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十年跨越:實現“文化民生” 增強文化實力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3日 15: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年前,黨的十六大首次區分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為隨後的文化體制改革確立了方向:面向市場、面向群眾。十年來,在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産業”的改革目標和路徑指引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了新臺階,“文化民生”風生水起,文化生産力被激活,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産業在我國進入了快速成長時期,向著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目標,實現跨越式發展。

  去年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是首次以中央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文化改革發展這一主題,併為此專門作出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和任務,標誌著文化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

  改革激發活力 文藝院團從陣痛中獲新生

  上世紀60年代,瀋陽雜技“飛車走壁”曾經家喻戶曉,轟動全國。後來一度陷入沉淪,21世紀初,瀋陽雜技“鳳凰涅槃”開始起飛,打造出了品牌《天幻》,這中間經歷了難以言説的從陣痛到新生的艱苦過程。如今瀋陽雜技團已經品嘗到改革帶來的甜頭,産品可以按訂單生産,不再為市場發愁。

  瀋陽雜技演藝集團董事長安寧回憶説:“沒有文化體制改革就沒有瀋陽雜技團的今天。”轉制前,瀋陽雜技團最困難的時候賬面上只有1000元錢,負債卻達80多萬元,劇目多年沒有創新,練功場冷冷清清。2004年8月,經整合瀋陽雜技團、瀋陽南湖劇場和瀋陽市文化局招待所3家原事業單位資源,成立了瀋陽雜技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習慣了端‘鐵飯碗'的演職員有些難以適應。靠什麼把優秀人才留下來?公司首先推出按崗位付酬,先後破格聘任10多名優秀管理人才擔任相關部門要職。”安寧對當時改革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轉企改制後,瀋陽演藝集團調整戰略,開始真正面對市場,在節目生産中,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著力打造民族品牌。安寧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們首家引入劇目股份制,並在演出團體中第一個在全國申請註冊商標,第一個註冊商演網站,組建了專業的營銷隊伍,直接與全球演出商對話,構建了通往世界的演出市場網絡。全團資産增長了73%,年演出收入超過了1300萬元。

  瀋陽雜技團的改革,只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國有文藝院團增強了內部活力和發展動力,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文化部部長蔡武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改革不是‘減人減錢甩包袱',而是推動‘早改早發展'。” 文藝院團改革向社會傳遞出這樣一個啟示:轉企改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要堅持面向群眾、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市場,遵循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改革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切實把演藝業發展的主體培育好、結構調整好、環境營造好,激發文藝院團內在發展活力,不斷提高創作、生産、演出的水平。

  改革創造奇跡 文化産業實力壯大

  自2007年起,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著手為轉企改制做準備——凍結事業編制,新錄用員工實行勞動合同制,逐步打破事業編制與合同制員工身份界限,縮小收入差距,淡化身份意識。如今,這家出版社各項效益指標大幅提高。《兒童文學》、《幼兒畫報》等報刊月發行量均超百萬,2011年,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發行碼洋實現73486萬元,生産經營一線員工積極性大大提升。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只是新時期文化體制改革中的一個“小亮點”。文化體制改革,有力推進了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文化産業整體規模實力不斷壯大——

  影視生産:2002年,年産電影不足百部,國內票房不足10億元;2011年,電影産量791部,國內票房131.15億元。2011年生産電視劇469部約1.5萬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産國和第一大電視劇生産國。

  圖書出版:改革十年,我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日報總發行量居世界第一,電子出版物總量居世界第二位。

  新興業態:國産動畫生産由2004年2.2萬分鐘,發展到2010年22萬分鐘;2011年,中國網絡文學擁有作者100多萬人,用戶1.94億,超過網上電子商務用戶。

  “打破體制和舊觀念束縛,讓文化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范周教授説,文化産業實力壯大,還體現在重點文化産業快速發展,文化産品的品種、樣式、數量迅速增加,精品力作大量涌現。新興文化産業和特色文化産業得到快速發展,文化産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改革造就“巨輪” 文化“走出去”風風火火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文化企業不斷成長壯大,推進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宇在做客人民網訪談時,介紹了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自2004年轉企改制以來,在開拓中外文化市場方面取得的驕人成績:

  打造高端演出産品《龍獅》、《武林時空》及“中華風韻”品牌項目,成功巡演世界主流劇院;首家購買國際版權、“中國製造”的世界經典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創造了國內音樂劇演出票房紀錄;致力構建全國票務系統、演出院線,開拓海內外文化産品與服務市場;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打造國內文化産業鏈,形成規模化經營。

  “2011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在海外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城市,舉辦各類演出6000多場,商業項目超過60%,多個項目進入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林肯藝術中心等世界高端主流演出市場。”張宇進一步指出,“對外文化企業的強大,必須體現在生産、輸出市場産品上,必須培養市場主體。最好的文化企業應該是最好的文化集成商,我們加強與國際多家著名藝術管理集團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就是為了學習其産業模式和架構,實現從小帆船到萬噸輪的轉變。”

  今年5月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創造了總成交額1435.1億元的紀錄,比上屆增長15.13%;文化産業投資合同成交額877.13億元,增長46.07%,首次超過意向成交。中國文化産品在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

  “在大力推動政府間文化交流的同時,積極探索市場運作方式,推動文化‘走出去',擴大我國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傑説,文化體制改革創新了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培育了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仲介機構,文化産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縮小,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改革實現惠民 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自助圖書館終於在株洲安家了!無人值守的自助圖書館,以前只在科幻片裏見過,現在卻來到了我身邊。沒想到公共文化服務這麼便利、便捷!”2012年5月7日,週六,當株洲市民張女士從家附近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機上很快借到兩本書時,她發出如此感慨。此前,她坐公交車來回一趟圖書館,需要半天時間。

  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指出,把文化區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前者由政府主導,注重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和便利性;後者由市場主導,注重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十年來,各地像株洲這樣,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力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截至目前,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全部已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萬場,基本實現一村一月免費放映一場電影;農家書屋已建成50.5萬家,覆蓋全國84%的行政村。全國1804家文化文物系統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實現免費開放。

  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認為,文化體制改革的豐碩成果充分證明,文化體制改革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動力,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的根本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引擎。

熱詞:

  • 文化體制改革
  • 轉企改制
  • 文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