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協調發展報告:人口極限可達2500-2800萬人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5日 1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市政協常委昨天下午召開專題座談會,上海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調研報告披露諸多信息——

  “如果根據上海國土規劃,2020年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924平方公里左右,以同類國際大城市的人均佔有量為參照標準,以人均建城區面積125-134平方米作為承載標準,根據公式“人口容量=總建築面積/人均建築面積”,可得出上海人口容量的極限約為2200-2300萬人的結論。如果能夠改變發展模式,調整上海陸域面積的用地結構,參照東京、紐約等城市建成區佔整個市域面積的標準,則建成區面積可達到市域面積50%-60%,即3200-3800平方公里,按照同樣的參照標準,人口容量的極限可達到2500-2800萬人。”

  1

  近10年人口規模急劇膨脹

  這份由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歷時5個月主導完成的調研報告指出,近10年來,上海人口規模集聚膨脹,常住人口由1640.77萬人增加到2301.92萬人,凈增661.15萬人,年均增長66萬人;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8.6%提高到39%。2011年,上海城鎮建設用地已佔市域總面積的48%。同時,上海仍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快速城市化時期,在經濟發展、外來人口增多等客觀條件影響下,土地非農化速率仍將加快,每年新增建設用地仍將保持40平方公里速度增加,建設用地很快達到生態極限值的上限(建設用地佔全域面積的50%)。而國際大都市建設用地面積佔城市總面積的比例一般介於20%—30%之間。按同口徑測算,大倫敦、大巴黎、東京圈和香港等國際大都市建設用地規模分別佔規劃區域面積的23.7%、22.7%、29.4%和23.4%。

  據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謝玲麗介紹,本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包括:産業用地過高,生態用地總量減少趨勢較明顯。上海現在産業用地比例偏高,工業用地佔城鎮建設用地29%以上,高於北京、天津、廣州的工業用地比例。

  “中心城人口密度過高,中心城區過度擁擠。2010年上海人口密度為3631人/平方公里,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謝玲麗説,僅佔全市1/10土地面積的中心城,承載了將近全市一半的人口(1100萬人)。

  2

  人口增長空間已十分有限

  上海的資源環境到底能夠承載、支撐多少人口?調研報告從多方面做出了預測。

  ■土地資源如果能夠改變發展模式,調整上海陸域面積的用地結構,人口容量的極限可達到2500—2800萬人。

  ■淡水資源如果今後能加大長江新水源的開發力度,加強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減少人均生活用水量,那麼未來上海淡水資源支撐2800—3000萬人口是可能的。

  ■生態環境如果能夠有效實現生活垃圾處置“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到2020年垃圾處理能力提高到3000萬公斤/日(以東京中心城區垃圾處理能力2.1萬噸/天為參照標準,結合上海建成區面積估算),同時人均垃圾産量減少到1.0—1.2公斤/日,人口承載能力可以達到2500—3000萬人。

  ■交通交通的人口承載能力約為2200—2800萬人。如果能進一步加快交通體系尤其是軌道系統建設,使公交客運總量達到4000萬人次/日,上海人口容量可達到2500—3400萬人。

  ■住房如果上海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40平方米,則人口承載量為2000—2300萬人;如果將人均住房面積控制在25—30平方米,則可達到2700—3200萬人。

  報告總結認為,如果按照現有規劃、當前標準和現實情況來計算,制約上海人口承載量的短邊因素主要為生態環境,上海人口承載量為1800—2300萬人;如果能夠突破現有規劃和某些政策條件,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方式,則制約上海人口承載量的短邊因素為土地資源即城市建設用地規模,上海人口承載量可達到2500—2800萬人。

  該調研報告也對促進本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提出了對策:

  ■進一步促進人口、土地、城鎮、産業發展規劃之間的相互融合

  ■嚴格控制中心城高密度住宅建設

  ■中心城應著力安排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賃房建設,滿足人才集聚需求

  ■優先安排公共設施和公共綠地建設

  ■把郊區新城、重點新市鎮建設作為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核心動力

熱詞:

  • 人口容量
  • 人口資源
  • 用地總量
  • 人口
  • 人口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