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老工業基地: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裝備製造業再展雄風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0日 05: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瀋陽渾河風光。 

  靳 軍攝

  瀋陽變了,變得讓人刮目相看。

  她曾深陷泥潭,是老工業基地衰落的代表:經濟實力疲弱,企業大量虧損,幾十萬工人下崗,悲觀、焦慮、無助情緒蔓延。希望在哪?

  她鳳凰涅槃,成為東北振興的代表:經濟實力顯著提升,裝備製造業再展雄風,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樂觀、奮進、自強精神迸發。變化在眼前!

  十年艱辛探索,十年奮發圖強。“乘中央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東風,在遼寧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瀋陽不僅‘殺出了一條血路',衝破了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束縛,徹底擺脫了‘東北現象'困擾,實現了跨越趕超,更闖出了一條新路,發展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步入了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的新軌道。”遼寧省委常委、瀋陽市委書記曾維興奮地説。

  瀋陽,這個曾讓我們憂慮的城市,已悄然走出低谷。

  瀋陽,這個曾讓我們驕傲的城市,正重新奔向輝煌。

  瀋陽印象:亮麗清新,一掃昔日傻大黑粗

  傻大黑粗,這是過去人們對瀋陽的印象。作為老工業基地,瀋陽是典型的重化工城市,廠房密布,煙囪林立,空氣污染,市容灰暗。市場經濟大潮滾滾而來,老工業基地一度落伍,瀋陽更顯衰敗破舊。

  今天,瀋陽的變化翻天覆地,形象脫胎換骨,變得亮麗清新。

  瀋陽漂亮了。走進瀋陽,出機場高速到北陵公園,一條“金廊”——12公里的南北長街展現眼前,一座座造型各異的高樓大廈矗立兩旁,百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就近200座,一派繁華景象。城市到處是新建住宅小區、綠化帶、街心花園。

  瀋陽水靈了。瀋陽,位居渾河(古稱沈水)之北而得名,可是長期以來,瀋陽背河發展,偏居一隅,身處河邊不見河,缺少水的滋潤。如今,轉身向河,河流進城——城市向南拓展,大渾南建設使渾河成了瀋陽內河。經過修整,流經瀋陽100多公里的渾河,水面寬闊,兩岸綠樹蔥蘢;沈北新區把城市向北推進,昔日荒涼污染的蒲河,整治一新,碧波盪漾,兩岸180公里的景觀帶花團錦簇。到渾河上蕩舟,到蒲河邊觀景,已是瀋陽居民假日的最佳選擇。

  瀋陽清新了。瀋陽曾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如今,連片工廠已搬出城區,向工業園區集中;3000多個煙囪、2000多個鍋爐房被拆除。2011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人均12平方米綠地;大氣優良天數達到了331天,比2002年增加128天。瀋陽已是響噹噹的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

  漫步瀋陽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高聳的塔吊和繁忙的工地。正在為明年舉辦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緊張忙碌的瀋陽,城市面貌將更加日新月異。

  看得見的變了,“看不見”的也在變——正是看不見的變化在支撐著看得見的變化。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1年,瀋陽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914.9億元,相當於十年前的3.7個瀋陽。去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20多億元,固定資産投資4560多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7倍和13.3倍,綜合實力進入了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今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陡然增大,瀋陽地區生産總值同比仍增長1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0.3%,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國及副省級城市平均水平。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裝備製造業重振雄風。去年裝備製造業實現産值5829億元,佔全國裝備製造業的4.2%。瀋陽已形成了機械裝備、汽車、農産品加工、電子信息4個千億元製造産業集群。現代建築産業異軍突起。戰略性新興産業勢頭強勁,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已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39.5%。第三産業迎頭趕上。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44.1%,其中,生産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佔60%以上。非公經濟發展壯大,佔全市經濟比重達65.7%。

  群眾生活逐步提高。累計完成棚戶區等危舊住房改造26萬戶,全市人均住房面積由2002年的19.1平方米提高到32.8平方米。去年,瀋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3萬元和1.2萬元,分別比10年前增加了16276元和8075元。

