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週刊](20120414)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4日 23: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40d4b020099845189b1c7381a42e98fc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週視點】難做的營養餐

  主持人:你好觀眾朋友,歡迎打開新聞週刊。三塊錢在現如今是實在買不到什麼東西,幹不了什麼大事,但是從去年10月起,這三塊錢就偏偏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承擔起很大的使命,那就是國家營養改善計劃的試點。每天三塊錢為標準,為680個困難縣市的2600萬農村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貼。而在此之前的幾個月,民間的一個免費午餐基金也已經正式啟動,到今年的4月已經是一週年了。按照每份免費午餐三塊錢計算,截止到去年12月31號為止,已經讓1.5萬多個孩子吃上了免費的午餐。聽著,這三塊錢帶來的都是營養和溫暖,但由於一切剛剛起步,三塊錢也帶來一些煩惱和問題,新聞週刊本週視點就來關注小錢如何辦大事。

  短片一

  解説:病床上的小女孩叫吳冬燕,她是雲南鎮雄縣頂拉小學一年級學生。據醫生介紹,吳冬燕是這次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中最嚴重的患者,而她身上出現的高熱、頭暈、嘔吐等症狀,都是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狀。

  吳冬燕的媽媽:發高燒,吐得狠,一直都高燒不退,醒過來她説心裏不好過。

  解説:據其他住院的學生講,4月9日中午11點,大家吃了學校食堂做的營養午餐,當天的菜品有豌豆炒肉末,葵瓜炒小瓜,主食是米飯,飯後同學們陸續出現了不適反應。

  雲南省鎮雄縣頂拉小學學生1:還在上課,底下有很多人喊肚子痛,鼻子出血,然後我們就來了。

  頂拉小學學生2:我正在那寫作業,寫著寫著肚子就疼起來了。

  頂拉小學學生3:頭昏,肚子疼。

  解説:根據鎮雄縣政府的通報,截至4月11日上午9時,頂拉小學先後共有368名學生入院診治,26人仍留院觀察。而家長們最關心的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學生們的集體發燒和腹瀉?根據當地衛生檢驗中心提供的檢驗結果,頂拉小學食堂當日供應的“營養午餐”留樣樣本,參照相關標準 其細菌總數未超標。

  本台記者 李欣(電話採訪):當天一共有665名學生食用免費營養午餐,在採訪出現身體不適的學生,都反映説是肉末炒豌豆出現了問題,有學生説豌豆是臭的,甚至顏色有些發黑。

  解説:在鎮雄縣政府的通報會上,也公佈了調查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如頂拉小學食堂當日菜品所有原料 購進時均無購貨驗收記錄,其中大米無合格證、無生産日期。而頂拉小學食堂也並非由學校直接運營管理,而是承包給了一家名為榮盛餐飲的公司,並自今年3月1日起,為包括頂拉小學在內的三所學校提供免費的營養午餐。

  本台記者 李欣:現在學校食堂已經停止供應午餐了,學生們解決午餐的方式大多是返回家裏,比較遠的把飯帶到學校。

  解説:目前,負有分管責任的塘房鎮中心校校長郎為鄴、頂拉小學校長吳道順都被給予行政撤職處分。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雲南鎮雄自今年3月1號開始,試行為全縣729所中小學近30萬名學生提供免費營養餐。由於該縣擁有食堂的中小學只有40所左右,目前更多學校採取提供蛋奶等營養餐的形式。而營養餐計劃開展一個多月以來,加上這次已經發生了四起疑似食物中毒的事件。

  本台記者

  李欣:我們在塘房鎮另外一個白鳥小學發現同樣現象,這個學校也是同時供應三個學校的免費營養午餐,供應商同樣是之前發生事故的頂拉小學的供應商。

  解説:從去年10月開始,國務院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每年撥款160億,惠及680個貧困縣,為全國2600萬農村中小學生提供每天三塊錢的營養膳食補助。這項被認為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營養改善計劃 如今試行四月有餘,如何讓農村的孩子們最大限度受惠,讓營養不流失,三塊錢之外,還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做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楊東平:這麼大規模的一個資金和項目,是在地方政府和學校基本缺乏準備的情況下倉促上陣的。/現在絕大多數都是在探索、在摸索。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 盧邁:我們貧困地區的孩子身體素質特別差,營養不良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地區,/在學校裏面給他們供餐,改善他們的營養狀況,這件事情應該説在我們國家來講,就和取消農業稅一樣,是有重要的時代意義的,一定要把它堅持要做好。

