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江蘇"兩個率先"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完成3次轉型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3日 05: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①:恒力宿遷化工園車間。

  吉龍生攝

  圖②:連雲港港口夜景。

  資料圖片

  圖③:淮安清江石化工人在技改。

  劉坤貴攝

底圖:蘇通大橋。

  資料圖片

蘇州園林

  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

  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以蘇南為例,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進入新世紀,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總書記殷切希望江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10年探索,10年奮進,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兩個率先”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全面小康展現出令人鼓舞的現實模樣。

  為順應發展階段的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體現中央對江蘇發展的新要求,2011年11月,江蘇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確立了未來10年新的奮鬥目標:到201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總體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立足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實現新跨越,7800萬江蘇人民有這份自信,更有這份幹勁。

  發展進程率先,發展水平領先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江蘇歷經以發展鄉鎮企業為標誌實現“由農到工”第一次轉型、以擴大開放為動力實現“由內到外”第二次轉型之後,全面進入“由低到高”、“由大到強”的第三次轉型發展期。

  在這個黃金10年裏,江蘇以“兩個率先”為目標,以創新驅動為動力,經濟社會發展又好又快,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2011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突破4.9萬億元,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GDP超過9600美元,居全國各省區市之首;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農村人口全部脫貧,整體跨入中高等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

  同時,根據黨的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江蘇于2003年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全面小康四大類18項25條指標。在這個指標體系的引領下,全面小康建設紮實推進,全省總體上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2011年底有2/3的縣(市)達標。

  但志在爭先、領先、率先的江蘇,沒有滿足於已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沒有放慢自己的腳步。江蘇省委決策層站在高處,放眼未來,為“兩個率先”確立了“五個更”的新內涵、新標準:發展更科學、社會更和諧、文化更繁榮、生態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兩個率先”不僅體現為發展進程率先,而且體現為發展水平領先。

  “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江蘇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內在要求。”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表示,“江蘇‘兩個率先'已進入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條件已經具備,時機更加成熟。”

  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未來10年發展的總目標總定位,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大實踐,推動經濟社會繼續又好又快發展,是江蘇全省上下的共識。

  創新驅動,為全國基本現代化探路

  江蘇是否積蓄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能量?回答是肯定的。

  在2011年發佈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中,江蘇名列第一,江蘇已連續三年獲此名次。2011年,江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5.2%,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1000億元,佔比提高到2.2%,越過了國際公認的科技起飛“黃金拐點”,達到創新型國家投入水平。

  堅持創新姿勢領跑,江蘇抓住新一輪經濟轉型發展機遇,通過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大幅升級和重新組合,鑄就創新高地。創新,已成為江蘇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驅動力。

  2011年,全省實現高新技術産業産值3.8萬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35.3%,比2002年提高17.1個百分點;全省六大新興産業爆髮式增長,已成為江蘇轉型升級中最大的增量,全年銷售收入達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專利申請量連續4年全國第一。以創新積聚起來的巨大能量,正強勁驅動江蘇奔向基本實現現代化。

  現代化的現實模樣到底如何勾勒?今年1月5日,江蘇省委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對外發佈《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繼以省為單位總體達到全面小康之後,又明確提出於202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

  這份以創新驅動為戰略指引的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由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生態環境4大類30項指標組成。除了16項國際通用指標和8項國內可比指標外,江蘇省還自創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居民住房水平”、“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等6項綜合性指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等科學發展理念。

  根據指標體系要求,江蘇將於2020年達到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萬元,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2年。

  據了解,鋻於江蘇各地在資源稟賦、主體功能、産業分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在監測上將不採取一刀切的辦法,而是採取設置權重的方法進行綜合測評。綜合評分達到90分以上、單項指標實現程度達到80%以上,人民群眾對現代化建設成果的滿意度達到70%以上,即為實現指標體系的要求。

  不難看出,肩負“兩個率先”重任的江蘇,正為全國實現基本現代化探路。

  “八項工程”,“鎖定”人民群眾幸福感

  2011年4月21日,江蘇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一個歷史性文件——《關於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 在新起點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決定》,鄭重推出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文化建設、民生幸福、社會管理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黨建工作創新“八項工程”。文件的出臺,對江蘇的未來具有深遠意義,成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主抓手”。

  “現代化不僅僅是高樓大廈,更要以人為本,重視民生幸福,突出群眾認可。”江蘇省省長李學勇説,我們要建設老百姓認同、得實惠、説了算的現代化。

  江蘇的“八項工程”、“指標體系”除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指標外,民生幸福、社會發展、生態環境都是江蘇為實現現代化而著重考慮的內容,並細化至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等指標。

  “從‘兩個率先'的大局來看,重點在農民,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省的現代化。”羅志軍強調,江蘇既是工業大省,也是農業大省,佔比不高,地位重要。

  “十一五”以來,江蘇農業生産取得歷史性突破。糧食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八連增,總産從全國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單産則由全國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高效農業比重達1/3,高效漁業比重達1/2,設施農業比重達1/10,農業增加值從全國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連年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44:1,是全國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全國有東西問題,江蘇有南北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力促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目前,江蘇區域共同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蘇北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6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呈現後發追超喜人態勢。

  為“鎖定”人民群眾幸福感,“十二五”開局之年,江蘇啟動居民收入7年倍增計劃,以農民增收、職工工資增加、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和困難群體幫扶為重點,促進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

  不用揚鞭自奮蹄,自我加壓謀發展,又一個“黃金10年”,江蘇已在路上……

  視覺統籌:蔡華偉 張芳曼

熱詞:

  • 科學發展觀
  • 現代化建設
  • 江蘇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