  中心城市作用正在擴大。以瀋陽市為核心的瀋陽經濟區8城市,加快一體化步伐。現在,瀋陽、撫順、鐵嶺電話區號共用024;沈撫新城初現模樣,遼陽、本溪、鐵嶺等市的新城在向瀋陽靠攏。去年,瀋陽經濟區57個主導産業園區項目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同比增長1倍。

  春風化雨。抓住國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機遇,瀋陽從失落中崛起,在艱難中奮進,實現了漂亮的“V型”反轉。“瀋陽人有不服輸的性格,瀋陽有大工業城市的韌勁。乘勢而上,瀋陽進入了經濟發展最快、群眾得實惠最多、城鄉面貌改善最大的嶄新時期。”瀋陽市市長陳海波説。

  瀋陽路徑:科學發展,邁向全面振興

  鐵西新區,寬闊的開發大道上,矗立著一座大型雕塑:一隻紅色鳳凰背負火球昂首向天。鐵西,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鐵西是瀋陽工業最集中的地區,被稱為東方的魯爾。“東北振興看遼寧,遼寧振興看瀋陽,瀋陽振興看鐵西”,瀋陽人的這套嗑兒,説出了鐵西的分量。

  世紀之交,鐵西卻看不到新世紀的陽光:95%以上企業虧損、13萬工人下崗。工人“洗手沒肥皂,幹活沒手套,啥時候發工資不知道”,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工人度假村”。

  今日,40平方公里的鐵西老區,工廠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綠樹成蔭的居民小區、繁榮興旺的商業鬧市。只有幾處工業雕塑,依稀告訴人們這塊土地上曾有的工業輝煌。而就在毗鄰的鐵西新區——上百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集中了一批經過改造升級的老企業,新來了一批現代化的新企業,代表著今日瀋陽裝備製造業的水平。

  老區活了,新區強了,得益於發展空間的優化。2002年,瀋陽決定將鐵西區與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享受市級管理權限,實施“東搬西建”,將工業企業搬遷到開發區,老區建設商業和住宅區,發展第三産業,增加就業崗位;利用土地級差收入換來的鉅額資金改造升級工業企業,成功破解了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的難題。到2007年調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一個新鐵西站了起來。“2011年,鐵西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00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第一強區'。”瀋陽市委常委、鐵西區委書記李繼安自豪地説。

  鐵西以空間重組獲得了振興的資源,贏得了發展的時間。統籌城市佈局,優化發展空間,是瀋陽探索振興老工業基地之路的一個成功嘗試。

  堅持科學發展,堅持統籌協調,瀋陽選擇了振興的基本路徑。振興之路,就是科學發展之路;十年振興,就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生動實踐的十年。

  “做優發展空間、做大中心城市、做強縣域經濟、做美生態形象、做高百姓幸福指數”,在瀋陽被幹部群眾稱為“五大任務”,也是瀋陽探索振興老工業基地之路的五個著力點。既注重做大總量,更重視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質量效益;既注重當前振興,更重視發展潛力長遠競爭力,留足未來發展空間;既重自身發展,也重當好“核心”、增強輻射力帶動瀋陽經濟區整體發展;重城也重農,重物更重人。

  統籌區域資源,全面振興城市——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城市的全面振興。瀋陽著眼全市發展大格局,先後三次調整城市區劃,形成定位明確、各顯優勢、良性互補的城市格局,做優發展空間,以空間換時間,以空間換資源,加快了全面振興的步伐。

  渾南新區,重點發展高新産業,構建未來瀋陽主城。來到正在建設中的渾南新城,生態、低碳、環保的“第三代城市”已有模有樣:綠地率超過48%,太陽能、地能等清潔能源被充分利用;地面幾乎沒有一根電線桿——國內最大的地下管廊系統可以開越野車,電力、電信、交通監控、水、熱力等12條市政管線全進管廊。

  沈北新區,瀋陽最年輕的區。2006年,新城子區和輝山農業高新區合併組建沈北新區。調整後區域面積擴大了,産業方向更明了,形成了産業優勢。不僅傳統的農産品加工産業做深做大了,手機、家電等産業也在快速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互動——