  主持人:本週一,第七屆中華慈善獎在北京揭曉,免費午餐公益項目獲得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獎項。中國慈善年會的主辦方是這樣評價的:免費午餐項目是源自草根,蓬勃而起,最終影響國家決策的公益行動,在中國的公益史上尚屬首次。也就是説一個民間公益項目,卻也像一個小小的杠桿,撬動起了更大的國家計劃,讓更多的孩子因此收益。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家計劃與民間項目同步前行,各有各的溫暖卻也各有各的煩惱,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挑戰和問題。

  短片二

  解説:2012年4月8日,北京,免費午餐週年答謝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同時曬出的還有免費午餐2011年的財務報告,數字顯示,2011年4月2日至12月31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基金,共募集善款1833萬元,有15000多個孩子吃到了免費的午餐。(音樂)

  免費午餐計劃發起人 鄧飛:去年我們在全國15個省區,建立了163個(免費午餐)學校,我們也到了我們組織能夠承受的這麼一個極限。我們因為要承擔著這163個學校的監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不能夠冒進,不能貪功。

  解説:公益組織最大的問題是力不從心,相比之下,2011年10月國務院啟動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被廣泛認為是公益組織起步之後的國家接棒, 160億資金投入,大手筆的動作確實令許多貧困地區受益。(音樂)

  (場景:貴州省羅甸縣班仁鄉班仁小學,孩子們在吃營養餐)

  記者:今天學校做的飯好不好吃? 學生:好吃。記者:和去年相比呢? 學生:好吃多了。記者:為什麼? 學生:有肉。記者:現在一個星期吃幾天肉? 學生:天天都有。

  解説:在2011年之前,班仁小學的孩子們過了十幾年自己背柴背米到學校做飯的日子,從去年開始,國家給孩子們撥了營養費,但國家給的只是孩子們的飯錢,採購運輸這些操心費力的活,都要老師們利用工餘時間去做。

  (場景:縣城,羅老師搬運買來的物資)

  記者:我看你在市場裏面差不多跑了20多趟,每次都是這樣嗎?

  羅老師:每個星期採購,都要採購這麼多。

  解説:羅孫傑是班仁小學的老師,從學校實行營養餐計劃後,他就被校領導調去負責採購。班仁小學有670多名學生,每週的肉,菜,米,油,都要買上幾千斤。

  記者:整個你像今天大概要花多少錢?

  羅老師:一週的東西至少八九千。我們車上已經是六千多了,還有米 肉也要買去了兩千多。

  解説:買完了東西還要雇車運回幾十公里外的班仁鄉。山高路險,就在記者去的前幾天,另外一個鄉剛剛因為學校採購物資,發生了車毀人亡的事故。

  (車內採訪)

  記者:每次去縣城採購都是什麼時間出發?

  羅老師:通常都是星期天晚上出發。

  記者:為什麼每次都是晚上?早上不可以嗎?

  羅老師:為了第二天早上買到更新鮮的蔬菜,要不然第二天去的話,到縣城就已經是中午12點了。

  記者:你在學校主要是幹嗎,教幾年級?

  羅老師:五年級語文。

  記者:那現在多了一個採購員的事,對教學沒有影響嗎?

  羅老師:所以説學校在課程安排上做了適當的調整,我通常都是週末晚上過來採購,爭取星期一下午到學校,趕上下午的課。

  解説:老師們可以義務勞動,但其他一些開銷就讓這所貧困地區的學校很犯難了。

  羅老師:運輸成本太高了。每一週可能要增加四百塊左右的成本。

  記者:這個運輸費用不是從營養計劃裏面扣除嗎?

  羅老師:營養計劃是全部投入在學生的生活上。

  記者:每週採購花的運輸費,這個費用學校自擔了?

  羅老師:學校承擔。

  記者:學校這個錢從什麼地方來?

