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試點家庭醫生一年 患者高興但醫生待遇低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0日 05: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沈華年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掛號費只要兩塊錢?第一個看專家,還不用重復做B超?”來上海同仁醫院看膽囊結石的沈華年,覺得自己剛剛享受了貴賓待遇。而他,只是一個簽約了家庭醫生的上海“平頭百姓”,他的通行證,就是其簽約醫生陳華開具的轉診單。

  在上海,像沈華年這樣的患者至今已有75.98萬戶,209.9萬人。自從2011年4月,上海作為一個醫改重鎮在10個區縣試點家庭醫生制度以來,“一家一醫”正在全市範圍內,逐漸從夢想變成現實。

  但中國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少醫生、待遇低、缺藥品,卻讓它的腳步“難快起來”。

  首診找家庭醫生,告別當“無頭蒼蠅”

  “喂,陳醫生嗎?我家有人血壓又高了,呼吸有點不暢。您能不能過來看看?”自從簽了家庭醫生,顏媚娟一家但凡有個“頭疼腦熱”,再也不用為“看病難”犯愁。

  不多會兒,她的家庭醫生就到了。測血壓、診療、開藥……大醫院能做的一項不落。如果情況嚴重,家庭醫生會直接聯絡上級醫院或者建議撥打120,在等救護車期間,她的醫生也不閒著,隨時在身邊救治。

  一年前,家住上海市長寧區的顏媚娟,可不是這麼看病的。

  用她的話形容,有點像無頭蒼蠅“沒方向”。“以前,不管什麼病都去中山醫院。排長隊掛號,見了醫生,也沒太多時間交流。大醫院開的藥還很貴。”

  她的看病經歷,與很多人相同。在上海市衛生局基層衛生處處長劉紅煒看來,以社區為依託的家庭醫生制,就是一道“濾網”。困擾老百姓的常見病、多發病,經過這些全科醫生一“篩”,能及時救治的不再費時費力,不能就近解決的,再有序地轉向二級醫院。

  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呼吸道疾病……據長寧區周家橋街道社區的家庭醫生陳宇介紹,他們接觸的患者,病症一般要比二級、三級醫院的輕得多,但要廣得多。

  “比如,高血壓在上海的發病率是23.6%~23.9%。如果説大醫院的專科醫生是修理機器的‘高精尖',我們就是給大家的身體機器‘上潤滑油'的多面手。”她開玩笑説。

  在上海,家庭醫生95%以上是國家認證的全科醫生。像很多西方國家一樣,社區居民如果願意,就“簽下”某個醫生,為全家服務。簽約後,醫生會給每個人建立健康檔案卡,記錄體檢狀況、家庭病史,並定期“上門追蹤”。

  “測血壓,測血糖,做移動心電圖、心肺聽診和拍照片採集信息。”説起上門服務的內容,陳宇醫生如數家珍,但若發現哪個患者“病情突然爆發”,就迅速轉診。多數情況下,上午聯絡,下午就能住上院。

  沈華年已經嘗到了轉診的“甜頭”。

  需要做手術的他,走的是上級醫院的“綠色通道”。“目前,上海試點的各個區縣基本都打通了這個通道,上級醫院會保留一點醫療資源,來‘接手'下面的轉診患者。”劉紅煒説。此外,通過家庭醫生,之前看病的“死檔案”也變活了,上級醫院不用從頭看起。出院後,患者還能回到家庭醫生那裏繼續治療。既省了錢,又有連續性。而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沈華年、顏媚娟們“簽醫生”是免費的,只用付藥費,預約上門一次15元,對殘疾人,這15元也免了。

  4000人才缺口的背後:待遇相差一半

  在歐美,家庭醫生被稱作居民的“健康守門人”。顏媚娟所在的社區,已有80%以上的居民簽了家庭醫生。

  “你好陳醫生,能再替我家老劉查查膽囊嗎?”“你心臟要注意了,等一下幫你做個心電圖。”上海的家庭醫生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地,同時留下24小時即時通信電話,以備簽約家庭“叫診”。推開服務中心大門,你能在消毒水味之外,嗅到人情味。

  “這裡的居民和簽約醫生彼此熟悉、信任,所以醫患關係相比二級、三級醫院,要好很多。”陳宇醫生告訴記者。

  在顏媚娟眼裏,家庭醫生不是生了病才有用,“沒病更有用”。“我家得心血管病的比較多,陳宇醫生會給我們做預防,平時家裏人也向她諮詢一些健康問題。”她説,“小病隨時看,得大病的幾率不就降下來了?”

  但問題也擺在眼前: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享受到這種個性化的醫療服務。

  “缺人。”劉紅煒一針見血地指出背後的原因。

  他給中國青年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上海在10個區縣建立了7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家庭醫生2000多名。但是根據國際慣例的服務標準(一個家庭醫生對應服務2500個居民,或者對應800~1000個家庭),上海試點一年多,家庭醫生的缺口仍有4000多人。

  不獨上海市,在山西太原市、江西新餘市等試點區,家庭醫生制度改革也在啟動。但業內共識是,一名合格的家庭醫生,首先至少是有資質的全科醫生。而據媒體公開報道,全國這樣的醫生目前只有7.8萬人,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在上海,成為一名家庭醫生更加“艱難”。

