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傳延遲退休納政府議事日程 養老金供給壓力加劇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5日 1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傳延遲退休納入政府議事日程(資料圖)

    近日人社部表示,對 “延遲退休”問題,對不同群體將採取差別政策,並以循序漸進方式推進

  【本週聚焦】延遲退休如何“小步慢走”?

    編者按

    7月2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對於公眾關注的 “延遲退休”問題,要對不同群體採取差別政策,並以“小步慢走”的方式推進。

    這是否意味著延遲退休已正式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如何差別化對待不同人群,如何平穩有效進行“小步慢走”,如何處理好養老、就業與老年人口紅利之間的關係,養老保障體系應如何完善頂層設計?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需要面臨的現實命題。

    今年6月,人社部相關負責人首次明確提出推遲退休年齡已成“趨勢”,建議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此言一齣,旋即引發社會廣泛議論。隨後,6月27日,國務院通過由人社部、發改委、民政部、財政部、衛生部、社保基金會制定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被納入其中。延遲退休正式提上日程,對於延遲退休的爭議被推向深入。

    7月26日,人社部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再次回應各界對於延遲退休的爭議,提出了“小步慢走”思路,並且擬針對不同群體訴求採取“差別化”策略對待。

  人均預期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

    相較於此前對於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的關注,此次延遲退休引發的議論和爭議的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顯然是相關各方沒有預料到的。

    就在人社部上周最新表態之前,有多家媒體和機構的調查顯示,至少七成網民反對延遲退休至65歲。還有媒體和網民將爭議點直接聚焦于養老金是否存在巨大“虧空”這一問題上。不少人質疑延遲退休僅僅是為了彌補養老金虧空而做出的無奈選擇,並且對加劇就業壓力,增加個人繳存負擔等方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此,知名社會保障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表示,延遲退休年齡主要是基於我國當前人均預期壽命延長的現狀和養老負擔代際公平的需要。

    資料顯示,我國現行退休年齡規定源於1951年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其中規定,男職工退休年齡為 60周歲,女職工為50 周歲。1955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暫行辦法,把女幹部退休年齡提高到55 周歲。1978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中規定,男工人退休年齡年滿60 周歲,女工人年滿50 周歲,女幹部年滿 55周歲。

    按專家説法,如今沿用過去的退休制度已不合時宜。因為數據顯示,“十二五”末,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將達75歲,2050年將達到85歲。在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延長同時,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在持續延長。目前國民人均受教育9年以上,預計到2050年達到17年左右,新增勞動力中受過高等教育者所佔比重越來越大。

    鄭功成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逐漸延長退休年齡,工作週期在人的一生中便會持續縮短,將造成日益巨大的人力資源投資浪費。

  贍養負擔過重與養老金供不應求?

    記者調查發現,我國老齡化程度正在加劇,勞動力供給不足情況將日益嚴重。截至20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達1.78億人,佔全球老年人口的23.6%。公開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老年人口比重將由13.26%增加到16%;到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佔總人口的17.8%。到 2035年,中國 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人口年齡結構老化態勢加劇的同時,我國有效勞動力數量在急劇減少。有預測報告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將從2010年的9.7億人減少到2050年的8.7億人,其中減少的拐點將發生在2015年,將從9.98億的峰值開始逐年下滑,年均減少366萬人。屆時,我國勞動力供給嚴重不足狀況即將顯現。

    與此同時,子女一代贍養負擔過重問題顯現。

    2011年 9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其中稱,到2035年中國將出現 2名納稅人供養 1名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如果一直延續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一定會使子代無力承擔起贍養4個甚至更多老人的重任。

    而對於我國養老金的憂慮正在加劇。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著養老金供不應求的壓力。

    在需求方面主要是人口老齡化和預期壽命的增加導致養老金替代率上升,在供給方面主要是覆蓋率與繳納率不高以及退休年齡過低導致基金籌集不足。除了正常提前退休之外,中國還存在著許多利用提前退休規定的非正常性提前退休情況,這種狀況背離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加劇了養老金的供給壓力。

    也有專家對此表示樂觀,他們認為我國當前並不存在養老金收不抵支,現在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達2萬億元,還在持續增長。養老金面臨的壓力主要是保值增值壓力而非支付壓力。上海等地入不敷出是這一制度處於地區分割背景下的局部現象,不代表其上升到全國統籌後的情形。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認為,延遲退休年齡只是養老金制度安排中的一個環節。作為養老金制度安排,國家應充分考慮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通過中央統籌方式建立國民基礎養老金,首先保證所有到退休年齡的老人都能得到基本的養命錢,這是養老保障制度的基礎。

  應兼顧不同群體利益訴求

    事實上,延遲退休是“雙刃劍”,中國在老齡化加速發展態勢下,延遲退休正面效應在於能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以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才瓶頸問題。然而延遲退休的負面影響也必須看到:一是加劇當前社會就業壓力;二是加重企業財務負擔;三是影響中老年人安享晚年。因此,正確認識延遲退休年齡的利弊是制定政策的首要前提。