  羅老師:從公用經費擠出一部分嘛,沒辦法。

  解説:班仁小學還算是幸運的,在去年媒體報道之後,這裡得到了很多愛心捐款,建起了食堂,也雇傭了廚師,而國家的營養改善計劃惠及的中小學裏,絕大部分沒有食堂,也沒有專職的廚師。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院長 楊東平: 現在大多數學校的基本情況是有米無鍋,就是三塊錢有了,沒有食堂、沒有廚房、沒有人,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是這三塊錢能夠解決的。我們去過一些學校,老師輪流,每天做500個人的飯,要四五個老師,就排班輪流,完全是義務的。

  解説:國家的營養改善計劃惠及2600萬學生,按照每100個學生配1個廚師算,就需要26萬名廚師,即便每名廚師每年的工資只有1萬元,也需要26億元。這還不包括建食堂等費用。

  電話採訪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會長 盧邁:應該説這一次中央做得很好,就是全部的營養改善經費是由中央財政支出,而沒有要求省、市、縣來支出,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明確規定,這個運行成本究竟是哪一級來出,一個是建食堂,一個是僱員工,我們還不要説它的煤、電、水這些方面的支出,就以前兩項來計算,説中央花了160億,需要地方配套,應該是20%或者多一點,只要是把這個32億,把它落實了,下邊的這些事情是可以落實的。

  解説:國家的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各地學校可以根據情況選擇食堂供餐、企業供餐、以及個人或家庭托餐三種形式,現在許多學校沒錢建食堂請廚師,只好讓企業提供牛奶麵包等營養加餐。而這也正是最近問題頻發的領域。

  楊東平:有些地方提供的是豆漿,有的地方是豆奶,有的地方是羊奶,各種各樣很多,的確會有這個問題,就是你採購的層次越低,産品的那個製造商的等級越低的話,他的産品質量就越容易出問題。

  電話採訪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會長 盧邁:如果認為這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是太低估了中國農村的複雜程度,不能夠把它作為個簡單的慈善,地方更不能把它作為一個負擔。

  主持人:三塊錢很少,但涉及的孩子卻很多;三塊錢買不來多少東西,但堅持下來卻可以給未來帶來很多的益處。每一個三塊錢看著不起眼,可加在一起又是一個一二百億的大數,於是挑戰也就來了。這三塊錢該怎樣往每個孩子的身上花,現如今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和樣本,有的買盒牛奶加一個雞蛋了事,有的自己建食堂提供正餐,還有的來個麵包,千差萬別,畢竟一切才剛剛出發不久;而同時監督的問題又提到了臺面上,這一點無論國家的還是民間的,都不能回避。

  短片三

  上海:

  【同期】黃俊雨 小學生 既有菜又有面,還有骨頭,還有雞蛋,非常豐盛就是

  【同期】葉乘風 小學生 星期四吃了肉腸,星期五吃的是獅子頭和茶葉蛋,(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啊)因為很好吃

  解説:2002年起,上海浦東新區通過招投標,確立了34家可以進入中小學午餐配送行業的餐飲企業。在原料把關上,實行嚴格蔬菜農藥殘留檢測,肉禽類檢疫合格定時送達,而孩子們吃什麼卻是由家長來決定。浦東新區教育局聘請專業營養師開具A、B兩份菜單,提前一星期在網上公佈,再由每個學校的家長委員會來確定是吃A單還是B單。

  【同期】高雯 學生家長:每天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吃到什麼,他的營養膳食的搭配,我可以知道我的孩子每天的菜很健康、很衛生

  解説:作為經濟發達地區,上海的模式雖不可能照搬到貧困山區,但政府&&,調動企業積極參與,從而保障孩子們吃上營養安全午餐的經驗,卻應該能在某些方面提供借鑒。3月下旬,貴州羅甸縣9家食品供應企業參與的一場招投標會,讓20多所學校的校長很是激動。

  【同期】校方代表:我們希望招標後,商家的價格比我們平時便宜得多,這樣我們就能多節約點錢,畢竟能節約一分錢,孩子就能吃好點兒。

  解説:最終,全縣六個片區標段,只有兩個確定中標企業,四個標段流標,這讓很多校長的心情變得有些失落。不可否認,路途遠、企業配送成本高是流標的原因之一,但與上海相比,沒能有效調動企業積極性,或許也是當地政府的失策。