  陳宇醫生告訴記者,在上海,做一名家庭醫生,至少要5年醫學本科以上學歷,經過600學時的遠程理論培訓和3~6個月的實踐培訓。最後考取專業上崗證,工作之後還要不斷晉級,同時,面對24小時“叫診”,要有高度的耐心和熱心。

  與付出相比,家庭醫生的待遇卻不是“香餑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平均下來,上海一名家庭醫生的月收入稅前在5000~6000元,這與大醫院醫生相比有明顯差距,有的要差一半左右。

  陳宇醫生告訴記者,家庭醫生的待遇由兩方面構成:一是基本工資,二是崗位津貼和勞務獎金。“勞務獎金就要看誰服務的家庭多、服務得好,誰的收入就高。”

  “國家推出績效工資後,對上海這個制度也有影響。績效工資面對的是中西部地區,重在強基層、保基本,但在上海,相當於把家庭醫生的服務限定了上限,又回到‘大鍋飯'層面上。”劉紅煒表示,“服務少了,收入就減少,不利於調動家庭醫生的積極性。”

  據陳宇醫生介紹,上海試點一年多來,社區裏的家庭醫生團隊基本“鎖定”在10名左右。有的醫生只接待社區門診,都忙不過來,對患者“叫診”,只能提供電話諮詢。久而久之,信任關係難以建立。

  “我希望,能跟我的醫生有更多交流,第一時間得到指導和用藥提示,還能上更多的保健課。”顏媚娟説。

  劉紅煒告訴記者,為此,上海正在著手建設一個包括培訓中心、臨床基地、社區基地在內的全科醫生培訓體系,今後計劃每年培養500名全科醫師。

  “但待遇問題得不到解決,人才缺口恐怕會一直存在。”劉紅煒説。

  他希望家庭醫生在收入上,能和大醫院的醫生相當,至少與同級別的人員保持平衡。“建議試著把部分醫保經費,交由家庭醫生管理。如果他服務得好、管理得好,會有一部分結余用作提高待遇。但這個方案,需要醫保政策的相應扶持。”

  基藥制度和觀念都需“調適”

  雖然顏媚娟很滿意她的家庭醫生,但有時,也不得不往上級醫院跑。

  她的理由透著幾分無奈:“基層醫院,缺藥。”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家庭醫生制度正在嘗試解決醫改的兩大難題:一是看病排長隊,醫患矛盾突出;二是不合理治療,濫用醫保。

  為此,家庭醫生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對患者儘量用基本藥物,避免“大處方”。而簽了陳宇醫生後,顏媚娟一家也樂意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拿藥了。“陳醫生推薦的藥,不太有花花哨哨的,很多基藥比大醫院便宜10%~30%,療效也不差。”

  但一到月底,某些基藥“斷糧”的風險,隱隱閃現。

  “社區用藥相對二級、三級醫院,要單一得多,加上經費有限,本來可能有100種藥,到月底一些藥就‘斷檔'了,只剩50種。”陳宇醫生慨嘆,藥物是治病的“武器”,醫生沒了武器,醫術再好也力不從心。

  這也造成了患者從家庭醫生身邊“流失”。

  據沈華年觀察,身邊的簽約家庭中,有三成是“因藥流失”的。“1個月的後20天,就可能沒藥了,藥品種類也不全。老是去上級醫院配藥,一來二去,大家乾脆繞過家庭醫生了。”

  而據劉紅煒介紹,目前,國家規定的基本藥物是307種,上海增補到了381種,“總量是全國最多的,基本能夠滿足需求”。但陳宇醫生建議,國家不妨進一步加大投入,增補基本藥物目錄。“畢竟上海不少人收入比較高,用藥習慣也千差萬別。即使不是‘零差價',藥品價格有適當浮動,老百姓也是能理解的。”

  陳宇醫生告訴記者,另一個阻力恐怕更為深遠:觀念。

  “更確切地説,是很多老百姓——包括醫生同行,對‘什麼是家庭醫生'還不了解,對家庭醫生的醫療水平,還不信任。”她回憶,在四五年前這一概念剛剛引入時,老百姓普遍猶疑,有人在家庭醫生主動上門服務時,連門都不敢開。

  今天,觀念正在調整,但未有根本改變。上海一項調查顯示,有75.4%的受訪市民對家庭醫生制度表示贊同。但2011年4月另一項全國範圍的調查顯示,10.5%的受訪者對家庭醫生制度仍不看好,主因是對醫術沒有信心,顧慮重重。

  “其實,如今家庭醫生基本都是主治醫師,只是和三級醫院專科醫生在看病分工上有不同。但不少老百姓對家庭醫生有成見,寧願去大醫院排長隊。”上海徐匯區虹梅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長任雪雷向媒體表示。

  劉紅煒説,不管是醫還是患,對這個制度都在由陌生到熟悉。“總結而言,家庭醫生制度並不是醫療衛生體系單方面的工作,它的完善和成熟需要很多方面的幫助:財政要怎樣投入?醫保制度要怎樣改進?撥款的資金管理怎麼分配?家庭醫生的編制是怎樣的?更需要國家發改委、人社部等多個部門‘合力'。”他説。

  在陳宇醫生看來,能成為中國頭一批家庭醫生,她很驕傲。“作為‘健康守門人',如果某項病的發病率能降低百分之一,就收益無窮。”她説,“由於今天的努力,20~30年後,我們就能收穫成果。”

熱詞:

  • 家庭醫生
  • 患者
  • 武器
  • 叫診
  • 平頭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