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轉”出一個新天地 從速度領先到轉型領先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0日 05: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浦東陸家嘴

圖①:浦東國際航空港夜景。

  圖②:陸家嘴金融區綠地磁鐵雕塑。

  圖③:上海榮威汽車生産線。

  圖④: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資料圖片

數據來源: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和統計公報

  蜿蜒的黃浦江,平靜地穿過盧浦、南浦大橋,流經百年外灘,向吳淞口奔去,她目睹著5年以來岸邊風景的巨變:

  浦東後灘,曾經破敗老舊的煤碼頭、發電廠、老船廠,混亂的“三不管”地帶,變身優雅堂皇的世博園區,成為上海新的文化中心和公眾休閒之所;

  外灘,從延安路延伸過來的高架道路消失了,外灘景觀長廊變寬了,兼具旅遊與高端商業區功能,一頭“金牛”昂首而立……

  經歷過世博會洗禮的上海,內外兼修,繼往開來。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上海第十次黨代會上所説:“5年的歷程極不平凡。面對各種風險和考驗,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績,歸根結底,就是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上海特點的科學發展之路。”

  更健康——

  從速度領先到轉型領先

  上海人已經習慣了“慢”下來的經濟增速,他們深知,一路狂奔,不利“健康”。

  10年前,上海的經濟增速領先全國,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投資拉動“功”不可沒,而鋼鐵、石化等重大項目,是上海的驕傲,也是上海經濟的支柱。如今,鋼鐵等重化工産業在上海國民經濟的比重大幅下降,信息産業和服務業為代表的新經濟後來居上,信息産業已成為上海産業的第一支柱。

  房地産業的“劇情”也跌宕起伏。10年前,在上海買房,不僅可以貸款,還可以退個人所得稅,得到珍貴的藍印戶口。而10年後,再要買房既限貸也限購。這一上海經濟的重要支撐,在財政收入中佔比曾接近15%,現在,上海則用行動宣告,“上海謀發展,不靠房地産”。

  從增速領先,走向轉型領先,這是上海經濟近年來最鮮明的變化。

  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上海將經濟下行危機視為轉型發展機遇。最近兩年,上海更主動調低增速,為經濟轉型騰出空間,“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成為上海新一輪發展的正能量。

  從兩位數增長到保持8%左右的增長,增速從全國領先到全國墊底,上海無懼壓力與非議。“轉變發展方式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是衡量上海發展的最重要指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具體的體現。只有堅定不移地轉方式,上海才能加快建設‘四個中心'。”俞正聲指出。

  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後,經濟增速會明顯放緩。上海人均GDP在2008年跨過1萬美元門檻,2009年、2010年經濟總量先後超過新加坡和香港地區,進入服務業拉動階段。在此階段,“8%”或“7%”的速度已不低。

  上海眼下的“慢”,是為了未來走得更好更穩。為此,上海沉穩地謀篇佈局,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漸近預定目標,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也已破題。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走勢強勁,力求從國家戰略層面,積蓄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産權,向高端製造邁進,戰略性新興産業中的製造業産值增幅已高於全市工業平均增幅。

  不經意間,上海經濟正悄然發生“質變”:服務業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主角”,就業人數佔比近60%,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地方財政收入佔比70%以上;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居第一,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上海居民消費增長超過投資增長……

  “經濟增速雖然下來了,但就業彈性系數上去了。‘十五'末就業的彈性系數為0.23,而現在提高到0.4以上,這表明經濟結構的調整已開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經濟的轉型呈現正效應。”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肖林説。

  更和諧——

  從增長優先到民生優先

  上海的發展重心愈來愈轉向民生,處處將百姓得到實惠作為首要目標,曾經的增長優先的思維,轉變為民生優先。

  上海市市長韓正多次強調:“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終是為了百姓有更好的生活。”

  雖然經濟增速下行,但是,因為服務業的興起,稅點增加,財政收入上揚。上海1.9萬億元經濟總量,財政收入達1萬億元,上海對民生投入更有底氣,在舊城改造、住房保障、醫療改革和教育衛生資源的均衡配置等方面,都有醒目的大手筆。