  鄧飛:它是中國最貧困的680個貧困的山區,它是連片的山區,大家注意這個問題。學校散佈在大山裏面這裡那裏,我們是沒有辦法去對他進行一個統一配餐的,山路崎嶇,我們的運輸極為艱難,那我們只能讓這些學校各自為戰。

  解説:在鄧飛看來,山區的惡劣交通現狀,很難實行企業統一配餐的模式,因此在免費午餐計劃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學校要有廚房,要能獨立為孩子們提供熱騰騰的主食,接下來才是解決資金的問題。而這與暫時缺乏配套設施和資金的國家營養改善計劃,顯然有所不同。

  鄧飛:在全國680個縣同時展開,出現食品安全,出現資金的安全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覺得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現在一個焦慮,這是一群孩子,他的身體免疫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夠強,我們不能把他作為實驗品,免費午餐已經進行一年,民間和政府已經配合得很好,我們已經有了橋了,為什麼一定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呢?

  解説:面對孩子們可能遭遇的食品安全問題,鄧飛顯得有些焦急,在他看來,免費午餐計劃沒有條件大面積鋪開,但卻已經摸索出了與政府對接的成功途徑,國家拿出的160億資金,正是對這種合作模式的及時補充,而沒有企業的積極參與,政府也更應該需要社會組織的力量。

  楊東平:就是政府主導、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加入,多方合力來構建一種新機制,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前面就是提供什麼餐,誰來供餐,後面就是監管,包括食品安全和財務安全。像鄧飛他們的免費午餐能發展到另外一種,就是社會合力,就是社會助力,有社會力量參與的監管,包括媒體、包括志願者、公益組織、微博。

  解説:沒有企業的積極參與,又不能與社會組織實現良好的合力,眾多貧困縣,只能守著這筆看似龐大但其實有些入不敷出的財政資金頭疼不已。顯然,在眼前保障孩子們吃上一頓營養安全的午餐之外,不斷摸索與企業和社會組織實現良性互動的途徑,是很多基層政府需要認真研討的課題。

  鄧飛:我們一個民間的組織,我們能夠動員社會,能夠推動免費午餐,那為什麼地方政府就不能動員他的當地的民間去做一些補充呢?政府可以通過質量監督局,通過衛生局,可以對學校進行另外一些監督和控制。我們做的事兒讓他主動公開信息,披露信息,咱們倆手,政府和民間加起來,只要我們政府和民間能夠合作,願意信任和依靠當地的人民群眾,促成學校和家長,當地社會,當地鄉村的一個融合,政府是可以做好午餐,天下沒有做不好的午餐

  主持人:三塊錢,一個很少的錢,但一旦與營養聯絡在一起,與孩子聯絡在一起,讓人擔心的就還有很多。比如它只是補貼,但會不會讓家長以為孩子的上學餐費就都解決了,而減少了家庭投入?結果孩子們吃不上早餐,而只能等一份營養午餐。還有的孩子省下一個雞蛋回家給自己的弟弟妹妹吃,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僅是擔心,而是真實的發生著。當然,擔心中自然還包括著監督與透明,如果在這三塊錢上還能出現腐敗的事,我們可真不配當一個稱職的大人或父母了。但是以上説的一切在擔心中卻還都不排第一,首要的,排隊第一的,還是要保障食品的安全,別營養還沒補到呢,已經給孩子吃出問題了,對吧?這一切的擔心其實都是希望能把錢花好,而將來才能慢慢變成四塊、五塊,讓未來的中國孩子,不再為營養發愁。

  【新聞回顧】

  校車 軟硬標準集體出臺

  本週,備受關注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終於由國務院正式公佈。條例規定,載有學生的校車享有路上“優先權”,校車超載將從重處罰。此外還嚴格限定了校車的行駛速度,針對校車駕駛人也做出了比一般車輛更為嚴格的資格限制。同時,條例也提出,針對幼兒,須以保障就近入園和由家長接送為原則。

  就在條例公佈當天,新版“專用校車安全國家標準”也隨即出臺。比之三年前推出的《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這一新的強制標準增加了校車最大成員數量限制、急救箱配備、信號系統以及車內空氣成分等30多項具體要求,此外還對學生座椅、應急出口等30多處細節進行了修改。

  太湖撞船 誰負安全責任?

