:

  • 糧價上漲
  • 國內供應
  • 糧食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