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薛志偉:高高低低看收入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6日 1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收入關係到每個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因此是一個十分敏感而又備受關注的話題。比如説,有人認為自己收入“被增長”了,有人覺得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平均收入太低,還有的人抱怨收入增長太慢,總趕不上GDP的增長速度和物價增長速度。我國的居民收入近些年來究竟有何變化?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收入水平呢?

  首先應該説,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10年來,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34元;到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加到628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53元;新世紀以來,居民收入更是進入了騰飛階段,到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舉突破2萬元大關,達到218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也達到6977元。

  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離不開我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近1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處在適度較快增長區間,為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向全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持續的經濟增長還促進了中央和地方財政實力的大幅增強,不斷增加的財政轉移支付增加了城鄉居民的轉移性收入,進一步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更為重要的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生,尤其重視居民收入的增長,連續出臺了許多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既增加了廣大居民收入,又極大地減輕了居民負擔,一增一減都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

  不過,很多時候大家對收入的感受與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往往會不大一致。其直接原因,首先是很多人對統計指標了解不夠。

  一方面,統計指標總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由於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定地域全體常住居民的收入平均值,與某個特定個體的收入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總體和個體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與收入有關的事件不是等概率地發生在每個個體成員的身上,每個個體的收入水平也不是同步變化。對於每個人來説,一年裏有的收入增加了、有的收入降低了,有的增加多、有的增加少,當在全部居民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平均收入增加的時候,反映在統計數字上就是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但收入降低的人會覺得統計數字錯了,收入增加少的人會説統計數字誇大了。

  另一方面,高收入家庭“貢獻”大也是大家感覺不一致的一個客觀原因。從統計指標來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都是統計學上的平均數,其優點是利用了所有數據的特徵,但它的不足之處是容易受到極端數據的影響。在收入調查樣本戶中,包含高中低各類收入層次的家庭,各居民家庭之間收入水平不可能完全平均,總是存在一定收入差距,通常來説,會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收入分佈格局。由於高收入家庭對平均數的貢獻相對較大,而低收入家庭對平均數的貢獻較小,一般會導致有60%以上家庭的收入水平低於這個平均數。因此,從整體來看,大多數人會感覺公佈的平均收入偏高,這是由收入分佈的特性所決定的。

  為了使居民收入數據更具有代表性,國家統計局從2012年起開始公佈城鄉居民收入的中位數。中位數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處於中間位置的調查戶的人均收入。中位數受極端值的影響較小,更能代表城鄉居民的中等收入水平。

  如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1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9118元,二者相差2692元,中位數更接近大多數人的感受,有利於減少居民對統計數字的不認同。

  實際上,“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對數字的不認同只是一種表象,廣大居民不認同或者説不願意接受的,其實是數字背後巨大的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甚至進入新世紀以來,一度不斷擴大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才是居民感受和統計數字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我們要看到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很早就認識到了收入差距擴大的嚴重性,不斷推進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與完善。分配原則已經從改革開放之初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變為十六大以來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同時,也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些縮小不同領域收入差距的具體政策措施。

  為了縮小地區差距,中央先後出臺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使這些地區的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也縮小了和東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收入比值從2005年的152.3:100.3:100:99.4變為2010年的147.2:101.1:100:100.9。

  為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2004年以來,中央先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做好“減法”,2006年取消農業稅,千方百計減少農民負擔;另一方面做好“加法”,實施並加大了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財政補貼力度,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同時還全面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低保等社會保障政策,並不斷提高保障標準。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從2007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開始超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比也從2007年的3.33:1縮小到2010年的3.23:1,2011年進一步下降到3.13:1。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4%,全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望繼續縮小。

  在縮小貧富差距和行業差距方面,“限高”、“拔低”、“擴中”三管齊下,既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規範壟斷收益分配,控制高收入者收入;又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職工最低工資標準、離退休金標準等,提高保障水平和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同時還提高居民個人所得稅徵收的起徵點,提高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計稅起徵點並減免所得稅,同時大力推進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顯效,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城鎮居民中,2010年低、較低、中、較高和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05年增長89.3%、89.3%、87.4%、84.0%和79.7%,中低收入組的收入增長速度快於高收入組,不同收入組間的收入差距呈現縮小趨勢。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為此,“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近年來,在中央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作用下,農民收入增幅已經持續超過GDP增速。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同比增長12.4%,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首次雙雙超過GDP增速。

  不過,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難題,不可能以簡單化、短期化的方式完成。我國新一輪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已經醞釀了較長時間,今年被溫家寶總理描述為政府要做的“幾件困難的事情”中的第一件。這預示著,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大幕年內終將正式拉開。隨著國民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不斷推進,城鄉居民有望迎來收入快速增長的新機遇。

熱詞:

  • 糧食直補
  • 收入分佈
  • 收入差距擴大
  • 收入增速
  • 收入調查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貢獻
  • 城鎮居民
  •