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台灣果陀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首演被讚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8日 1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 題:台灣果陀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北京首演被讚經典

  作者 張盼 應妮

  剛剛結束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台灣果陀劇團攜該戲首次在北京上演。儘管此前已在上海演出了兩輪,但對北京觀眾的口味,主創們始終不太有把握,直到謝幕時聽見台下如潮的掌聲。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改編自美國暢銷小説《相約星期二》:一個風華正茂事業有成的體育記者,一個患“漸凍症”時日無多的大學教授,曾經的師生分別多年後重逢在星期二的課堂裏。在這十四堂課中,溫和而智慧的莫利教授以自己的生命經驗慢慢改變著身陷封閉和迷失的米奇。

  長達150分鐘的演出中,觀眾深深沉浸在舞臺上兩個人的故事裏,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潸然淚下。簡潔的圓形舞臺上,一彎新月狀的狹長區域略高於主舞臺,成為空間與時間的區隔。舞臺後方大大屏幕則顯示楓葉隨季節變化從碧綠到金黃、從豐茂到凋零,預示著主人公日趨衰亡而完滿的人生。

  在與北京觀眾的分享懇談中,綜藝節目主持人出身的卜學亮調侃自己在接演之初,難免有著與劇中人物米奇一樣的功利想法,通過與有著“台灣現代劇場的開拓者及代表人物”(賴聲川語)美譽,集編、導、演于一身的老戲骨金士傑合作,提升自己在話劇界的地位。然而,在與話劇大師同臺過招,並在僅有一桌二椅的極簡舞臺上,長達150分鐘的演出時間內,完全憑藉細膩精準的演繹帶給觀眾強烈的心靈震撼,無疑是對於戲劇新人巨大的挑戰。在導演的鼓勵下,最終這位具有極強的諧謔感,常因一口台灣國語使人“齣戲”的演員,令“臨終病床前的笑聲”變得真切而動人。

  金士傑坦言,最初無意接下這部戲,“小説寫得這麼好,就讓它停留在文字裏,為什麼要呈現在舞臺上?”劇場就是劇場,而非教堂或是教室,心靈雞湯與人生説教,難免使其失去原本的風貌。然而,改編劇本讓其眼前一亮,戲劇中難以處理的沉重的“死亡”主題,在劇中舉重若輕的人文關懷中,獲得了自然貼近的表達方式。

  他津津樂道于莫利的種種細節,尤其感懷於人物面對死亡時內心的寧靜。“在莫利教授臨終之際,我心裏沒有那種不得了的悲傷,而是感到一種很單純的安靜。我不急於去掙扎,也不急於去感懷,也不急於去貪看最後的那一點點星光,就應該是這樣。”

  北京演出的最後一場,導演楊世彭在謝幕時説,“劇中莫利教授用德語所説的那句話——‘不要把你的光芒藏在量米的漏斗裏。'它可以理解為,如莫利教授一樣總是把別人放在第一優先的位置,通過行善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現實中的米奇學到了,希望大家也是如此。”

  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李龍吟認為,楊導演在對西方劇本的“二度創作”上,提煉了原劇中的主要思想,通過舞臺手段,讓中國的觀眾更好地理解一位擁有大智慧老人的人生感悟。“戲劇應該傳達這種大智慧。這樣的戲劇,堪稱經典。”

  據悉,該劇還將赴上海、廣東等地巡演。

熱詞:

  • 話劇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 相約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