  振興老工業基地,農村不能短腿。瀋陽三縣一市四個縣域,農業不鬆勁,工業正加勁,一縣一業,法庫陶瓷産業、遼中鑄鍛造産業、康平風電新能源、新民包裝印刷産業,四個集群成為瀋陽經濟新亮點。

  法庫,中國牛縣?“這可不是吹牛!”法庫縣委書記馮守權笑著向我們解釋:我們是養牛大縣,去年全縣肉牛存欄70萬頭,是全國養牛最多的縣之一。我們還有一個稱號——東北陶都。去年陶瓷工業産值300多億元。10年前,法庫還是有名的窮縣,一年財政收入僅有5000萬元,幹部外出開會都得自己墊差旅費。近年來,法庫背靠母城瀋陽,突出自身優勢,發展養牛、陶瓷等支柱産業。去年全縣財政收入突破18億元,提前4年躍進全省縣域經濟第一集團。

  統籌速度效益,又好又快發展——

  振興,是落伍者的追趕,沒有一定速度不行,但不重視質量的追趕,跑不遠,也跑不久,瀋陽堅持在快上不鬆勁,好上下功夫。十年瀋陽經濟快速增長,經濟效益綜合指數也大幅提升。200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處於虧損狀態;2011年,95%以上的企業盈利,利潤總額達到了692億元,是2002年的39.3倍。

  瀋陽王牌:哪有重大裝備,哪就有瀋陽製造

  盛夏7月,瀋陽北方重工集團巨大的廠房裏,工人們正在忙著生産一個龐然大物:一套價值2億元的大型露天煤礦綜採成套設備。“我們為山西平朔煤礦生産,一小時可挖掘處理煤炭4000多噸,是國內首套。”集團董事長耿洪臣説,“這套設備我們有全部知識産權,打破了跨國公司的壟斷。”

  在三峽大壩、在西氣東輸、在大型核電站、在百萬噸煤井、在千萬噸煉油廠……眼下,只要有國家重大項目,就有瀋陽的高端裝備,就有瀋陽製造。

  裝備製造業又一次成為瀋陽的驕傲。當年最困難的裝備製造業,正在找回“共和國裝備部”的榮耀:目前,瀋陽在輸變電、冶金礦山、石化設備等重大産品領域,世界級産品已達51個;44個拳頭産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居同行業之首,18種産品位居國際前10位。大型石化用壓縮機、重型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煤炭綜採成套設備等一大批産品填補國內空白。一些重大裝備開始出口國外。

  工業立市,裝備當家。重振裝備製造業是瀋陽振興的重中之重。但是,重振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産業的升級換代。瞄準先進裝備製造業,以體制創新推動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推動産業升級,一場轉型升級攻堅戰全面打響。

  用整體眼光,加快重組改革,重回瀋陽製造——

  按照“搬遷、並軌、改造、升級、就業”10字方針,瀋陽重組裝備製造業最為集中的鐵西區,共搬遷企業239戶,獲得土地收益140多億元,使企業卸掉包袱,轉型升級。

  空間打開,更要釋放活力。以往市屬國企的班子成員,全由市委組織部任命。去年,瀋陽大膽改革,“人事權”下放,只管董事長、總經理和監事會主席“仨頭”,其餘均由企業自聘。“需要什麼樣的人,給多少年薪,都是企業自己説了算,靈活度提高,市場應變能力增強。”瀋陽鼓風機集團董事長蘇永強説。

  轉換體制機制,瀋陽鼓風機、瀋陽機床、瀋陽變壓器等一大批老企業重新煥發活力。

  用世界眼光,加快自主創新,變身瀋陽創造——

  2011年,瀋陽機床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登頂世界機床行業首位,産品升級為中高檔數控機床。“我們就是在和世界強手掰腕子過程中追趕上來的。誰強,我們就瞄準誰!”瀋陽機床董事長關錫友説。

  2007年,瀋陽機床集團開始了對數控機床大腦——數控部分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70多名研發人員五年攻關,2011年飛陽G系列數控系統研製成功,給數控機床安上了自主的大腦。今年4月,又成功搭載ETC系列産品,賦予數控機床以高度智慧。