  針對上周發生在太湖 導致大學生四死四傷的快艇撞船事故,本週有了新的調查進展。根據警方提供的報告,出事快艇的駕駛員被確認為酒後駕駛。在前方有兩艘船隻、且兩船之間由鋼纜牽引的情況下,該快艇駕駛員仍強行穿越,最終導致悲劇發生。目前,三名相關責任人已被公安部門刑拘。

  而除了酒後駕船這一直接原因,記者調查還發現,在太湖景區,湖泊內有多條貨運航道,客運與貨運航道常年交叉混行,水域管理混亂;在碼頭,本應有管理人員清點人數、查看乘客是否穿救生衣,駕駛員出航是否具備條件,但出事碼頭似乎並無人監管;而事故發生時,湖上巡邏船高音喇叭沒有奏響,行駛貨船沒有鳴笛,快艇駕駛員也沒有減速或者繞行;事故發生後,落水學生也沒有得到及時的搜救。

  (現場目擊者拍攝視頻)遊客:我們少了一個人 駕駛員:沒有 遊客:我們少了一個人 駕駛員:沒有,肯定沒有

  食品輪漲 油價傳導

  物價上漲不穩定因素增加

  從“十元錢兩根大蔥”到“六元錢一棵圓白菜”,近期,持續飆升的物價令人擔憂。本週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6%,而食品價格上漲幅度則有7.5%;其中,蔬菜價格漲幅更是高達20.5%,首次超過豬肉成為新的領漲因素。

  此外,隨著成品油價格的大幅調價,近日,一些食用油、奶粉、洗髮水等日用消費品也相繼漲價,有的漲幅達10%。有評論認為,從農産品“擊鼓傳花式”的“輪漲現象”,到“成品油漲價在原材料、生産、運輸成本、乃至公眾心理預期中的快速傳導”,我國物價上漲的不穩定因素有所增加,而由此産生的一系列社會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近日,國家發改委先後約談了糧食、肉類、蔬菜、飲料、奶業、糖業、酒業等17個行業協會和部分企業,試圖將價格控制在一個平穩合理的區間。

  黃岩島對峙 南海再起紛爭

  本週,中國與菲律賓南海紛爭再起波瀾。4月10日本週二,12艘中國漁船為躲避惡劣天氣進入南海中國黃岩島潟湖,菲律賓海軍出動其最大軍艦“德爾皮拉爾”號,將中國漁船堵在黃岩島潟湖內,並派出攜帶武器的海軍人員登上中國漁船進行檢查,並以所謂“維護主權”、“查獲非法捕撈水産品”為由,企圖將中國漁民抓扣。所幸被我國及時趕到的兩艘海監船阻止。(同期:外交部發言人 劉為民 我想重申,黃岩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方對黃岩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我國外交部連續多次提出嚴正交涉和警告,要求菲律賓軍艦立即撤離,避免使事件複雜化、擴大化。

  【片花】

  主持人:今天4月14號,看似普通,其實卻是一個不該忘記的日子。青海玉樹地震兩週年,這麼一提相信很多人會馬上想到兩年前剛剛聽到這一消息時的難過。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兩年了。在玉樹那塊土地上很多事兒都在重生,新學校、新工廠、新大樓,新玉樹快速地生長著,但是最讓人牽腸挂肚的卻是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孤兒。兩年前他們失去了父母,其中一百個孩子來到了北京,兩年過去了,他們還好嗎?

