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許茨:保鮮不易才珍貴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7日 09: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炎夏的北京演出市場,正是各路神仙各出妙招搶奪票房的大舞臺。幾天前來自台灣的賴聲川“表演工作坊”之新戲《這是真的》和同樣來自台灣的“果陀劇場”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分別在保利劇院和國家大劇院加入了戰團。話劇票房的餅就這麼大,隨着近年來不斷涌現的新晉戲劇社團、工作室的分食,北京這塊不大的餅,越來越難啃上一口了。

  成功來自高素養

  內地觀眾對台灣戲劇團體的印象,大多來自“表演工作坊”揚名立萬之作《暗戀桃花源》內地版的上演,不錯的本子加綜藝明星陣容,讓《暗戀桃花源》在內地市場連演不衰。在正式進軍內地前,坊間流傳的DVD《那一夜,我們説相聲》則在戲劇和相聲兩個行當裏造成了一定的轟動。成功的開始,鼓勵着更多的台灣戲劇團體參與混戰。

  台灣的話劇,是傳統與實驗的統一體,在內地有較大影響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屏風表演班”,從他們的代表劇目上,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生活帶給創作者的烙印。認真而有較高素養的演員,也是台灣話劇成功的路途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本土原創也好,引進經典也好,台灣的話劇讓我們看起來,總是覺得親切,仿佛沒有這海峽隔斷的幾十年。

  本土化是考驗

  和國際連鎖商業進駐中國相倣,台灣戲劇團體在內地的競爭也面臨本土化的考驗。就像我喜歡吃廣西的酸筍,聞到那種酸臭的氣味就食指大動,然而在京的所謂廣西餐廳中,能撲面給你這種強烈刺激味的少而又少。這就是本土化的結果,改掉了酸臭氣,披上“文明”的外衣,就不再吸引食客。我想,台灣戲劇團體的內地本土化改造同樣有這樣的憂慮,失去了原本熟悉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而對內地深層的思維構成又並不了解,盲目的“本土化”,讓台灣和內地喜歡他們的觀眾捏一把汗。

  近幾年,我們的眼前不斷出現新的戲、新的導演、新的場地、新的炒作方式,這與戲劇的本體是否已經漸行漸遠?新戲排演是躍進式的速度,老戲也忙不迭地換上商業化的外衣,仿佛踏踏實實地研究劇本,琢磨人物,都已經過時;一齣戲的生命,沒有頻繁的強心針維持就要咽氣。希望台灣戲劇團把你們對藝術的珍視保持住,給觀眾,給歷史留下一些不那麼容易朽壞的東西。  

熱詞:

  • 表演工作坊
  • 保鮮
  • 暗戀桃花源
  • 話劇
  • 搜索更多表演工作坊 保鮮 的新聞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