  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增強。瀋陽每年市級科技經費投入2億多元,而吸引的企業技術投入卻有20多億元;60%的科技項目由企業承擔。

  用未來眼光,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向瀋陽“智造”——

  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帶來的智慧化,給瀋陽裝備製造業開闢了未來發展空間。

  “屏幕上的圖標每閃一次,就表示網絡機器人又為企業採集到了一條最新行業信息。”指著面前的監控屏幕,瀋陽格微軟體公司董事長張桂平説。格微公司通過搭建以工業知識為核心的智慧翻譯平臺和知識服務平臺,為企業隨時提供信息支持,使上百家裝備製造企業受益。

  文化與科技也在積極融合。全市已形成數字出版、數字設計、數字傳媒等文化和科技融合産業鏈條,有骨幹企業近150家,産值近300億元。其中70%集中在和平區。今年5月,全國16家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掛牌,和平區以總分第四成績入圍。“立足於創造、創新、創意,這些現代生産性服務業體現的‘藍海經濟',是和平區的最大亮點和潛力。”和平區委書記林強説。

  瀋陽視角:關注高樓大廈背後的民生

  “瀋陽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離不開廣大産業工人的支持。沒有他們默默承受轉軌的陣痛,沒有他們支持改革發展,就沒有今天的瀋陽。讓振興的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是責任,也是感情。”曾維多次這樣強調。

  振興為了人民,瀋陽堅持民生為本,在振興中惠民,在惠民中振興,既下大力氣解決長期積累的民生突出問題,又重視解決發展背後隱藏的民生問題。

  重視快速發展背後的收入分配問題,讓群眾分享發展成果——

  就業是收入之源,瀋陽廣開就業渠道,不僅化解了幾十萬人下崗的巨大壓力,還新增大量就業崗位。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3%左右,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2011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2.3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516元,而在2002年卻低635元;農村人均居民純收入達到1.2萬元,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注重初次分配向勞動者傾斜。瀋陽大力推行集體合同簽訂和工資協商制,如今集體合同覆蓋面超過96%,公交、餐飲等行業實行了工資集體協商。去年,瀋陽職工人均收入增幅14.1%,首次超過地區生産總值增幅。

  社會保障水平也在提高。去年城鎮職工養老金和市區低保月標準分別為1352元和440元。2003年以來,瀋陽社保體系建設累計投入783億元,佔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25%。

  重視高樓大廈背後的民生,讓陽光照進小街小巷——

  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城市面貌越來越新,瀋陽的民生眼光也越來越細。

  由於企業改制等歷史因素,原來屬於企業等單位管理的1502個住宅小區變成了無人管理小區。許多房屋漏雨、墻皮脫落、電線老化、環境臟亂。2010年,瀋陽決定投入15億元資金,改造這些小區,實行物業管理,給中低收入群眾創造一個溫馨整潔的家園。

  城區環境越來越美,農村環境短板正在補齊。今年,瀋陽將環境整治重點轉向農村,開展村鎮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綠化、美化。目前,農村城鎮污水處理率和垃圾處理率均達到國家生態區縣標準。

  瀋陽借助醫改東風,投入鉅資改造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提高農村醫療水平。全市公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價格下降30%,患者基層就醫平均費用支出下降19%,門診量上升21%。

  重視物質充裕背後的精神需求:讓文化充實群眾生活——

  在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816間琴房、6間形體教室,雙休日全部開放,幾千名師生為市民免費培訓。全市整合藝術資源,形成高校師生、專業藝術團體人員、群眾文化單位專業人員、區縣(市)社區(村)藝術輔導員、社會培訓力量五級培訓體系,最大程度培訓有藝術需求的居民。

  從2010年4月開始的“藝術惠民雙百萬”(百萬市民藝術培訓、百萬市民藝術共享)工程,讓更多的市民享受文化成果,一展藝術才能,受益市民達706萬人次。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世界性的難題。

  十年探索,瀋陽走出了一條嶄新的振興之路;十年振興,瀋陽已站上歷史新起點。打造世界一流裝備製造業基地,瞄準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生態宜居之都,瀋陽正奔向新的目標……

熱詞:

  • 老工業基地
  • 經濟實力
  • 裝備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