  10年前,上海將住房全面推向市場,市民開始適應由分房到買房的轉變。而現在,市民又多了一個選擇:申請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特別是近5年間,上海咬住目標,兌現承諾,千方百計推進“四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共有産權保障房申請、首批市級統籌公共租賃住房項目、限價商品房試點全面推開。

  2009年初,在經濟增長最為困難之際,上海一攬子推出有針對性的住房保障綜合措施,此後又相繼推出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2011年,上海兌現了1500萬平方米保障房的承諾。“十二五”期間,上海市將供應各類保障性住房100萬套(間)。其中,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1.1萬戶,累計有8.6萬戶住房困難家庭受益。

  每週一,普陀宜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錢瑋醫生來到平江小區為居民巡診。作為家庭醫生,她的簽約病人目前已有70多人,無論颳風下雨她都要前往病人家裏。而在上海,像錢醫生一樣的家庭醫生已有1982人。“過去我們起大早去醫院,現在,是醫生上門了。上海人長壽,與你們分不開呀。”錢醫生的簽約病人、80歲的陳蘭很欣慰。

  家庭醫生的制度設計,是上海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亮點。上海已有10個區試行,目標是每家都有一個家庭醫生,目的是從治“已病”到治“未病”。

  率先進入老齡社會的上海,正在構建一個完善的扶老助老服務系統。僅今年就將新增養老床位5000張,擴大養老服務補貼受益面,併為27萬老年人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上海常住人口17至43歲年齡段的青壯年人口中,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已形成倒挂。滬上公辦學校中,小學一年級的非滬籍孩子已經超過了滬籍孩子的總數。在這些初踏入人生的孩子眼中,巨變中的上海,成為他們新的家園。

  更大氣——

  從孤芳自賞到從容開放

  “轉方式先要轉精神”,這句話得到越來越多上海人的認同。

  對世界文明進程而言,世博會是一座繞不開的驛站。曾有學者統計,世界上有超過10億觀眾在150多年來參觀過世博會。美、日的騰飛發展,都曾間接獲益於世博。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感慨,“如果我們也有50%的百姓參觀過世博,中華民族一定會變得不一樣……”

  時針轉過兩年,人們發現,上海世博會不僅修改著這座城市的藍圖,還修正著每一個市民的內心,“公正、包容、責任、誠信”正成為這座城市新的價值取向。

  “如果你帶孩子看過世博會,你一定要相信,他的過去和未來是不一樣的,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國際觀、全局觀的形成。”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這樣評價。

  這座城市正變得更加大氣、更加開放,更具全國眼光。

  上海交響樂團早已習慣於在世界各大城市演出,最近他們有了一條新線路圖——貫穿中國西部地區的巡演。這是“上海文化全國行”的一部分,在7月至10月的近百日內,上海的劇團將展開十多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國巡演。而本已火熱的上海話劇市場,又迎來了北京人藝60週年的上海巡展,全城轟動,一票難求。謝幕之際,北京人藝的名角們高呼,“感謝上海!”

  上海熱情的援助之手,伸向四川都江堰、青海瑪多,伸向雲南、西藏、新疆……

  遭受大地震深創劇痛的都江堰,感受到上海對口支援“要走在全國前列”的堅定信念。上海每個區縣都開展了“來自上海的問候”送溫暖活動;“愛都江堰,就去旅遊吧!”上海網友中流傳著這樣的説法,震後都江堰遊客人數大幅下降,唯獨上海遊客不降反升;上海退休教師沈翠英賣掉價值450萬元的房産捐建柳街小學等故事,在都江堰家喻戶曉。

  文化,讓這座國際大都市綻放出獨特的魅力。

  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讓國際藝術精品走進國門,也向世界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上海成了國內面向世界最大的藝術港口。而海派電視劇也呈現“井噴”態勢,僅今年上半年就有10部電視劇登陸央視,在國産電視劇産能過剩的今天,滬産電視劇“全面開花”,展現出巨大的文化和市場活力,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這5年的上海故事,迷人而精彩。

  視覺統籌:蔡華偉 張芳曼

熱詞:

  • 科學發展觀
  • 上海國際電影節
  • 上海國際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