  【本週人物】玉樹的孩子

  【孩子們畫的家鄉+音樂】

  “天是湛藍湛藍的”

  “白白的雲,青青的草”

  “每到過節的時候,家裏人就會圍在篝火邊一邊跳舞”

  【圖畫從彩色轉為黑白】稍延長,採訪不出人

  【字幕:2010年4月14日 青海玉樹】

  更松看著:我和姐姐在上學,在上學的路上突然“嗞”的一聲地震就來了。

  一看過去,沒有房子了,全都是平平的,找不到自己家那條路了。

  何江萍:很多孩子都是自己親眼目睹了親人從廢墟下被挖出來

  更松看著:當時妹妹未滿8歲,不知道爸爸死了,以為爸爸睡了,\\就會這樣推著爸爸説,爸爸你快點醒醒這樣子

  何江萍:藏族的習俗裏面,人去世了以後,\\活著的人不能哭,如果要是親人很悲傷,他去天堂走的路不好。

  韓楊:他們有一些悲傷的東西會藏在自己內心

  (隱黑)

  【字幕:2010年6月30日 北京外國語實驗中學】

  【孩子們在玉樹震後的照片】

  何江萍:2010年玉樹地震之後,我們基金會分兩批從玉樹接來了102個孩子,當時組織了一個“玉樹百名孤兒北京修養營”

  【出發前往北京前的畫面】

  韓楊:他們剛來這邊看著特別嬌小,臉上高原紅,看著黑黑的,

  何江萍:身上的衣服都雜七雜八的,因為都是大家捐助的,各種各樣的衣服

  【孩子們在休養營的生活畫面一組】

  久美多傑:剛開始有點不習慣,比如吃飯上,還有空氣上

  更松看著:這裡天氣跟我們家不一樣,這裡的天老是灰灰的

  何江萍:因為他們全部都是信佛教的。我們住的這個營地有一些蚊蟲,他們都是從來不殺生,不打,我們有的時候用藥或者是用蒼蠅拍去打,他們拽著、拉著不讓打,你要是打過了之後,他們會圍著一圈去唸經,去超度。

  更松看著: 那一次偶然我們班的一個女生放了一首韓紅的《天亮了》,聽了那首歌就回想起地震以前的事情,就哭出來了。

  【一個女孩子嚎啕大哭,老師抱著她安慰】

  更松看著:身體最不好的就是一個大個子,她身體非常不好,只要一哭,他就會暈,我們最小的,她每次到晚上的時候就會哭,就會説我想媽媽了,以前都是媽媽抱著我睡覺,現在就剩我一個人了。

  問:你們會安慰她嗎?

  答:會,大姐姐就會抱著她睡覺。

  【小孩子們唸經】

  韓楊:有時候十一、二點睡不著覺的時候,有的孩子實在睡不著就會送唸佛經,為他父母超度。

  【北大青鳥學校大門,孩子們在打球玩耍】

  何江萍:修養營結束之後,從2010年9月份,把這些孩子分別安排到四所學校去讀書,就是要把這些孩子全都撫養到18歲,高中畢業。

  更松看著:以前沒有學過英語,到這裡之後,感覺英語學起來還是挺簡單的。英語老師也會給我們放一些英文歌,英語老師説快樂的學習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你喜歡聽什麼英語歌)像Lady GaGa的,還有justin biber的

  【更松看著用英語自我介紹】My name is Anna,14years old。(隱黑)

  【字幕:2012年3月16日 北大附屬實驗學校】

  【現場:何江萍讓孩子們過來,給愛心家長介紹認識】

  “他叫格萊,他那個子長的,前年2010年來的時候這麼高,這一年多兩年長的挺高的。這是龍舟,小洛陽,那個是多谷。幹巴戰鬥,男孩子裏頭比較乖的一個帥小夥。燦仁同錯,是美術班。”

  何江萍:家庭的親情這一塊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當中不能缺少的,就是從2011年的4月13號,向社會發出倡議、呼籲以後,就有很多家庭,來參與這個活動。

  【家長和孩子們一對一聊天,一位女士哭了】

  愛心家長:老是激動,今天也不知道為啥,就特別激動。

  問:覺得她特別投緣是嗎?