    經濟學家孫飛認為,實現延遲退休的“小步慢走”,要照顧社會各層面及各個不同年齡群體的相對平衡的利益格局。也有不少學者建議建立完善的彈性退休制度。彈性退休年齡,即勞動者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前後,允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根據具體情況,在一定浮動時間段內提前或延長退休。彈性退休政策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減輕就業和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

    彈性退休制度在國際上已有經驗可借鑒。比如美國1983年修改的社會保障法案決定, 將完整的社會保障福利的享受年齡在2022年之前,由65歲逐漸延遲到67歲,最早退休年齡為62歲, 每提前一個月退休則其養老金水平低於法定年齡退休時的0. 56%;若延遲退休, 則每推遲一年, 養老金增加3%, 到2022年時,每推遲1年, 養老金增加8%。

    政府對養老金適度補貼,不僅是國際慣例,更是老年人對國家發展成果的分享。

    據鄭功成等學者測算,只要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上升到全國統籌,並且全面覆蓋,至少在未來30年內都不會出現缺口。30年以後,也有作為養老戰略儲備基金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可以彌補。

    當然,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楊燕綏建議,應從完善養老金的制度設計入手,通過自儲公助,即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鄭功成認為,延遲退休,需要認真研究、審慎決策,盡可能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並且要與勞動力的供求變化、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以及相關就業政策、收入分配改革協同推進。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認為,延遲退休不能局限在養老保險金繳納和領取的層面,還必須關注對人口紅利的影響。換言之,延遲退休的合適人選和合適人口,應是健康、有工作意願還有合作精神的勞動者,避免不健康勞動者的紅利漏損。

  【視點】

  延遲退休應明確改革路線圖

    穆光宗 ,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問:您如何看待延遲退休政策?

    答:延遲退休政策是大勢所趨,理由是長期的人口少子化導致未來年輕勞動力供應不足,人口老齡化又導致退休人口增多,養老金支付壓力放大,虧空達到上萬億之多,今後缺口更大。政府不堪重負。

    但延遲退休要慎重。最好採取柔性、彈性做法,給大家一個選擇的空間,例如可以在60歲~65歲之間選擇性退休。晚退休多得益,早退休少得益。此外,延遲退休是有年齡邊界的,不可能無限延長。況且,高齡勞動力一般生産力更低。所以適當提高生育水平、儲備未來人力資源完全必要。

    問:您認為如何更好地實現延遲退休的“小步慢走”?

    答:延遲退休的“小步慢走”一要分步實施,不能一步到位。二要考慮公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三要從大家認可度較高、社會阻力較小的行業和職業開始試點。對此,要有全面深入的調查,明確改革的路線圖。

    問:您怎麼看延遲退休與完善我國養老保障制度之間的關係?

    答:延遲退休是我國未來養老保障的重大改革,它影響養老金領取時間和領取人數的確認,必然影響養老的保障,引發退休權益的爭論等等。一個深層次問題是這一改革減輕了政府的養老負擔,卻可能損害了社會生産力,導致高齡勞動者在崗不出力現象的産生,同時也可能剝奪潛在退休者的養老權益。我認為延遲退休不能局限在養老保險金繳納和領取的層面來討論,還必須關注延遲退休對人口紅利的影響。換言之,延遲退休的合適人選和合適人口,應是健康、有工作意願還有合作精神的勞動者,避免不健康勞動者的紅利漏損,也就是隱性失業。總之,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既要考慮減輕養老金的政府負擔,也要考慮避免年齡提高的紅利漏損。

  延遲退休與養老保障相輔相成

    孫飛,國際金融投資家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

    問:您如何看待延遲退休政策?

    答;延遲退休政策要辯證地看,對於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現狀來講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社會文明不斷進步,人類壽命普遍延長,延遲退休對於發揮老人的智慧能量與生産力具有積極效用,同時對人類資源優化配置具有一定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巨大,收入差距擴大,年輕人事業及成長空間受限,延遲退休更會加劇這一矛盾。

    問:您認為如何更好地實現延遲退休的“小步慢走”?

    答:實現延遲退休的“小步慢走”,要照顧社會各層面及各個不同年齡群體的相對平衡的利益格局。延遲退休頂層設計首先應該採取設定延遲退休時取消行政級別或相應待遇,重新以技能及崗位聘用,實現退職退位但不退工。對不同群體採取差別政策,對於高知高智高技能“三高”人群可先行採取延遲退休政策,以便發揮餘熱。對於掌握公權力的公務員等人群不宜延遲退休,但可以技能設定崗位繼續聘用,以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對於普通的勞動者可採取更靈活的退休政策,設定基本的退休政策與門檻,在此基礎上,採取勞動者自願選擇的原則。

    問:您怎麼看延遲退休與完善我國養老保障制度之間的關係?

    答:延遲退休與完善養老保障制度相輔相成。養老保障體系是基礎,首先應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只有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才具備具體實施延遲退休的條件。而延遲退休是完善養老保障制度的重要舉措,能推動養老保障制度的科學優化,促進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發揮老年人更積極的能動效用。

熱詞:

  • 退休政策
  • 養老金替代率
  • 人口紅利
  • 1983年
  • 供給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