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農業稅取消致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7日 0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麥收農機的轟鳴聲安靜下來,夏糧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臉上。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上半年經濟數據中,農業成為了突出亮點:糧食在“八連增”高平臺上繼續增産,夏糧總産量達到2599億斤,比上年增産71億斤,增長2.8%。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增速已經連續10個季度快於城鎮居民。

  宏觀經濟專家表示,“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農業農村經濟的好形勢,為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管理好通脹預期、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實,農業帶給我們的驚喜遠不止此。回望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增産”、“增收”、“跨越”成為“三農”關鍵詞。十年間,我國糧食生産不僅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八連增”,而且農民收入也同步“八連快”,“三農”發展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期”。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三農'發展保持良好勢頭,與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密不可分。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出臺了取消農業稅、發放農業補貼等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形成了日益完整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框架體系,為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糧食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農民負擔做“減法”

  取消農業稅,開啟農民休養生息新時代

  在中國農業博物館,有一尊被永久收藏的“告別田賦鼎”,這是國家取消農業稅後,河北省靈壽縣一位農民自費鑄造捐贈的。青銅大鼎詮釋著億萬農民對黨的農村政策的衷心擁護。

  “祖祖輩輩都要繳的‘皇糧國稅',沒想到在我們這一代取消了,共産黨為俺們農民辦了件大好事。”回憶起稅費改革,種地多年的山東省德州市腰站鎮農民王俊蓮十分感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三提五統'、集資攤派等稅費不少,一年到頭除了吃飯基本剩不下多少”王俊蓮説,“取消農業稅,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讓莊戶人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王俊蓮的經歷,是億萬農民稅費變遷的縮影。

  上世紀末期,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及農村體制機制等原因,農民不僅要繳納農業稅,還要承擔許多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費用,再加上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負擔日益沉重。“農民真苦、農村真窮”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新世紀以來,我國進入了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新階段,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較快發展的勢頭。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中央開始將更多的目光投向農村,加速補齊“三農”這塊短板。

  攻堅從減輕農民負擔開始。2000年,國務院率先在安徽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3年在全國推開。2006年,全國徹底取消了農業稅,延續了2600年的農業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

  減負不易,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更難。中國能否擺脫歷史上稅制改革循環往復、農民負擔不斷加重的“黃宗羲定律”?為鞏固稅費改革成果,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等農村綜合改革,初步理順了國家、集體、農民的分配關係,開啟了農民休養生息的新時代。

  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大力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33631個鄉鎮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改革,佔鄉鎮總數的98%。

  以增強基層政府保障能力為重點,推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截至2011年底,有27個省份對1080個縣實行了財政直接管理,2.93萬個鄉鎮實現了“鄉財縣管”。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全面放開糧食購銷,使所有農産品流通納入市場化運行的軌道;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規範了農民出資出勞,調動了農民建設村級公益事業的積極性……

  通過構築長效機制,一系列長期困擾“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性矛盾大大緩解,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農村幹群關係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群眾基礎進一步鞏固。

  統籌城鄉做“加法”

  實行農業補貼,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

  取消農業稅,邁出了新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一步,此後反哺農業、統籌城鄉、強農惠農富農的步伐繼續加快。

  “今年病蟲害特別厲害,多虧了國家的‘一噴三防'補貼政策。要是沒有這項政策支持,不做統一噴防,每畝至少要減産500斤!”顆粒歸倉,讓河南省許昌縣五女店鎮南街村種糧大戶趙保獻懸著的心落了地。“今年的畝産能達到1100—1200斤,又是一個豐收年呀!”

  如今,農民不但“種地不再交稅”,而且還過上了“國家給補貼”的好日子。近年來,在少取或不取的同時,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民多予的力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農業補貼政策,向廣大農民發出了強烈而明確的信號。

  為調動農民積極性,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相繼實施,農業補貼從2002年的一項擴充到2006年的四項,補貼資金規模從2002年的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億元,10年累計安排7631億元。

  確保農民種好糧的同時,國家又通過糧食收購托市,為農民種田托底。從2004年開始,國家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2008年以來,又出臺了重點農産品臨時收儲政策。糧食收購價格逐年提高,農民的豐收果實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主産區是糧食穩定發展的大頭。為有效緩解縣鄉財政困難,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促進糧食穩産增産,2005年國家出臺了産糧大縣獎勵政策,2008年國家又出臺了産油大縣獎勵政策。8年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産糧(油)大縣獎勵資金1331億元,政策惠及1000多個産糧大縣和900多個産油大縣。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農業補貼已覆蓋農業生産資料、技術服務、農村金融保險和生態環境等農業生産的多個領域,形成了綜合補貼與專項補貼相結合,收入性補貼與技術性補貼相配套的框架體系,充分拓展了支農投入增加的空間。

  好政策要有好效果,離不開高質量的落實。十年來,農業補貼資金使用不斷規範。政策落實過程中,通過邊實踐、邊總結、邊調整,不斷修改完善補貼政策管理辦法,推行補貼公示制度、發放補貼明白紙,實行“一卡通”兌付,建立補貼信息網絡,以及嚴肅查處重大違規事件,努力確保不折不扣地將補貼兌付到農民手中,充分發揮了補貼資金效益。

  農業生産補貼理順了,公共財政開始更多關注農村的全面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勞動力培訓和鄉村道路建設、人畜飲水、農村能源等逐步納入了公共財政支持範圍。10年來,中央財政“三農”支出從2003年的2144.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7.7億元,今年“三農”預算支出更是增加到12286.6億元,“三農”發展迎來新的契機。

  “減法”“加法”聚合力

  政策效應凸現,“三農”發展再迎黃金期

  惠農政策春風化雨。

  免除農業稅、增加農業補貼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扶持政策的實施,激發了“三農”的發展潛力,10年來廣袤田野捷報頻傳,農村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糧食生産“八連增”。好政策是“定心丸”,“多予、少取、放活”支農措施的出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十六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産不僅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八連增”,打破了“兩豐一歉”的傳統週期波動,而且首次站上了1.1萬億斤的新臺階。從2004年恢復增産到2011年,糧食累計增産2810億斤,年均增産350億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産幅度最大的時期之一。今年上半年,夏糧再獲豐收,目前秋糧也長勢良好,有望實現“九連增”。手中有糧,心裏不慌,糧食生産步步高,使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了“定盤星”。

  農民收入“八連快”。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充滿活力,隨著國家農業補貼力度的加大和最低收購價等保護農業生産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今年上半年農民收入更是延續了強勁增長勢頭,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2.4%,超過了GDP增幅。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出現了縮小的可喜現象,農民吃穿住用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過越好,小康之路正越走越寬廣。

  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通過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工農城鄉利益關係,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村事情農民辦的傳統理念和制度安排,帶來了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重大變革,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到農村,農村社會事業短板加速補齊。十六大以來,全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72萬公里,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等也加速推進。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正在從夢想變為現實。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過去十年“三農”交出了精彩答卷,我們有理由對農村的美好未來充滿希望。

熱詞:

  • 農業稅
  • 取消
  • 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