  家長:反正我看見她也挺喜歡的。

  家長:原來是希望找一個比較小的小孩,但是沒有,大孩子溝通不了,但今天一見,覺得非常貼心,我也沒想到。

  王菲:週末把孩子接回家,星期天又送回來,就像寄宿的小孩一樣。寒假的時候,因為孩子回不了家,就把孩子接到家裏邊過寒假。

  家長(帶著兒子來):原來他可能期望一個姐姐,這幾天天天在説的就是這個姐姐的事情,他們怎麼分零花錢,怎麼在一起玩,(今天發現那個姐姐已經簽好約了對嗎?)應該是,所以可能不能再助養這個姐姐了,需要再換一個人,但他會覺得很傷心的,因為帶了禮物給她了,現在女生大部分被助養了,所以找一個哥哥吧。

  【一位家長蹲在地上簽協議】

  問:您已經決定要助養了是嗎?答2:對。

  問:選擇哪位?是男孩女孩?

  答2:開朱格萊,男孩。

  【現場:何江萍給孩子們分發眼鏡】

  何江萍:有一個男孩子叫(嘎瑪疆巴一希),到了這個家庭的第一天,這個媽媽就發現,你眼睛那樣瞇縫著看,是不是近視了?當時就給他配了眼鏡,下一次去愛心家庭的時候,他就跟愛心媽媽説,我這個星期上課是最痛快的,因為黑板上的字我都能看見了。後來愛心家長給所有的孩子都驗光,有近視問題的孩子都配了眼鏡。

  王菲動作更加揮灑了,面部的表情也更加豐富了,這些細微的地方可以看得出孩子有愛心家庭、有父母的感覺就自信了。

  【更松看著被愛心媽媽接走,小夥伴們和她擁抱】

  更松看著:回到那裏真的有時候感覺像家一樣,愛心媽媽每天會給我倒一杯牛奶,\\説喝牛奶長個子,説讓我跳舞的時候長得高高的。

  去吃了日本的壽司,韓國的烤肉。或者帶我出去玩,或者在家看看電視,看看書,和姥姥一起做飯。

  【貼生活鏡頭一組】

  孤兒:如果我也被接走,應該很幸福

  孤兒:我想有一家人,有爸爸媽媽,哥哥還有我

  王菲:整個學校是寄宿,週一到週五都挺正常的,大家都在學校,一到週末,全校都接了,甚至自己班的孩子都陸陸續續被接走了,剩下來的孩子肯定心裏面會有一些稍稍地失落感。

  記者:舞蹈團男孩是不是有好多都被助養家庭週末接走?

  久美多傑:有。

  記者:你覺得這樣一個人在宿舍也挺好?

  久美多傑:挺好的,比較安靜,畫畫、看書比較舒服一點。

  如果有助養家庭有意向了,來助養你,週末把你接走,你會同意嗎?

  久美多傑:會。 問:為什麼?

  答2:因為感覺到一個家的溫暖吧。

  問:現在覺得好像缺少一點家的溫暖?

  答2:對。

  王菲:現在還有21個沒有被認養、助養的孩子,包括初中生跟高中生,希望更多的愛心家長能夠接受這些孩子

  更松看著:每一天早上起來我們會唸經,睡覺也會唸經,希望他們過的好,也希望幫助過我們的人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也希望全世界的人不會像我們這樣失去家人,不會有痛苦

  【孩子們在排練舞蹈間隙聊天玩耍】

  何江萍:剛來的時候,問他們將來你們想幹什麼?大多數孩子沒有明確的方向,但是他會説我要成為有錢人。現在再給這種問題,可能家裏頭奶奶有重病,或者媽媽、爸爸因為重病去世的,他想當醫生。還有的孩子在北京以後,感覺北京這邊的老師教學比較好,所以他就想我要當老師。

  久美多傑:我夢想挺多的。要麼當一個畫家,要麼當一個球星,要麼當一個老師,體育老師。

  更松看著:當一名企業家吧,像現在我們的基金會一樣幫助有困難的人。

  何江萍:現在也經常會畫未來的家鄉,他們會把北京的很多元素加進去

  更松看著:聽説這個夏天(新房)好像會建起來,房子地基好像已經搭好了,今年春天要建房子。

  問:明年你就要回家去了。

  答:對。

  (隱黑)

  【字幕:2012年4月14日 玉樹地震兩週年紀念日 北京水立方】

  孩子們在水立方準備演出

  老師:孩子們準備好了嗎?……

  孩子們的各種細節

  結尾畫面:更松看著等待音樂響起的臉,慢慢變虛,隱黑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